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艺术接受不是一个被动和胁迫的行为,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倾向性。审美主体的情感重构、创作精神、情感共鸣与审美超越等,共同构成了艺术接受活动中的阐释要素,指导和引领欣赏者深层把握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涵,构建起艺术活动中"体验—创作—反馈—接纳"的循环模式,完善了艺术活动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20世纪的女作家、文艺评论家苏珊·桑塔格,以其最真实的美学态度指明了文学批评的方向.对“反对阐释”的理解是走进桑塔格的关键.转向文本本身、呼唤敏锐的感受、沉默的姿态,构成桑塔格美学的重要内涵,她的美学启示我们去发现艺术的真与美.  相似文献   

3.
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阐释。要使历史研究健康进行,必须保持历史阐释的严肃性,合理把握历史阐释的限度。一是历史阐释的"主体限度",即阐释的主体性必须要以阐释的客观性为前提,不能把阐释的主体性等同于主观性;二是历史阐释的"价值限度",即价值评价要以事实为基础,合理对待价值评价中的利益限定、历史限定问题;三是历史阐释的"事实限度",即不能以史家的"历史史实"取代客观的"历史事实",要从总体、过程、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来把握历史事实;四是历史阐释的"叙述限度",即历史叙述不能随意演绎、虚构,叙述的逻辑必须反映历史的客观逻辑;五是历史阐释的"规律限度",即历史阐释不能仅仅停留于历史现象的描述,应对历史规律予以深刻的分析和揭示。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认为美的理念是最高境界的美,艺术模仿了理念的现实,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艺术本就源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将艺术作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既是对艺术的探索,也是哲学的延伸。文章通过分析和阐释柏拉图美的理念、"艺术即模仿"的哲学观点,论述超写实绘画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仁"的多元伦理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仁学"的创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种比较系统的理论倾向,主要包括:心理主义的解释倾向;形而上学方向、人与人的伦理关系阐释.这些阐释方向基本上规定了对"仁"进行现代理论构建和实践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一文里,要求抛弃文艺作品的说教功能,关注作品的形式。而对形式的推崇,又在她的另一文章《论风格》中得到进一步论证,"形式"即"风格"。在梳理中西方文论里有关风格学说的基础之上,凸显桑塔格独特的"风格"美学观,这有利于自身获得一种非理性的感官审美经验,培养一种新的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力。  相似文献   

7.
<正>朱蔷薇(以下简称"朱"):王老师,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是,我注意到,近年来您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大相径庭的阐释方式——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您的这一提法似乎有点逆潮流而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要为马克思哲学开辟一条新的阐释路径呢?是为了反对黑格尔主义的阐释传统吗?  相似文献   

8.
钱锺书先生汇通中西,指出清代朴学与西方阐释学皆由文字训诂到文本理解,悟出理解与阐释是一"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之循环过程。本文笔者认为,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讲到篇章字句之关系,以"舞容回环"取譬,于此所谓"阐释循环"之概念便已初见端倪。中国传统中关于语言能否尽意、关于阐释之多元和读者之作用等等问题,均有诸多论述,可以为我们建立以中国话语为主干的现代阐释理论,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阐释学讨论语言、表达、理解和解释这类第一层次的基本问题,具有普遍性,我们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以中国传统的丰富资源和古典论述为基础,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作出既有自己特色、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用马克斯·韦伯的祛魅理论来读解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表述的反对隐喻、回到疾病本身的观点,探讨积极意义与局限性所在,并以此作为对这位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纪念.  相似文献   

10.
艺术如谜,难以破解。阿多诺认为,理解"谜样"现代艺术的"难解性"恰是现代美学的任务,而其核心问题即把握现代艺术作品蕴含的"真理性内容"。作为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真理性内容"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哲学层面,指艺术借助经过理性中介的"摹仿"对"非存在"的拯救,并藉此批判形而上学及其美学形态;社会历史层面,指艺术应是自律的,自律艺术是对"物化"社会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并可藉此开启人的解放维度;美学层面,指艺术作品区别于"寻常物"的内在规定性或言"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曹晖 《哲学研究》2012,(7):121-126
一、视觉形式的发生对视觉形式发生的考察需要以形式的发生理论作为基础。对于形式的发生历史上存在着多种认识,最典型的是康德的先验说。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对形式的认识,都是以康德的这一理论作为逻辑基点展开的。然而对于视觉形式的发生,目前尚无学者做过系统性的研究。艺术和美学史上较清晰地阐释视觉形式发生的当属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他的著作《秩序感》中所说的"秩序感",也可以称为"形式感"。书中通过哲学心理学方法对视觉艺术中存在的形式和秩序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贡布里希认为:"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  相似文献   

