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把握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对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识不发达"一类的论断,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知论具体特点的探究。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与传统哲学的倾向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哲学重"道",相应地,传统知论也以求知"道"为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使得中国传统知论在主体认识能力承诺、认识路径选择以及真知确证原则的认定方面,呈现出与西方认识论不同的特点:一、对人的认识能力有更为乐观的承诺;二、开辟了由"德"而"道"的认识路径;三、形成了"广一贯"的确证原则。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系统的道教典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并通过论乐的方式将这些思想展示出来。一方面,在形而上体系中它构筑了相对完整的音乐本体论框架,"太平气"成了音乐的本源。另一方面,在形而下层面它也建构了以世俗"喜乐"为旨归的价值论系统。尤为重要的是,《太平经》又借助"以类相动"的方式,将其乐论思想与文论思想相勾连,形成了以"正言正文"为主的文学文质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其美学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善蒙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25-28,79
中国传统并没有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心理学,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关注的是人,而对人的关注则不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心理学,但是若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其心理学思想还是非常丰富的。心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对于心性理论的阐发,则离不开对于人之“情”的关注,在对心性论重视的前提下,对于情感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称之为情感心理学亦不为过。中国传统的情感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传统对情感的产生、心理基础、生理基础的阐释略作梳理,以期对传统的情感心理学做一个概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程霞 《美与时代》2016,(4):46-48
中国传统美学深深根植于先秦儒家美学,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各个思想流派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美学"为主体的美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儒家美学思想中的实用、中和、秩序、天人同构等思想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意象,最早是在《周易·系辞》的"立象以尽意"中出现的派生词。在传统哲学文化中,西方单单把"意象"理解成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我们的传统哲学文化是把"意象"作为一种看待事物、理解事物与心性的美学意境。中国的意象在美学范畴里有着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还蕴涵着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虽然不以美学家名世,但是却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牟宗三的前期美学思想,为其后来的美学思想奠立了基调,这是解开与把握其美学思想的关键。他的美学世界是以本体论的逻辑构造为基础而建立的宇宙论的逻辑构造。他以中国儒家式的天心为建立美的判断的最后的超越原则,以取代康德以“自然之目的性”概念为建立美的判断的最后的超越原则,从而重建康德的美学;相对于康德的美学乃至于西方主流的美学来说,的确是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思路即道德的形上学的审美之路,拓宽了美学的领域,开阔了研究美学的视野,对人是不乏启发的。牟宗三与康德各自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哲学传统之中,其所成就的哲学或美学以不同的面貌、风格与类型现世,原属自然。问题在于,如何在中西哲学、美学,乃至文化之间找到一块双方都承认的共同所有的空白地带,作为通约的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上来展开中西哲学相互对话与相互融通的工作,既有世界性人类性,又不失其民族性与个性,才是我们所企盼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3):160-166
作为当代儒学理论建构系统的典范之一,道论诠释学以"道"为核心,在创造性地综合儒道佛的基础上以"存在三态论"重构了中国哲学的古典存在论,阐明了与这样一种"道"之存在论密切相关、相互支援并且具有一定方法论特征的道之"诠释学"。这种道论诠释学蕴含着诸多富有独特意味和创造精神的理论特征与思想价值:以"诠释学"这一理论框架重新整合、安置了中国哲学的存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以"存在三态论"这一思想建构有机地综合了中国哲学与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厘清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可能与相应关系;高度重视社会历史生活总体视域下的意义诠释与生存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实践哲学特征;适当地提升了语言在中国哲学中的存在论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古希腊的理性和古希伯来的信仰构建的"双希"文明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压抑了人的现实和感性的生命。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普遍回到生命活动本身,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哲学的肉身化,同时哲学和美学的界限也不再清晰。现代哲学不再一味追求生命的超越,而是将生命的美定位于当下的发生。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祛魅,审美因其对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兼顾而具有取代旧的宗教信仰的功能。不同于西方传统对感性生命的漠视,中国传统哲学有重生的传统,但是具有虚幻性,只能称之为心性论的生命美学,因此也需要完成现代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间性论撮要     
间性论是间性被当作与实体同等的甚至更为基础的问题来探讨的学问。中国传统中同样重视"间性"的特性,同时它是与西方传统本体论不同的间性论的哲学路线。对间性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间性论的研究范围、基本问题和思考模式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规定和探讨,有望为间性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崇高论思想是康德美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在崇高感中,人的精神力量得到提升,超越了自然界,取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胜利。康德通过借助于理性,将崇高感与道德感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康德主张的是人本主义哲学,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与和解决了近代中国"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课题,在此过程中,中国气论传统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密切相关。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经历从气论宇宙观到进化论宇宙观再到唯物史观的转变,尤其是李大钊"调和的进化论"及"调和之美"等思想,为辩证分析气论传统提供了理论指导。新中国成立前后,张岱年、冯契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而推进气论传统的现代化。目前,全面深入推进气论传统及其宇宙观、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研究,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2.
李存山 《哲学研究》2012,(3):38-48,127
<正>中国古代的气论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我曾将其概括为"一气涵五理",即"气"概念中包含着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参见李存山,2006年)从气论在哲理上的意义而言,它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主要形态。因为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或"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气论与儒家的仁学、道家的道论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倾向或特质。本文就此而  相似文献   

