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红 《四川心理科学》2014,(11):151-151
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合唱训练能发展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感,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通过合唱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的、高位置的发声方法以及各种歌唱技能技巧;通过合唱,加强对学生集体观、群体意识的教育等等,尤其可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演唱合唱歌曲不但要做到节奏整齐,音调准确,还要做到声音协调统一,各声部均衡和谐,感受“轻、柔、美、高”的合唱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我在实际工作当中从以下四个阶段来进行合唱教学,和大家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2.
常柳 《美与时代》2014,(12):119-119
音准对于合唱艺术来说是最基本的问题,它起着协调合唱演唱各声部声线横向与纵向色彩的协和程度。可以说直接关乎合唱演绎的总体水平与效果。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很多合唱指挥对于音准问题多采用模糊处理,合唱队员对音准的辩听能力的不足等等都直接导致音准偏差,甚至影响合唱意蕴的准确传达。因此探讨音准在合唱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王梅 《美与时代》2005,(5):66-67
什么是合唱艺术,怎样演唱和欣赏合唱艺术?欣赏合唱艺术首先要看合唱的音准,其次要倾听合唱的音色,第三要注意合唱的声部均衡,第四要看是否准确表达了合唱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天风》2017,(6)
正《圣歌选集第11辑》为弥补中国教会诗班训练材料,尤其是少儿诗班材料的缺乏,本辑提供以二声部为主、三声部为辅的合唱编曲,可供初、中级水平的唱诗班使用。譬如:旋律富有民族气息的由汕头青年作曲家黄彼思弟兄创作的《你使我双脚跳舞》等;美籍华人曾勤生先生改编的女声三部合唱《微声盼望》等;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王茕弟兄改编的童声合唱《桥》,均可在父亲节或母亲节献唱。  相似文献   

5.
东正教的礼拜歌唱具有祈祷、交流和传达教义的功能,其歌词内容来自《圣经》和教会传统,歌唱特点为无乐器伴奏,方法有单声部的伴唱、对唱以及后来俄罗斯东正教会运用的多声部合唱等。俄罗斯东正教歌唱经历了符号歌调、基辅歌调、道路歌调、多声部合唱、作曲家作品等形式。教堂钟声在俄罗斯东正教生活中不仅是报时的工具,指示礼拜时间,而且能够表达快乐、痛苦与喜庆。  相似文献   

6.
美声唱法的男高音,是技术性很强的一种声部,训练难度很大,特别是在发展音域方面,每一步都是一个技术难关.  相似文献   

7.
欧洲的合唱艺术,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从单声部进入复调音乐时期,再进入主调音乐时期;从纯声乐合唱形式发展到用钢琴或乐队伴奏.主调音乐因素与复调音乐因素,相互渗透、交替;声乐与器乐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音乐历史长廊.  相似文献   

8.
孙磊 《美与时代》2004,(8):37-38
合唱艺术技巧的关键是:具有纯净的音质和较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作品所赋予的情感内涵,成功地塑造完美的音乐艺术形象.因此,合唱中的气息控制训练是合唱训练成功的重要基础和环节.  相似文献   

9.
康慨 《美与时代》2007,(10):122-124
如何更快更好地普及合唱艺术,提高合唱水平,关键在于要尽快地培养出一支合格的合唱指挥人才队伍,这就给我们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怎样更快、更好地培养合格的合唱指挥人才,已是合唱与指挥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归纳出"合唱指挥知识、素质、能力几个方面的要求及对应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晓武 《天风》2007,(24):36-39
在有伴奏的圣乐合唱中,指挥与伴奏的协调与配合,是合唱整体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圣乐合唱中伴奏的常见形式和功能,说明了指挥与伴奏在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的配合及采用乐队伴奏时指挥需注意的方面,并通过圣乐合唱作品谱例,分析指明正确、有效、具体的协作方法,从而使伴奏在指挥的引导下,能同合唱本体配合得相得益彰,共同塑造美好音乐形象,达到敬拜赞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张晓武 《天风》2008,(6):26-27
诗歌班成员确定后,同工需要合理分工,才能配合默契.诗歌班按照要求开展活动时,各同工应进行如下分工: 1、各声部长: 在一起排练作品(即诗歌班活动内容C)的过程中,负责分声部 练习、同声部练习,协同指挥并和司琴一起预备作品的排练方案.各声部的两名声部长可以分工配搭,比如,一个组织练习,一个伴奏.  相似文献   

