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羽诗歌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意境。严羽的意境思想是对唐代刘禹锡、司空图等人意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诗歌艺术审美本体的强调。"气象""入神""妙悟"则是理解他意境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宋明儒家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即本体即工夫",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都是道德问题,强调在道德修养中体悟道德本体,无论是朱熹的主"敬"、陆九渊的主"静",还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皆是如此。刘宗周的"慎独"说融合了"理""气""心""性"本体论,赋予"意"和"知"道德本体意蕴,特标为粹然至善的"独体",强化了本体的道德意义;以"慎独"统领圣学工夫,通过"敬""主静""慎""诚"工夫的持守来呈现"独"本体至善,使道德本体与工夫融通合一。其理论以"慎独"为立学宗旨,统合传统道德本体与工夫,是对传统"慎独"学说的总结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苏轼评王摩诘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两者并不能决然分开,而是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细细体会。正所谓"画是无言诗",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含蓄美""萧散美"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各画科皆有体现。  相似文献   

4.
梁宗岱通过中国古代诗词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对话,寻到"纯诗"这一创作理想,借以大胆面对现代诗、白话文的浅陋弊病。他的目的不仅在于改造新诗,还在努力解决中国语言文字发展至新文化运动后的转变断层问题,为建设"中国诗"的本体出谋划策。他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字的音乐性、文学与思想、文学与生活乃至与抗战之间的紧密关系,呼唤创作的精思、新格律和新的语言工具。  相似文献   

5.
宋末元初,朱熹闽学开始占据主流地位,陆九渊心学一派亦有一定影响。这一时期,理学家的学术路径主要在于:除了在理学若干范畴和命题精义方面的探讨有所突破外,理学诸贤还对朱陆之别、儒释之辨、原始儒学与理学的一体性等问题给予了相当关注。而此期理学家的诗歌,除了承继前辈理学家的诗歌主题之外,其"明理"类型诗歌已有融合"道问学""尊德性""求道"等主题诗歌的倾向;"讲学体""语录体"等诗歌作品大量出现;重诗统、推崇文人诗、重诗艺等也成为此期理学家的诗歌追求。考察可见,此期理学家的诗歌创作实践,与理学家的学术路径走向具有显见的紧密关联,但亦有不一致的情形存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原指本来的形体或存在,后指事物固有的(恰当)样式;可针对一切事物而言,不专对宇宙或万有全体,而且主要在"体用"意义上使用。这种体用义的本体概念,与近代以来学界普遍从宇宙万有的最高决定者、最后本质或终极实在角度所言之本体,有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道""天理""本无"甚至"良知"(心学中)等范畴虽然可按现代流行用法称为本体(宇宙或万有本体),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们更接近于世界各大宗教中的本体概念,而未必可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混淆三种不同的本体概念,即:(1)体用义本体、(2)宗教义本体、(3)哲学义本体,将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不加置疑地当成哲学义本体、并以此说明中国哲学特色,是现代中国学术接受西方学科体系时的错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褒贬不一的风云人物,其一生十分精彩传奇。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非常高,为历代文人所称赞,并对后世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曹操起伏跌宕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与其心怀天下的性格特点对其诗歌创作有极大影响。他继承了汉乐府诗歌"缘事而发"的特点,又对乐府诗有所发展。其诗语言质朴,注重反映现实表达自身情感,形成"悲凉沉雄""慷慨而多气"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诗歌都具有美学特性和丰富的表达意境。欣赏诗歌要求读者在已有的丰富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基础上,从诗的抒情、意象和语言方面进行感受、体验和回味。通过诗的外在意境挖掘诗的内在情蕴,剖析诗之精髓,深入美的世界,与作者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9.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对于唐宋以来的"以禅喻诗"的诗歌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但均无中其肯綮,本文从"以禅喻诗"的源头——禅宗本体入手,指出严羽"以禅喻诗"就是通过诗来传达色相俱泯、色即是空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0.
禅诗既有诗的韵律,又有禅的意味,在唐代发展得非常繁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寒山是唐代著名诗僧,青年时参加科举屡次不第,于30岁左右隐于天台山。寒山禅诗在"物境""情境""意境"这三重世界中达到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寒山禅诗隐于文字背后有意味深长的哲学和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1.
张昱 《美与时代》2007,(5):108-109
唐传奇作为一种活泼灵动的文体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其作者以一颗"诗"心去创作,使传奇作品兼有了诗与小说之长,同时又对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对主流艺术形式--诗歌的一种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在其1929年的弗莱堡大学教授就职演说《什么是形而上学》中,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批判和清理,讨论了"无聊""无""忧惧""整体"等概念,而我们在克尔凯郭尔著作中不难找到平行对应的内容——虽然海德格尔对其所受克尔凯郭尔影响的承认远逊于这种文本的对应。这一事实虽然遭到克尔凯郭尔研究界的诟病,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即"伟大的思想家都思考着相同的东西"。这个"相同的东西"就是哲学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哲学问题之下,以相同或近似的概念和不同的哲学话语所进行的思想重构。这样一来,写作方式就具有至关重大的意义。与之相应,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应与写作方式相一致,以避免错失哲学家在特定哲学叙事方式中所欲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说到唐代诗歌与佛教的关系,我们想到禅诗。但禅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说的禅诗是狭义的,那指的是佛教禅僧或修禅者如庞居士傅大士等人的作品,其形式是诗歌的,其用意在流露或表达他们的禅悟,其目的在于教授后学,使亦成佛果。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歌。我们想探究一下这  相似文献   

