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能够实现现代性的转换,其实是由中国绘画的特质所决定的.唐代张璨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主张表明了绘画是画家审美意象的结晶,是心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嵩山流美     
<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张璪关于艺术创作的命题。自然论是中国艺术的美学特点,崇尚自然,把自然视之为艺术家造化之灵、追求美之道和创作之源,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及艺术流变的美学规律。观照自然,是养浩气、见人格、显精神、创造美的必由之路。嵩山生我之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的工笔花鸟画经历了唐宋的辉煌之后便逐渐跌入低谷,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味沿袭传统而没有创新。很长一段时间,画家们处在了"从画到画"的状态,很难把握物象鲜活、生动的视觉感受,从而脱离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 20世纪以后中国绘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画家们逐渐深入生活,书写生活。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也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宽松、活跃的文化环境,也为工笔花鸟画的革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花鸟画坛出现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景象。对苏百钧先生工笔花鸟画的题材、构图、色彩运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的艺术风格及美学思想,以此达到促进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塞尚的感性透视到中国的散点透视,从"艺术乃与自然平行之和谐"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探讨塞尚风景画绘画与中国山水画中西两个美学体系在透视观与自然观中对于"自我"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空间营造是中国传统绘画从古至今的重大命题。其中,空间是绘画内容方面的命题,经营位置是绘画形式方面的命题,但很显然,内容和形式只有和谐才能符合"物我为一"的宇宙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思是内容和形式和谐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家用心灵的眼睛观察宇宙万物,把造化自然在画面上进行全新的经营和组织,用全面的节奏来规定各部分,营造出既源于自然物象又超越具体物象的似象非象的玄远空间,把自然时空和心灵时空融为一体,满足了心灵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非前人古语的套用,是张璪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它来自于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成熟思考."造化"是自然万物之根源,外师造化,体现出画家对艺术活动认识的不断发展,是画家向主观心境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的的创作离不开写生,故写生一向为历代画家所重视.当代山水画写生画派的开创者李可染先生提倡山水画写生要"走进"自然,而不是"走近"自然.这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李可染先生所说的"走进"自然,就是要求画家要得山水之神气,传自然之韵致,要具备把握"造化",创造"造化"之境界并将其升华为艺术创造力.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山水画家的创意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意思维素质是山水画写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王嘉澍 《美与时代》2003,(12):49-50
唐代画家张璪的作品虽已失传,但其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深受后世画家的推崇。五代荆浩之《论画六要》、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更加丰富了这一创作理论。至今,这一传统的绘画思想仍是画家们观察和表现自然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9.
草虫画试论     
草虫绘画很重视画面的趣味,流传至今的草虫作品以清代居多,但成就最高的时期却是宋代。元、明、清三代以草虫著名于世的画家较多,但是总体成就不如宋代辉煌。近现代以来,即使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之下,仍然有很多画家坚守草虫画传统的创作精神。这种传统主要源于"师造化"。文人画兴起后,这一传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则因为造型能力不同,再则因为创作观念变革。当世学者可在前人的基础上勉励之,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画家谢赫在一千多年前创作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有初步理论体系框架的绘画专著《画品》,并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论"。将中国绘画的临摹、写生、创作、笔法、美学原则等环节总结在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11.
何琪 《美与时代》2016,(9):70-71
超现实主义绘画营造了一个个深刻玄妙的"梦境",在战乱年代超现实主义画家以此梦境逃离残酷现实,而在数字时代,超现实主义绘画深受媒介创造的集体记忆影响,本文以达米安·洛布为例,具体分析其四个创作阶段的画面叙事手法和历史脉络,探寻其创作过程中与媒介景观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2.
山水画家对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十分重视,作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源泉,自然生活能够与画家心灵相互融合,使得"与山川神遇而际化"的境界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我国的山水写生,并不是将景物的再现作为目的,对于自然、作者之间的互相深化十分强调。从实际出发,结合创作经验,就山水写生对创作的影响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研 《美与时代》2014,(5):73-74
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其中以绘画“四可”来提高人格的境界;阐释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在自然中真正地理解、感受和把握山水变化的美;在“三远”说中表达画家对于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心灵安顿的寻求。《林泉高致》不仅是对山水绘画的总结,更具有美学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主义思潮诞生了。那么,共享"表现主义"之名的绘画与美学究竟有哪些关联,他们的观点是否有相似之处,又为何在美学和绘画领域同时发生了变革?通过比较表现主义美学以及表现主义画家的观点,得出二者在"直觉""表现"和"情感"上有一致的看法,它们同时是表现主义美学及绘画的核心主张。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绘画创作中材料的作用不言而喻。在绘画创作中要准确掌握材料的特点,为绘画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中西方优秀画家众多,如鲁本斯、伦勃朗、董希文、冷军等。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细致研究,可以看出画家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也让我们对材料及其使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在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材料,并且有了新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将材料应用在绘画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艺向来重视传统与流脉,书画艺术尤其如此。文人书画家向来深研传统,在传统的脉络中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更注重的是合乎"理",合于"矩"。自明中晚期至清初的徐渭、石涛、朱耷开始,中国绘画却出现了创作意识与审美风格的个性化。而在清中期以"扬州八怪"为核心的扬州画派中,更是凸显出画家强烈的个性与个体意识,在绘画思想中显现出创作的独特性导向,这使扬州画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扬州八怪"之怪,很大程度上也是怪在个性与个体意识。文章试以金农为例,分别从金农的落款、墨梅、漆书三个角度分析个性意识在中国文人中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郭若虚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把"人品"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画家的"人品"对其绘画作品有决定性作用.由此,对画家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他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提到的"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是对孔子儒学的一种回顾,提示出文人画家达到高雅"人品"的根本途径,是文人画教育思想发展成为蒙养说,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8.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根据画家的身份和绘画风格等对画家进行派别划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虽然本身具有一些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清时期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南北宗论的影响极为广泛,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受此影响,从他的绘画作品来看,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创作、艺术和人格三方面。创作方面讲究引书入画、天人合一、以禅论画;艺术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画寄情、画中取乐"和"以画传情,表现情操"两方面;人格方面则与南北宗论的形成有关,讲究以三教合一为基础,实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19.
"拙"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崇"拙"尚"拙",以"拙"守其道的精神追求源远流长,至今仍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拙"范畴在绘画领域经历了由贬至褒的历史演变,而在明代,这个演变达到了高潮。将民族审美精神中的"拙"与反映着社会性情的绘画相结合,探究"拙"在明代画论中的演变发展及最终在画纸上呈现出的审美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所谓写生并不是单纯地用相机将景物拍摄下来带回画室,而是需要用心去体验。我觉得写生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方法,更需要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绘画观念来对绘画实践产生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传统绘画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西画的传入给传统绘画带来了新的创作形式和和绘画材料,使中国画家有了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但与此同时,很多画家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写生对中国花鸟画创作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就中国花鸟画写生独特性以及写生与创作的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