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点摘编     
美国高等院校的 道德教育 张维平在《沈阳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美国高等院校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胄,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美:1·人文科学学科中的道德教育。在美国人文科学包活哲学、美学、宗教学、伦理学、史学、文艺学等,通过人文科学的学习,使大学生理解道德的性质、意义和原理。2·社会科学学科中的道德教育。大学生通过社会实际状况来了解有关道德目的、手段和价值问  相似文献   

2.
一問題的提出凡是研究人文科学的方法問題的人,都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受自然科学观点的影响,不仅当他試图把在自然科学观点中得到证实的方法应用于人文科学时是如此,而且当他試图論证人文科学在方法上对自然科学观点具有独立性时,也是如此。在自然科学里,一切情况看起来比較簡单、比較明显,当人們想着手研究人文科学的此較复杂的情况时,必須首先考虑到达一点。在自然科学里,长期以来就已經形成一种可靠的客观的方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认识到,美学是品牌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品牌文化中的美学价值不仅提供消费者视觉上面的享受,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消费者精神情感上的享受,因此美学对品牌文化的构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分别从美感体验、消费者的角度和美学提升品牌文化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思考品牌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阳 《美与时代》2003,(9):87-89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①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对物理世界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客观知识、客观真理;而人文科学更多的是强调主体对人文世界的感受、理解,同时也比较强调直觉与体验。这种直觉的、体验化的认识形式突出体现在审美活动中,也就是说直觉、体验是审美活动的主要特征。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②已在理念上被确立,那么,探寻与之相符和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已成为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体验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性正好与后现代社会合拍,因此,时代需要新美学表达自己。新美学就是新的体验美学。前美学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它无视个人的体验、感受及其表达。新的体验美学强调体验和感受,并将表达提升到个体生存状态的高度,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感受型的幸福社会奠定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生命美学必然面对一个"美将如何实现"的问题。审美体验是实现美的中介。在生命美学中审美体验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弄清楚体验(审美体验)在生命美学中的地位、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童庆炳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美学研究领域自成一家。在美学本质论研究方面,他刷新了"美在关系"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赋予新的内涵;在心理美学研究方面,他更新了理论视野和方法,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审美心理机制为基本框架,开辟了中国心理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在审美体验论、审美知觉论、心理美学与古典文学的互动阐释、矛盾分析与中介思维的方法论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他以他的美学研究确立了一种质朴晓畅的诗性文风。"美学的童庆炳"以其诗性的美学、诗性的体验、诗性的文风、诗性的人格为我们的时代昭示了一个诗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设计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引发了关于设计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层面的探讨,但设计的审美维度未曾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传统美学中,在观察者模式基础上的艺术体验代表了美学体验的范式,即美学是与艺术相关的,而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是缺失的;另一方面,设计与艺术的区别似乎在于设计更多具有功能性,这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设计的审美维度的显现。对设计的审美维度的挖掘凸显了日常审美的意义:一是关注日常生活和熟悉之物的价值;二是扩展了美学的类型与理解,即审美要在对象与行动的结合中才能实现;三是对与人的生活相疏离的传统美学范式进行了批判。日常审美开启了审美体验的新方向,以身体为视角的考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揭示审美认知、身体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促进对设计、美学等相关问题的原初性理解。  相似文献   

9.
论主客同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作者认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张扬的是人有别于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展示的是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洞察的“内观心理学”境界。它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均可在未来心理学中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艺术设计是有着宽泛内涵的人文科学,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人们在从事这种文化创造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从外部把人文主义观念运用到艺术设计之中。 “人文观念”成为了艺术设计的前提。这从人、艺术、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得以展现。首先,我们知道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意味的世界里,体验意义是人类的原始需求和心灵本能。C.N.Schulz指出:“存在含义并非某种强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而蕴涵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生活在某种特定的含义体系里,有必要让人们对含义更为敏感。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的成长就是逐渐意识到存在含义,因为含义的体验成了人…  相似文献   

