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富是曾经的"烧酒坊",尤以荣昌陶闻名,曾盛极一时,而后却知之者甚少。如何让荣昌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需从荣昌陶的陶泥与制作、传承方式、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对荣昌陶器的传承与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南京盐水鸭在金陵美食菜单中,占有绝对的醒目地位。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却遗憾落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究其原因令人深思。文章将从南京盐水鸭申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利中寻找原因,分别从南京盐水鸭申遗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传承期间产生的问题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推进几个方面分别来阐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板鸭盐水鸭的制作技艺。  相似文献   

3.
金陵刻经处坐落于古城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淮海路,这里仍然保护和传承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印刷术——雕版印刷术,通过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原生态活态传承下来。2006年5月,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79)。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经院三处传承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萌青是这一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4.
江阴地区的"青砖雕刻"属于"苏派砖雕"的一个分支,分别由云亭的"朱氏砖雕"创始人朱进良和华士的查德宝两位老匠人传承并推广,延袭了"苏派砖雕"的技艺和特点。该项"砖雕"技艺已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究其技术的传承和砖雕艺术样式,有利于从中找到适合其传承发展的脉络与路径,从而更好地将这门砖雕技艺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荣昌折扇以历史悠久、实用美观著称,从明代永乐年间传承至今已历经400余载。近年来,我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文化发展却处境尴尬,荣昌折扇作为前工业时代流传下来的优良工艺也是如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6.
谢宛鹿 《美与时代》2020,(2):121-122
徽州建筑的建造技艺于2008年被收录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名录之内,对于其抢救和保护的工作随之开启,并收获了很好的成果,但是与建造技艺相辅相成的建房仪式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房屋建造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仪式性,并且建房仪式中蕴含了人们潜意识中的深层含义,揭示了过去人类所持有的宇宙观念,它应与建造技艺共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江苏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服饰艺术,目前已有多项服装、服饰、染织技艺入选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些古老的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无路的尴尬局面。让江苏传统服饰艺术走进校园,融入聋人艺术设计教育,在聋人艺术设计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创新传统手工艺,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二者的共同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的真假风波,让扬州绒花饱受争议,其实二者皆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绒花制作技艺"的成果。如何提高扬州绒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社会大众对扬州绒花的关注度,找到扬州绒花的创新生成方式,在创新的同时守住传统的魅力,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名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绒花,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0.
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为更好地推动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活态传承,在研讨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概念与意义,并分析其现实困境,提出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三级"生产性保护路径,有助于促进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良性发展,进而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创新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波空论,1948年1月出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年少时出家当和尚,在寺庙中学习傣文和贝叶经制作。还俗后,波空论依然坚持制作、刻写贝叶经,多年磨炼使他的技艺日渐精湛,他制作的贝叶经选料精细,字迹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波空论坚持保护传承宣传贝叶经制作技艺,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叶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2.
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活动等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下来。洛阳宫灯作为洛阳地区的"非遗"代表,应得到大力的保护与传承。结合"洛锦"系列灯具设计的实践创作,从对洛阳宫灯文化元素的提炼、设计要素的考量,到设计表达的展现,系统地叙述了创意与设计的全过程,展示了如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丰富灯具设计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3.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源头之一。在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面点技艺最能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以晋南地区最为突出,承载了黄河流域文化中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晋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新绛面塑""稷山麻花"为研究对象,从人文背景、工艺手法、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着手,对比分析晋南面点技艺的艺术内涵与传承价值,不仅能够反映晋南地区在面点制作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蒸、炸、烤等技艺精髓,更加能够体现寄存于舌尖上的晋南地域文化,从艺术本身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具有一百年历史的枫香染技艺是我国贵州惠水地区传统印染工艺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2008年枫香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科技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将枫香染对当代科技发展、对当代审美活动的启示、对历史文化的反馈、对今后合理开发后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等进行具体阐述,为同行学者在枫香染这一传统印染工艺的传承、发展和衍生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第一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东南在全省公布的91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占了40处,为全省的44%;国家级名录全省40处,黔东南有19处,占全省的48%。在申报成功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对黔东南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是一项新的而极其重要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在摸索中保护,在探讨中开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失传的危机。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文化及艺术多样性的重要性。2008年阳新布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美术工艺,阳新布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近几年,对于阳新布贴的研究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阳新布贴的当代传承与未来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传承的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延续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寿州窑传统制瓷技艺是陶工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传统制瓷技艺的精华,是寿州窑传承与保护的核心内容。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是对寿州窑瓷器最好的保护和继承,因此,对寿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并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寿州窑文化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重获需求土壤,变成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形态,才能使之具有持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2006年5月,铁画锻造艺术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铁画艺术具有较高的审美和收藏价值,其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更是丰富多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铁画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境,因而必须寻找一条适合铁画艺术生存与发展之路。在分析铁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对铁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建议,以期对铁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传统手工艺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遇。苏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总结分析其在现今市场状态下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困难,并结合苏绣艺术家梁雪芳的成功实践案例,研究分析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途径,可以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手工技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南京云锦传统工艺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在对云锦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云锦手工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逐步远离了濒临消亡的境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对于云锦手工技艺的保护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还需要社会、民间力量的支持,市场的合理作用才能让云锦手工技艺根植于社会大众、保持鲜活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市场化而导致其异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