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艺术在动画场景中的运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继《大闹天宫》之后,动画片《大鱼海棠》的成功无疑是对国产动画片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又一次肯定。《大鱼海棠》作为一部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电影,因其唯美的中国风意境被广为称赞。  相似文献   

2.
1906年,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滑稽脸的幽默相》诞生,到动画艺术发展100多年的今天,无论是从技术革新、风格迭兴,还是题材上不断推陈出新,都是质的飞跃。如今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环保题材动画短片出现在我们眼前,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精良的制作、发人深思的内容等特点被人们所喜欢,但也并非无懈可击。通过对环保题材动画短片《穹》的创意制作以及现有环保题材动画短片进行分析,研究其优缺点,有助于制作出更好的环保题材动画作品。  相似文献   

3.
1989年,赵本山创作并表演了小品《小草》.作为春晚小品的"甜点式作品",《小草》一经推出,便立即风靡全国,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赵本山也由此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小草》中,三十出头的赵本山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对人物形象的揣摩与感悟,加之对小品语言的精准应用,从形貌到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将一个开朗、乐观、童心未泯,而又有"自恋情结"的老太太形象纤毫毕现地刻画了出来.赵本山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功,自然是与他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分不开的,而这些同样也是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更是在批评界和社会大众中倍受青睐。《都柏林人》通过描写其中处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向大家展示了一幅死气沉沉,黯淡无光的都柏林景象。《阿拉比》是其中很具代表的一篇,也是儿童篇的最后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追求懵懂的爱情,以及最后爱情破灭,自我顿悟的故事。目前,国内外研究《阿拉比》的文章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是研究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现实,小说的叙事技巧以及男孩的顿悟。这些研究大多是关注作者与文本本身。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阿拉比》之所以如此受大众欢迎的原因正是乔伊斯在创作中不断地含沙射影、欲言又止,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其作品的意味大出意料之外,一再打破读者的先入经验,超出了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到振奋,拓展了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动画最辉煌的时候,中国传统纹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大闹天宫》为代表的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应用。然而随着中国动画低潮期的到来,传动纹样在动画中也鲜有出现。近年来,由于党中央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中国动画再度复兴,诞生了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一系列较为优质的国产动画片,传统纹样也再次进入了动画创作的视野中。但是,与中国传统纹样在动画中的应用相关的研究却并没有同步,更缺少对传统纹样具有的象征性和人文性的表现研究。以中国传统纹样的表现形式为引,分析传统纹样的象征性和人文性在中国动画设计中的表现,结合具体案例寻求将传统纹样融入未来动画中的方法,力求在表现形式上与动画作品更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施军 《学海》2015,(4):211-216
《蛇为什么会飞》以象征叙事为策略,通过蛇、火车站、世纪钟等意象的营造,表达了作者关于人性的欲望化、社会进程中人与城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尴尬性境遇等多重意蕴的思考。《蛇为什么会飞》承续了苏童一贯的创作路向,小说虽将作者擅长的历史内容叙说转向现实题材的书写,但小说题旨的隐喻性、多义性与普适性特点依然是苏童创作的真正追求,这也是《蛇为什么会飞》超越一般现实题材作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秦腔》和《带灯》是其转型时期的两部力作,贾平凹将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融入写作之中,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秦腔》与《带灯》中,字里行间、一以贯之地表现出贾平凹浓郁的焦虑感,揭示出其从对传统文化的眷恋转向对现实社会弊病的批判的思维嬗变轨迹.在创作手法上,贾平凹继续坚持其琐碎而又浑然天成的叙事风格,并开始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中融入浪漫主义的元素.从贾平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当代文坛底层书写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二维动画传媒方式结合少儿认知特点创作的动画故事脚本《玫瑰岛》,以表现对童年美好情趣的回味。根据二维动画制作的原理,探索现代动画制作技法结合项目组的实际创作条件完成《玫瑰岛》动画项目创作的方法,通过完成《玫瑰岛》动画预告片的创作实践,总结出高效率完成《玫瑰岛》动画系列片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喜羊羊之父”黄伟明,出生干广州的一个艺术之家。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黄伟明3岁时就迷恋上了画画,那个时候,他的生活只有丽件事,一是画画,二是看动画片。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谈》到《三个和尚》《没头脑和不高兴》,黄伟明一直都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早期,荷兰绘画从巴洛克风格的神话和宗教的局限中解脱出来,更多的是描绘当下荷兰人的现实生活,以表达对新兴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歌颂。在以小资产阶级家庭和市井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作中,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佣》表现出画家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艺术的独特追求与创造。文章从作品有序的画面布局、独特的光影运用等视角分析出维米尔独特的形式语言,并结合画作的独特题材和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究作者艺术表现所蕴含的情感精神。  相似文献   