11.
王确 《哲学动态》2013,(1):83-88
人类的美学进程的确值得反思,人们为了"美本身"而歧视"美的东西",为了"理念"把感性贬为手段,为了"合目的性"而使审美判断力沦为连接自然概念领域和自由概念领域的媒介,这种出于在有限中获得无限的考虑自然无可厚非,但我们无法回避美学是感性学,人的感性只发生在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情感反应之中这样一个事实,美学的真正家园是现实、是生活世界、是人的身体机能与日常  相似文献   

12.
雷小鹏  石琼 《中国道教》2001,4(5):18-21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承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础而发展出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根抵全在道教”。其美学思想不仅融汇进中国古典美学的洪流之中,而且其美学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的特色,反映了中华古典美学的源远流长,和与西方美学显著不同的民族特色。从道教美学人手以点见面,不仅可使我们更深刻完整把握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而且在今天现代人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重视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真、善、美的呼唤越发强烈,…  相似文献   

13.
书讯二则     
在易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台湾学者陈子斌,在大陆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文明的生命力》近期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研究易学出发而通达于哲学、美学、医学、生态学乃至军事学等各领域,充分体现了他的“天、地、人交互感应而进化,哲、数、象三位一体而发展”的思想,发前人所未发。 该书突破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疆界,特别是突破了一般哲学研究者在现代科技方面  相似文献   

14.
美学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其方法是借自相近的诸学科。“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似可为美学研究者的座右铭。信息论美学是因借信息论的方法为方法而得名的,正如哲学美学是因借哲学的方法为方法而得名一样。信息论美学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法国和德国先后兴起,法国人A.A.英里斯(A.A.Moles)和德国人M.本泽(M.Benhse)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莫里斯的《信息论与审美感知》(1958)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作。信息论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可视为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语言分析美学—符号学美学的继续和发展。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只要分析艺术的形式,就可得其应得的东西。这种从形式去规定艺术、从形式分析可得艺术真谛的思  相似文献   

15.
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德语的Wissenschaft具有更广泛的"科学"含义,即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小科学)、社会科学(中间科学)和人文科学(大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基,而是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基;人文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领域内的运用,相反,自然科学才是人文科学在自然领域中的运用。作为大科学的文、史、哲经常也要用到小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和中间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的方法,但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它们最终都要归属于人学,即人的哲学,体现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正>二、"走向心理美学":童庆炳的美学阵地心理美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并称为美学的三大支柱,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以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为主要内容[21]。"心理美学"是童庆炳美  相似文献   

18.
一、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两种范式1.旧的范式人文科学目前正处于巨大的变化中。这对于任何一个从事人文科学研究、并多少具有一点历史意识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时代看来就要结束了。同时,要想清晰地描绘出正在发生的一切也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只是因为我们对过去几个阶段了解有限。人文科学各学科从来没有同一性。在方法论方面一直存在着争执,而且相互冲突的文化和宗教势力也一直在起作用。然而,我们首先并不是要回过头来查明我们来自何方。因此,我在这一方面可以做大胆的简化简单一点。我将简单地把过去的几个阶段归结为川…  相似文献   

19.
宫淑兰 《美与时代》2003,(10):79-80
人文”一词,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即指社会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是指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在现代社会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人是身体方面与心理方面的一种和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意志坚强、勇于探索、求真创新的高品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许多研究资…  相似文献   

20.
美学:走向新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法 《哲学动态》2001,(5):21-24
196 0年以后 ,东西方美学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从人文科学的宏观角度来理解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西方文化思想自身的演变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变化 ;二是全球文化思想的演变 ,在西方文化与全球各文化的互动中 ,西方文化朝向一种与全球各文化更接近的形态。而这两个方面 (西方的后现代转向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 )本身就有一种内在关联 ,它们共同代表了美学向新的存在方式的迈进。一、美学存在方式与西方美学转型1 96 0年以来 ,西方美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美学体系性著作的实质性消失。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对美学的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