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据于汉字"白"与"百"的关系,汉字"白"的原形图像很可能与图像符号■有关。■的简写是■,其图像意义有可能象征的是白色的米粒。关于"白"之原形图像及其本义,很多前辈学者作了认真的考释,其中代表性的有郭沫若的"拇指说"、朱芳圃的"火盏说"、陈世辉的"人头说"、朱骏声的"日光说"、徐灏的"米粒说"等。在《甲骨文字诂林》中,姚孝遂按语认为陈世辉的"人头说"较为合理,代表了目前比较权威的看法。但从图像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诸位前辈学者的解释,难免牵强。从图像角度而言,图像符号■、■,其结构形态都与米粒相近;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之原形参照及其本义为白色的米粒,就是建立在人类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客观规律性之上。因此,只有从形、色、义上深入探究,才能对汉字"白"作一个全面合理的解读。事实上,"白"之初始审美意味与其图像本义密切相关,其审美意味表现出来的是高贵、力量、祥瑞、优雅和喜悦之感。  相似文献   

2.
非形式谬误     
在日常语境中遇到的■,很少以严格、明确的形式出现,有些概念可能模棱两可,或者前提省略,或者真实性被认为十分明显以至不需要清楚地表示,带有省略命题的推论(常常是前提)是不全论证式,一些常见的非形式谬误或逻辑错误出现频繁,足应引起注意,它们往往表现为省略前提的(或虚假的)不全论证式: 1 诉诸个人 (直接攻击其人) 这类谬误出现在前提中,指攻击或贬低(直接攻击其人)一个人而不是指某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4.
从字形看,甲骨文中的"■"字当隶定为"徝",有"巡""德"两读。前者义为"巡视",其所从之"行"为行走。后者谓寻觅于道路而有所得,即为得失之得,这是"德"的本义,所从之"行"为道路。"巡"字所从的"行"与"德"字所从的"行"本来就是同形词,正是这两个字旁的同形词关系,造成了"巡"和"德"的同形词关系。"悳"为"德"的异体字。《说文》对二字本义的解释亦与甲骨文相合。其以"升也"释"德","升"即"得"也;其以"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释"悳",旨在通过声训的方式以"得"释之。据此,关于"德"字本义的种种解读,如巡视、巡察、巡狩、行为、作为,乃至根据原始宗教学说将"德"理解为某种属性和品质等等,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5.
成玄英     
(生卒年不详)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子实。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今属江苏),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云台山)。成玄英对《道德经》、《庄子》推崇备至,并致力于注疏。《道德经》“道者,万物之奥”疏云:“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又释“玄之又玄”为:“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相似文献   

6.
(原文)我有一腹空谷虚,言之道有又还无,言之无兮不可舍,言之有兮不可居,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得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炼之神仙号。 (词解)①谷虚——喻元神或性。神常居其谷,喊之则有,觅之则无,故曰谷虚。②道——古代气功家把变化本身看作是绝对的道,道在物质世界里是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③无,有——指空而不见为无,有而见之为有。《悟真篇》:“始于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不知有为是根基。” (释秘)人秉阴阳二气而生身,在物质世界里发生了不断变化过程,是生生不息的,这一切就是“道”在现实本身所具有的现实规律。此自然规律所形成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有谷虚之神,存之则有,废之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究韩愈、柳宗元与佛学之关系。韩愈立足于儒家,引释入儒,启后世道统儒学的先声;而柳宗元对佛学则是另外一种态度:他糅合儒释,游刃于中。笔者认为,韩愈等人的融释入儒与柳宗元等人的糅合儒释,构成了佛学对中国士大夫影响的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4,(9)
正本刊讯8月20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佛教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会议在西宁召开。全区佛教界代表4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西宁市城中区佛教协会章程(草案)》、《西宁市城中区佛教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选举办法(草案)》。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21人,常务理事12人,塔尔寺民管会副主任、西宁市金塔寺民管会主任拉科活佛当选为会长,释慈云、噶尔哇·阿旺桑波、释广林、释谛峰、智华加措为副会长,赵振康为秘书长。  相似文献   

9.
张煜 《法音》2005,(2):13-17
《续比丘尼传》六卷,民国释[1]震华(1908—1947)撰。震华法师俗姓唐,江苏兴化人,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师长于诗,擅画竹兰,颇有才艺。又精研佛史,尝编《佛教人名大辞典》,稿成,未及行世而示寂,世寿三十九”。《续比丘[2]尼传》上续梁释宝唱的《比丘尼传》,著录梁、陈、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比丘尼二百零一人,附见四十七人。该书之写成颇为不易,据他的学生超尘法师回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积稿盈尺,值一·二八抗战爆发,稿为弟子携走遗失。后又追忆前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再成此书[3]。而是书之写作,正体现了经过现代…  相似文献   