12.
米丽 《美与时代》2005,(9):92-93
中国群众性歌咏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历程.但目前的合唱活动普遍存在团体演唱能力低下、各种比赛泛滥、适合合唱的音乐作品偏少等问题.因此,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正规的合唱训练,既能提高国民的音乐素质、演唱能力,又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杨映屏 《天风》2008,(10):38-39
圣乐合唱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取决于各个诗班成员良好的素质,要调试好诗班的声音,成员之间强烈的相互配合意识及集体的凝聚力是成败的关键。因而我在带领诗班成员进行训练时,大家都要力求做到:心齐而气息平稳,讲授的声音方法领悟快而声音和谐,才能不断提高训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合唱是一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综合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的合喝艺术如同雨后春笋般迅猛的发展起来,不同于专业的合唱队,群众合唱也日益兴起,本文从合唱队的编制、合唱的声音概念和合唱音准与语言的把我谈谈群众合唱的“群众性”。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这对于声乐启蒙教育来说尤其如此。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声乐启蒙阶段,如果仅仅凭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训练,不仅非常困难,而且也容易徒劳无获,走弯路、走歧路。声乐启蒙教育要强调以呼吸为主的基本功训练;重视声部划分,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良好的声音审美观;注意嗓音保健等。  相似文献   

16.
歌唱发声训练是一种需要思想高度集中、高度自我控制与呼吸、发声、共鸣、吐字等器官相互协调与配合的活动,它与学唱者的心理、生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歌唱发声训练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学唱者在进行歌唱发声训练的同时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并受其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据  相似文献   

17.
电子琴在戏曲乐队中的出现,在我们地区应该是在80年代初期,当时只是作为色彩乐器来使用,用于演奏一些自然发音乐器所不能表现的音色。到了80年代中后期,有一些乐队用它的璇乐音色作为铺轨使用。从90年代开始,各个艺术团体精减人员,乐队的编制也随之缩小。乐队人员的减少、伴奏的音亮和力度就相应减弱。电子琴具有多音色、多声部、音量可大可小的特点,正好用于补充乐队的中声部和低声部的不足。因此,有一些戏曲乐队就把电子琴作为一种常规乐器使用。但是,由于电子琴的生产厂家不同、型号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圣乐侍奉     
李建平 《天风》2007,(2):32-34
在基督教漫长的传福音过程中,音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唱诗班的献唱更是在圣乐侍奉中占有绝对的地位。因此,诗班的献唱能否唱出我们对上帝的崇拜,能否“口唱心和”,能否体现上帝的旨意,又能否唱出所有会众对上帝的敬拜和赞美,恐怕只靠一颗虔诚的心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作为一名用音乐侍奉的诗班成员必须具备哪些最基本的能力,以及怎样具备这些能力。合唱不同于独唱,合唱需要诗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达到一种共识——即合作。那么合作什么?怎样合作?我国合唱艺术泰斗马革顺教授在他的“合唱学”一书中指出了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戏剧影视演员的训练体系中,形体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形体训练的教学结构是有一定的基本规律的,决不是割裂式的各种舞种和技能技巧的单独教学,而是循序渐进的一种肢体训练体系。它从体态、体姿的训练,到躯干、四肢的控制协调能力的训练,进而到造型训练,在各种音乐旋律中的身体动律和各种舞蹈语汇的学习;然后让学生用肢体行为进行人物创造、用肢体语言表达人物内心,并通过复杂的肢体行为模拟肢体冲突的种种状态,同时辅以各种类型舞蹈、武术学习的配合。在每个阶段的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信心的树立,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启发性的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20.
舞蹈基本功训练简称基训,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舞蹈专业素质(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灵活性)而对学生实施的一项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活动。基训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学生体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软度、开度等舞蹈专业素质,缩短自身条件与专业需要之间的距离,为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表现打下基础。然而当前在幼教专业的舞蹈课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基本功的训练则不太感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质,积极完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对基本功训练课的兴趣,使之变得更为科学和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