14.
<正>诗是情感共通的语言,诗不但可以跨越时代和民族,而且能打破人与人之间贫富、智愚、老少的界限;诗能够触摸人的心灵深处,引发共鸣,让人找到真正的自我其感人之深、影响之大,是公认的。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圣经中的《诗篇》、智慧诗歌(《约伯记》《箴言》)、爱歌(《雅歌》)和哀歌(《耶利米哀歌》)是来自希伯来的诗歌,在世界诗坛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它是"基督教的诗经",也是家传户诵的典籍;是普世教会崇拜的指南,也是信徒灵修的良伴。  相似文献   

15.
明代僧人雪浪洪恩以讲教华严经义而名世,同时他也是晚明江南佛门尚诗风习的引领者之一。雪浪创作诗歌的缘由,受到华严宗"五地圣人"之说的启发,因此他看待诗歌的态度也与其宗教思想有紧密的联系。雪浪视诗歌等外学为"方便法门",对诗歌技艺的学习即次第修行世间法的过程。出于对世间法的重视,雪浪的诗歌写作呈现出鲜明的社交性质与较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此外,他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创作中也蕴含着其对华严学"圆融无碍"之旨的理解。重视"五地圣人"涉俗利生的观念,进而重视对世间法的修行,雪浪洪恩的这一思路为探讨佛教与诗歌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的禅宗,在神秀与慧能分别呈出"悟道偈"之时,也揭开了以诗说禅的帷幕,其后禅师们创作了大量的禅门偈颂,以呈现悟境。尤其在石头、马祖以后,随着禅门中独特的教学制度的形成,在师徒问答、上堂示法以及说公案、斗机锋等场合,也更多地利用了诗偈。这些禅门偈颂的语言形式几乎与古典诗歌一样,对诗歌的内容与技巧都有一定的影响。宋代又是文字禅流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诗经·邶风·燕燕》原诗仅有前三章,第四章是庄姜送别戴妫时感怀所作。从"燕燕""于归"等词可知《燕燕》是一首送嫁诗,是描写新娘的家人们送新娘出嫁时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对新娘的祝福和离别时的伤感。庄姜在离别戴妫时曾赋《燕燕》以言志,并创作了第四章,使诗歌情感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9.
论坛荟萃     
何中华 :隐喻与哲学的表征方式哲学选择怎样的表征方式才是恰当的呢 ?由于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 ,即追求绝对的本体澄明之境 ,它只能选择诗歌语言来隐喻地表征自身。科学语言是基于抽象关系建立起来的表达方式。抽象关系的前提是“相同”规定与“相异”规定的分离。它必然使概念获得坚执性、固定性、明晰性。这恰恰是科学表达所内在地要求的。诗歌语言则是隐喻式的。它的能指和所指关系体现于“同”与“异”的统一 ,因而是扬弃了它们外在对立之后的规定。“同”与“异”的融合与渗透 ,也就是相似关系的建构。所以 ,中国的先哲从来不知道“是”…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诗的国度。诗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联系情感的最佳纽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诗歌为我们的诗歌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教学指出"学生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但在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进行辛苦的逐句讲解,学生最后能背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