13.
"神"与"理"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传统范畴,也是王夫之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王夫之将两者结合提出"神理"论,认为创作和审美要以"神理相取","神理凑合"时就会自然怡得,创作应该"穷物理""尽思理"且超于象外。这与古代画学思想具有共通性与共识性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即古代哲学)的关系,是个范围广泛的问题。本文仅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西哲学的合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西哲学的合流。在近代,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已落后于西方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发生了贯串于整个近代的古今中西之争:如何学习西方文化,反省  相似文献   

15.
在研习西方美学的过程中,深感康德与尼采的重要,两人之间不无关联的的异质性,更是现代美学不容回避而且颇堪玩味的一个重大问题.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及开风气者,这点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是尤其明显的.这样一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在美学方面的贡献同样影响深远,可以说康德是美学的真正开创者.与康德时代相距不远的尼采,却是作为一个批判与异质的角色出现的.尼采的美学阐释充满了向酒神复归的冲动,这对康德的体系性美学构建起到了一种解构作用.所以本文拟从"先验性、经验性"、"主体性、反主体性"的角度对二者的美学思想做一个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当西方文明的源头无一例外地指向欧洲版图东南部的星罗岛屿,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柏拉图无疑是西方美学发展历程上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美学思想既是在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上进行了一个超越,同时他的集大成之作又对西方后世美学思想的延伸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他将自己的整个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确立为哲学本源问题探讨上所提倡的"理念";在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他从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倡审美教育应该以捍卫理想国的正义为出发点;在文艺创作上,他认为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体系中不难提炼出"理式"与"灵感"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核心概念不仅代表着柏拉图的美学体系,而且也成为西方历代美学家热衷讨论并不断丰富发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由于有些论者简单地把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形式理论,归结于黑格尔主义以及西方形式主义本体论哲学美学,因此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该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思想渊源.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形式理论根源:一是德国哲学传统的辩证批判精神,尤其是德国近现代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批判精神,形成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卢卡奇关于资本主义物化理论及他对商品拜物教的哲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对资本主义非人道性的深刻批判,奠定了该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三是该学派批判吸收了西方近现代形式本体论哲学美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形成了其审美形式理论的现代美学心理学与西方现代文艺形式创作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关于"雅典还是耶路撒冷",西方文明在讨论哲学与宗教关系时对之有许多思考。20世纪著名的美国犹太哲学家亚伯拉罕·约书亚·海舍尔为此对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宗教即两希传统的关联及思想差异作了深刻而细致的剖析,他通过对象征主义的哲学考量而在理解两大传统的思想张力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分析象征主义的不足及缺陷出发,海舍尔向我们展现出希伯来《圣经》宗教传统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弥补了哲学理性思维的局限,从而说明构成西方文明的这两大支柱均不可或缺,由此使西方涉及哲学与宗教关系的讨论得以深化。在当今时代西方科技文明昌盛而同时却面临道德滑坡和精神危机的困境之际,海舍尔有关象征主义的理论探究对反思当代文化的处境及走向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心理学角度论孤独与艺术创造的美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心理学角度论孤独与艺术创造的美学关系颜翔林一海德格尔这位晚年陷入孤独、隐遁山林的思想家将语言、诗、哲学三位一体地等同起来,把西方传统的逻辑思辨和东方外来的玄鉴顿悟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有机揉合统一,以“孤独”作为认知世界寻求“此在”(sein)...  相似文献   

20.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