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伦理对“现代性”道德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解决生态危机的伦理探究中,生态伦理要么镶嵌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内成为个体主义环境伦理,遇到一些违背常识的困难;要么成为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被指责为个体牺牲自己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生态伦理只有超越"现代性"道德,才能使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互为补充,获得自身的历史合法性及其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老子提出"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将心灵比喻成一面神秘的镜子,其本性是明亮干净的,但是却受到各种污染使其蒙尘,老子旨在揭示观道的就要去除心灵种种成见偏见的遮蔽和污染,回归心灵本身的空无澄净,这样才能映照万物,万物自身才能向心灵呈现出其本性,才能体悟到道本身。"涤除玄鉴"是悟道的方式,要求心灵要保持虚静,也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还有其丰富的美学意义,老子对美的欣赏正如对道的观照,保持心灵的光明,在虚静的心境下,自由的观照中得到至美的体验的精神活动,这就是"涤除玄鉴"。而这样一种精神活动就具有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取譬物象以论书"常散见于历代书法著作之中,但是多零碎杂乱、无章可循,而当代书论虽频见援引而鲜有整理者。其实前贤书论中出现的"以物喻书"的现象不仅观照自然物象的形态美,而且还观照了自然物象的神韵美。这体现了历代书家取法自然意识的强化,但这种自觉意识强化到一定程度时,却使"以物喻书"走上了"征引迂远,比况奇巧"的极端。它告诫我们,书法艺术诚然需要回归自然,但我们更要在正确、充分地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把握学习、模仿自然的尺度,适时进行反思,在违反自然之初及时地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让书法创作臻入妙境。  相似文献   

4.
康德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即使"人为自然立法"掌握了自然必然性,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物质欲求,不可能走出自然王国。由此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强调只有"人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才能够将人从自然王国中拯救出来而走向自由王国。康德这一命题的危害是,否认人在自然面前拥有自由,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在学理上不具有可能性。本研究试图颠覆康德的这一命题,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仅拥有本体论自由,而且这一自由还优先于认识论自由和实践理性自由。人只有证明自由的本真性具有生态性质,即人在自然面前能够拥有本体论的自由,才能担保自身从自然王国之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行为获得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正当性理由。  相似文献   

5.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与淡泊超然的人生哲学,能赋予当下艺术与设计实践活动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价值。在禅宗美学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做到自我清净,心中有念,使主体(心灵)与客体(自然)处于同一、恰当的状态下。其自然本体论所强调的心性化的自然美感,是由观到感,观中生感,感中生观,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理解,来对自然美的和谐作出反应,从而展现出内在的生命之美,实现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诉求。在形态的设计上,禅宗美学注重"万物归一"的整体观照,即全面地知晓,完整地观察,更多是以一种创造性的和谐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使人发现或创造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和谐,并以此作为欣赏的前提或分析的依据,从而体验到特定"画面"背后生命韵动的和谐之美。只有如此,对自然生命和人类情感的体验之妙才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全国出现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用现代理念及生态绿色、和谐发展的路径,设计建设生态庭院,提升传统生态庭院品质。通过对生态绿色庭院概念、思路、设计及效果进行分析,以生态绿色设计在居住空间的应用为重点,从新的设计角度来表述生态绿色设计的重要性,克服传统设计的弊端。生态绿色庭院设计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仅靠绿化栽树,不能停留在规划上,不能只重视视觉效果而不重视景观的功能,而是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突出生态绿色,实现改造自然与保护生态和谐统一。生态绿色的庭院设计即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7.
瑞昌剪纸历史悠久,是传承民间艺术的有形载体。瑞昌剪纸作为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处处浸透着"以人为本"的民俗意蕴和地域文化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创作者是民间剪纸艺人有关,他们的艺术灵感来源于民间生活,反映地域性的性格特征和个人的思想感情,处处体现着以人为主体的艺术情怀。由此衍生到公共设施造型方面,其直接使用者和接受者是当地居民,就要求这个公共设施的造型体现人文意蕴内涵,展现本土文化精神,而本土文化就来源扎根于民间艺术,是民间风俗审美的集大成者,两者之间探讨的都是"人"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把"以人为本"放在造型设计的首位,才能在源头上解决公共设施造型文化缺失的问题,也才能使公共设施的设计既体现地域色彩又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8.
当下,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焦虑的双重夹击,使人类产生出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反思作为地球一员的人类对于维护自然的感性价值和追问产品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解析当下文化创意中流行的绿色设计如何将美学与环保理念融合。意大利WEWOOD公司采用暖木的基调生产手表和西蒙·艾尼弗设计的"新时代雨伞架"都体现了绿色创意美学,这两种成功的设计案在倡导保证产品功能性和效率性的前提下,提升了其生态属性并鼓励消费者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述评杨克俭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建构生态伦理学,既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70多年以来(从20世纪20年代法国哲学家施韦兹提出生态伦理观至今)东西方伦理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逐渐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应把“人类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是自然界万物进化的最终目的;只有人类才是衡量生命和非生命实体能否存在的唯一的价值尺度。生态伦理学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生存的既得利益。据此,他们提出了发展经济第一,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模式和道德评价标准。第二种观点极力主张把“生态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人只不过是它的忠顺奴仆,人类只有听从自然的摆布,尊重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生态伦理学只有奠定在此基础上,生态道德才具有现实的绝对意义,才能让人类真正避免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困扰,并由此提出了保护生态第一,发展经济第二的“回归自然”或“抑制增长”的生产方式和伦理原则。第三种观点是“生态和谐论”。它认为,片面强调以人类  相似文献   