12.
朱熹对<周易>艮卦的阐释主要体现在:将卦辞"艮其背"解释为"止得其当止之所",由人的身体动静之规律而论道德实践行止之定律;强调"只是道理所当止处",反对人事所为中任何私欲的汁算对"道理"的遮蔽,提出艮卦"主静",并由"静"的吉凶训诫上升到"中有定止"的义理推明.这些阐释不仅反映了朱熹通过易学诠释对其哲学理本论的积极建构,而且体现了其理学视域下昕凸显的儒家价值取向,即对群体、社会以及宇宙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在海德格尔研究中,人们通常把其艺术之思视作美学。但美学作为行至真理半途而无“命运”发问的理论思路,在其存在之思中是没有地位的,特别是注重体验的现代美学及其艺术在他看来更是无根之说。用美学去阐释他的艺术之思是隔靴搔痒,尤其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这样貌似美学的论著说来更是如此。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进入美学视野并成为体验的激发器,乃是现代的第三个根本现象。对他的这一断语,我们只有在其“返回”源头又带向前的林中路上筹划的存在之思的境域中,才能洞悉其意蕴——  相似文献   

14.
艺术接受是艺术作品完成自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族群的变化促使艺术接受方式的变迁。传媒艺术时代,艺术接受发生新的转向。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不满足于单向权威意义的解构,建构作品含义"人本+文本"多方位解读方式。单一感官刺激难以满足当下受众审美体验需求,多感官审美体验呼之欲出。艺术作品的精神陶冶逐渐被娱乐目的取代,人们追求愉悦自我的消遣式接受。  相似文献   

15.
<正>伊斯兰教是倡导中道、反对极端的宗教,穆斯林是谨守中道、远离极端的人。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教诲我们:"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作证世人,而使者作证你们。"(2:143)穆圣教诲我们说:"最优美的事乃中正之事。"所以说,倡导中道、反对极端,是伊斯兰教经训的要求,是穆斯林言行的规范。敬主爱人是伊斯兰教对每一个穆斯林的一贯要求。伊斯兰教倡导  相似文献   

16.
董继宁是我国当代山水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了艺术美感与艺术情致,他把对生命的体验和生活的情感赋形于艺术作品之上,彰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追求。他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他的笔墨趣味既是艺术手段,又是精神气韵;他的色彩既是随类赋彩,又是随情赋彩;他的意境表达是艺术精神的揭示与阐释,更是文化涵养的因心造境。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周韶华评其画曰:"大地性、宇宙性、再造大千世界的当代性,是董继宁的山水画神韵之所在。"因此文章通过参考多部关于董继宁的书籍和作品梳理分析其情致在意境、笔墨、色彩方面的表现,读懂他在创作中的情致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字诠释学以"字本位"为特征,但其对意义的解释则需要借助解释主体介入原则和解释文本独立原则。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西方诠释学传统讨论的主要内容。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文字诠释应当以思想阐释为前提,而文学阐释则应以哲学阐释为根据。虽然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但它们都可以被看作通向真理的不同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是探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关于人性的阐释,尼布尔是以伦理思考为出发点来阐释人性这个问题的。他认为人同时具有自我超越性和有限的被造者两方面的属性。尼布尔对人性的看法主要表现在:1.上帝的形像和人的自我超越;2.人是被造的和有限的;3.罪的不可避免性。此外,尼布尔也提出人性"焦虑"的根源和道德意义范畴中的罪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侗族大歌被誉为"具有世界水平的民间音乐",是侗族文化浓缩的精华。侗族大歌的洋洋外观是生命意志的本真活动,生命意志的跃动正是侗族大歌产生的源泉。产生和发展,就是把自然声音融入歌声来表达人的情感,结合多耶舞使个体的人走出日常生活的樊篱和束缚,消融在歌舞的洪流里,让个体生命的高歌成为集体的狂欢,达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大地的共生共在。侗族大歌既是酒神又是日神的艺术作品。婉转的旋律正是这种"意味深长之奥秘"。侗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侗家人通过对生存的深刻体验,在对生存的痛苦的反抗中形成了"艺术的形而上学",是"此岸慰藉的艺术"。侗家人正是这种在侗族大歌的家园中放逐自己的酒神情绪,沉醉于审美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基于绝对精神自身演变的逻辑要求所提出的思想建构的准则,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基于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变革性飞跃,回归历史具体的基本内涵就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构建思想体系、阐释精神历史。回到马克思历史具体的阐释原则或可提供一种对于中国经验具有方法论高度的有效解释,这体现了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方法论价值,也体现了马克思科学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在中国现实面前,一些西方观点是主观的不确定性在理论思维中的表现,通过理论思维框定中国道路,自然就偏离了中国道路基于自身特点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定义的实际过程。阐释体系的建构和创造,首要地取决于阐释原则的确定,为此要消除一直困惑西方阐释学的"理解与解释"的不确定性或因人而异的多元性。"三大体系"建设从哲学方法论上讲就是学术理论的阐释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