11.
庄大钧 《管子学刊》2007,(3):84-86,122
庄子学派独特的理想自由在社会现实当中无法实现,于是他们便致力于谋求精神上的超脱,取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因而否定现实人生与表现自由理想便成为《庄子》的文艺基调,即其作者创作的一贯思想和作品所表现的基本精神。《庄子》道学的实质是颂扬道的精神即道的自由和无限的本质特征,其作者所致力的也正是道的精神在人生的实现,《庄子》的文艺思想即融于其道学思想之中,是其道的学说在文艺方面的体现和延伸。《庄子》之道自由和无限的特性生发出《庄子》文艺思想纯任自然、法天贵真的基本特质;其使精神进入道的理想境界的理论生发出关于"虚静"等审美和艺术创作心态的理论;《庄子》之道的绝对同一性生发出关于言、意关系的理论。庄子学派的文艺思想直接促成了《庄子》特异的文学性,并对后世创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深刻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博大深邃的思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家。阎真的最新作品《活着之上》就是对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自觉继承和弘扬,无论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诗性语言的运用,还是叙事结构的安排上,从中都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看到《红楼梦》对阎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哈金以"中国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中有一个明显的转折,即从以"文革"前后的中国大陆为背景,变化到以在美国的华人移民生活为背景。除了这一明显的时空上的流变之外,故事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等待》和《自由生活》两部小说为例,可以看到哈金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探讨了更具普遍性的精神困境问题,同时也与他自己的创作历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刘欢是集作词、作曲、编曲、制作、演唱和音乐教育于一身的音乐人,他创作了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插曲《菩萨蛮》。《菩萨蛮》音乐上的线性律动带给我们听觉上的美感,温庭筠的诗词透露着晚唐时期人们对女子的审美意识,而电视剧中置入的《菩萨蛮》则把从闺怨到宫怨的转换展现得漓漓尽致,多元化的审美元素给我们分析这首作品带来了不同的角度和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认为《背德者》表现的不仅仅是对现有道德约束的反叛,更多的是凸显对自由、充分体验生活的追求。带有自传性质的《背德者》遭遇了很多指责和批评,很多人将矛头集中对准在纪德“背德”这一点上,但似乎忽视了其崇尚自由这一动机的首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盐田千春是一位旅居德国的日本艺术家。在横滨展出《皮肤的记忆》(2001)之后,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她善于用棉线将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连接起来,如钥匙、窗、床、鞋等等。以《熟睡之时》《手中的钥匙》《我们将去往何方》三个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尝试探讨盐田千春作品中黑线、红线、白线与作品的关系以及艺术家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墨葡萄图》是明代画家徐渭的传世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其纸本水墨画代表作之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与创作理念。通过对该作品的作者、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构图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画家在当时艺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并通过对该作品的临摹实践,深入理解徐渭的艺术思想和技法,提升绘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罗丹的雕塑作品《欧米哀尔》是化丑为美的典范。作者通过对"丑"的否定达到追求"美"的目的。生活中"丑"可以转化为艺术中的"美",这种转化的实现依靠的是创造者崇高的创作目的、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社会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瑶 《美与时代》2023,(1):60-62
唐允明是一位具有极强思辨能力和敏锐知觉的画家,他特立独行,对事物大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野山》开始,其就显现出非凡的创造能力,在笔墨语言和图式构成、创作思路和实践方法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使作品具有超前的时代气息。研究其山水画创作的审美特色,厘清其创作思路和审美追求,对当今正在山水画创作中摸索的新生画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奥伯曼山谷》是作曲家李斯特《旅行岁月》第一季瑞士篇的第六首作品,其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作家瑟南古1801年—1803年间创作的书信体作品《奥伯曼》。作品全曲都在围绕着一个主要的动机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发展,根据作品音乐陈述的功能特征可以把其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曲式结构。李斯特在《奥伯曼山谷》中运用表情术语及各种记号,建立与演奏之间的关系。演奏者在练习时要分析、研究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表情术语的标记为切入点,把握作品的准确意义,深入地思考、理解乐谱中的各种细节,通过演奏传递出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刻构思及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