10.
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总体给人一种黑气氤氲之感,"墨团团里黑团团"也成为黄宾虹山水画整体特征的一种生动概括。黄宾虹的山水画艺术成就主要分两个阶段,即"白宾虹"与"黑宾虹"。文章论述的"黑宾虹"就是他的师法造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夜山水"与"黑宾虹"成为黄宾虹艺术创作的一种天机与偶遇,更是一种匠心独运。黄宾虹的积墨之法所成就的"黑宾虹"成为绘画史上一座引人注目的奇峰,同时,"夜山水"与"黑宾虹"既是特殊的时代与特殊艺术风格的完美统一,也折射出艺术家独特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心灵。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仁学”是儒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其中有一条被中外学人公认的“道德金律” ,近几年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到来而备受人关注。为了论述这个问题 ,笔者先对“律”作出解释。“律” (law)是多义词。按黄建中先生训释 ,思想道德律为“可违而不可变者”的范畴 ,“实人生行为之当然法则也”。“凡一切德目 ,概可以格言训条表而出之 ,其最遍最常而不变者 ,或称之曰金科玉律。例如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之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恕之律也……”黄先生把上述两条道德律确定为道德金律 ,并进而说 :“故道德律者 ,实善恶…  相似文献   

12.
"志"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先哲中,王夫之堪称"志"论的集大成者,他对"志"的系统论述,熔儒、释、道的相关观点于一炉,且为中国哲学输入近代气息。他认为人之志是道的体现,为性所自含,相当于佛家"八识"说的第七识。志既为心之所期,又是心之存主,可谓心之正者;志与气的相互作用集中反映出人与天相为有功。志本合于天又有事于天,是人的认识(包括体悟)和实践活动的枢纽,因此教育人当以正志为本。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14.
万松行秀与金元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群  邱秩浩 《法音》2004,(4):19-26
金、元是以异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初不知奉佛,后为汉地的文化、礼仪所吸引,也热衷于佛事,不仅藉以标榜其统治的正统性,也有笼络人心的意思。明初史臣著《元史·释老传》总论有“释、老之教,行乎中国也,千数百年,而其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就是针对这一点而言的。金初,太宗有鉴于“辽以释废”[1],所以对佛教颇加裁抑[2],曾于天会八年(1130)下诏禁私度僧尼[3]。又史载天会十三年(1135)九月大名府僧李智究纠集僧众谋反,事发伏诛[4]。皇统三年二月复有东京僧法通以妖术乱众,为都统府发兵讨平[5]。揭竿之徒以宗教为号召,此类事情在金前期,屡…  相似文献   

15.
一 审美活动(观赏和创造)的性质、特点究竟为何?其对人生到底有何意义? 在不同的理论视野中对此认识是不同的:以认识论观之,它们是对生活或生活美的反映和认识,目的是要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以实践论观之,审美是自然人化(以劳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结果,是现实对实践的肯定,而艺术也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目的是要提供可供读者消费的"产品";以表现论观之,审美是移情、内摹仿等等的过程,而艺术则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目的是要在观者身上激起类似的情感;以心理分析论观之,审美是一种与性欲表现有关的活动,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受压抑的欲望转移到一种新方向上的升华过程,而艺术欣赏则是受众在作品中寻求欲望代偿性满足的方式……这些理解无疑都揭示了它们的某些性质和功能,对我们理解这些活动都有所裨益.然而,倘若移动观察的视野,转到我们称为"意义论"的角度,也许还能窥到审美观赏和艺术创造的另一性质与功能,即它们是人求意义的一种方式,能起到愈合人的分裂即引入归"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类型、体验和本体三个层面展开中西审美取向的比较。在类型上,中国所爱之美偏于自然,在直观上体现为和美,西方所爱之美偏于艺术,在直观上体现为壮美。在体验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倾向于快乐的情感,西方人审美心理更多诉诸苦痛的情感。如果说中西审美取向在类型上的差异是外显的,那么在体验上的差异则是内在的。而产生这两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对"人如何在世"这一根本性问题(本体)有不同的思考:中国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万物一体;西方主张主客二分,强调物我两分。然而,中西审美差异的背后其实蕴涵着共同的追求和融通的契机,这就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的、追求自由与超越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天玄地黄",以玄(黑)色为天,在中国文化里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春秋战国时大思想家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老子的道家学说,对黑色也是倍加推崇.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即缤纷的色彩只能使人目眩,故而,老子非常推崇无色相的玄(黑)色和(素)白色.今天崇拜黑色的思想,便转化为尚墨的意识,这便是传统中国画中重墨的根源.在黑白版画家的眼里,浩若烟海的万千物像皆为黑白组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隋唐奉行儒、道、释并立共宏的政策,孙思邀有机地吸收了三家思想,择优汰劣,使之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并以高明的智慧改造及妙用儒、道、释的有关理论.着重从儒、道、释思想交融的角度,在退居养志与救世济民、追求长寿与不慕神仙、不杀生与人为贵等方面探析了孙思邀的医学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山水画之快意说"为前提,从人的审美需要阐述作者对山水画根源的看法,即"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以及由此而建构的山水画的审美心胸、审美创作等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20.
学会拒绝     
行走于世间,接纳或拒绝,爱或不爱,放弃或执著……每个人都应有接纳与宽容之心,但也要学会拒绝。我拒绝麻木。虽然生活的磨砺让太多的热情化作云,但不能让感情磨出老茧,如果没有云让眼神放飞追逐,那么生还有什么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