10.
意象之建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作者对"地坛"意象的建构与该散文的体裁、写作时的心境有关;对"母亲"意象的建构其实是作者对自己情感的修复。不同的读者对"地坛"意象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只有经过读者的接受,该意象才能实现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要满足人们居住使用的目的,还应该有其特有的精神特质和设计哲学来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只有使建筑外观、关照心理的室内设计和建筑的精神三个方面都具备"以人为本"的建筑要素,才能做出人性化的建筑,才是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建筑。  相似文献   

12.
设计是自然介入人生活的一种途径,也是人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古往今来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探寻,站在设计角度去理解与反思,应以创意设计的思维去维护二者关系的和谐。而和谐的实现,更多地要改造"人"的思想观念,将自然融入人的生活,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无论是作为设计师还是消费者,都应反省自身,自觉地关注自身与自然的共存发展。同时,通过绿色设计协调人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的矛盾,通过仿生设计使更多自然观念融入人的生活,不断倡导环保、绿色、自然的生活方式,以求达到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清水江流域涉及招龙谢土的碑刻,弥补传统文献和民族调查的不足,为我们了解民间宗教中的生态认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招龙谢土是村寨集体针对多种破坏地脉龙神情形进行"公罚"的禳灾行为,是龙脉崇拜下的风水观念体现,反映出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对居住环境的乡土认知模式和对村寨灾难的传统应对方式,蕴含着以下三方面的生态意蕴:一是龙脉信仰和禁忌蕴含人地和谐的生态理念;二是对集体神圣利益侵犯的"公罚"行为,体现人神相应的生态管理制度;三是招龙谢土中人人自觉培护龙脉的植树造林是环境认知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转化为生态伦理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2014年开始,国家宗教局倡导以文明敬香、合理放生为"双驱动"推进生态寺观建设。以佛教的"缘起说"而论,推动生态寺观建设,是众缘和合的体现。文明敬香:观照一方清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危机也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人类也试图在宗教中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不是对客观时空中的山水进行模拟刻画的地形图,是具有深广内涵的中国艺术的代表。意象是中国艺术的本体,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本体。山水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是经过主观精神重新陶铸过的新的景物,是表现主观精神的意象景物。山水画中的时间体现出时间的主观建构性特征,并不是对客观世界中客观时间的再现,而是通过画家主观心灵建构出的带有主观精神意趣的意象时间。山水画的空间也是一种不拘于视觉原理的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是自然祛魅之前的文化,它对于自然保留着神性或神意的看法,承认自然之"魅"。其所谓自然之神意或魅是自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神妙莫测的运行机制和力量。儒家文化通过祭祀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报答,这叫做"报本反始"和"仁至义尽"。祭祀之礼的生态意义在于它把人从属于自然,从属于天道,使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对于自然保持敬畏的情感。这是一种在宗教掩盖之下的生态循环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认为审美功能是巨大的:其一,具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在审美态度下,主体跳出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束缚,凝神于对象本身,将会发现充满意蕴的全新世界;其二,以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主体只有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中,才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自我生命精神才可以最完全地展开,才能更好地完成在名缰利锁状态下所不能完成的事业;其三,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朱光潜主张艺术的创造与欣赏活动,是超脱自我烦闷与走向人生艺术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老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自然生命意识和生命自由精神,蕴含着朴素的心灵生态思想。生命哲学之"道",既不是西方的实体性自然,也不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本身,而是一种敞显"自己如此"的状态,即人的内在的生命呼声。《老子》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从本体、价值、实践、境界之维阐释了和谐心灵生态的化成路径。"道"生之以生命之本,"德"畜之以心灵之真,"物"形之以心灵之善,"势"成之以心灵之美,通过尊道贵德和人文化成,育成悠然达生的心灵生态,为人们在现代性境遇下自觉化育和谐心灵秩序提供必要的古典智慧。  相似文献   

19.
"三远法"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空间构造的三种不同视觉感受及所传达出的意境之美,是以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审美观照方式。"远"是山水画家对自然万物客观物象的表现手段及主观意象的体悟方式,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居住源自于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必须。在这之上,诗人以其诗意化的精神体验,自觉体合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这是诗人的精神"栖居"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建构着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亲和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生命活动正是我们提升"居"的美学意蕴的基点:在艺术和审美中感悟宇宙自然的无限宽广,体认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进而反观自我,实现人"居"于大地之上的自由存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居"的这一意蕴有着丰富而具体的体现,古代文人或隐于超然世外,或恋于田园牧歌,或耽于静谧空灵,或安于乡野自适,不断构建着精神和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