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遭到其他文化的冲击,新一代的青年人追捧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不甚了解,很多的本土传统文化开始逐渐消亡。在这样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非遗"的概述,价值,现状,实践与展望的叙述,阐释了"非遗"进入地方学校美术课堂的过程与思考,使得"非遗"能够以"活"的形式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
"一校一品"的提出,为多年来校本美术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在潮州市"一校一品"校本美术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应当立足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将潮汕传统民间美术文化资源作为课程的内容引入教学中,拓展校本美术课程的内容,丰富美术课的知识结构,使国家美术课程的标准和地方美术资源融为一体,从而推近"一校一品"教学模式的建设,优化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彰显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文化领域的重要指引,也对深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要求。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舞蹈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将"非遗"传统舞蹈进行表现形式、传承方式、保护方式等方面的转化,不断推动"非遗"传统舞蹈走向大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非遗"影像化传播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但在利用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真实还原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与文化语境,积极探索"非遗"影像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助双赢的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5.
泛图像时代削弱了人文传承中的民族性,给教育带来诸多挑战。立足于"闽南人文",通过探究式的儿童美术教学实践,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人文以及本土人文和非物质人文遗产中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人文资源,使得儿童美术的课程在一种人文关照下进行。  相似文献   

6.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将"中国书画"列为新的美术课程模块之一,而有别于另一个模块——"绘画",这不仅仅是为了优化课程结构,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让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文章结合中国画探索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分析探讨中国画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具有"非遗"保护运动分期的意义。在其前后,"非遗"学界基本上形成了"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经过数年实践,这种方法体系论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筛选"和"文化阶层化"现象,客观上危及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态平衡。这也深刻反映了党的十九大所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判断的科学性。"非遗"保护事业同样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是,应该在最新保护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保护"三位一体的新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积极回应文化变迁的常态性,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和维护保护实践的公平公正性。  相似文献   

8.
就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一个注重传承与保护,一个重在文化的创新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遗产加以合理利用,适当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经济价值,既是对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能从文化创意角度去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不失本色的新的希望。文化创意产业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的更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非遗"中的传统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重组与创新可以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设计作品,为"非遗"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南通"非遗"中典型的传统造型为研究对象,结合"非遗"特点,从外在的造型到内在的文化深入研究非遗创新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对于非遗文化与本土活态传承并没有进入到教学研究的深层可以说在整个中国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中,民间美术课程都是较为"平面"和"停滞"的。在国家大力举措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承继变得弥足珍贵,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普及性和专业性是将本土非遗技艺跨界转化的有力助推,往往在地方上能够达到很好的传承效应,这种不可或缺的抢救力量必须充分利用起来。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需要创新,但创新的标准与尺度常常难以把握,在与现代社会接触、融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恰当的传承方式会破坏"非遗"的精华之处,对此需要探索出两全的方法,即保持传统文化内涵又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台湾艺术剧团"汉唐乐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创始人陈美娥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以南音为基础将其运用于古典乐舞,巧妙地吸收各类艺术形式的"非遗"基因,成功地为现代人展现出宫廷雅乐的盛世风貌。  相似文献   

12.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相互联系和情感沟通的纽带。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但是由于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手工艺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慢慢被人们忽略。分析沈阳市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利于将沈阳市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不仅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未将"非遗"的内容列入高等教育体系,导致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脱节。要构建完善的"非遗"课程体系,就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观念、教学实施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影响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推进,而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师也积极转变了自身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美术高校而言,相关学校负责人还致力于将博物馆美术资源与高校美术教育之间进行有效的接轨。从目前来看,也的确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并为之后相关美术专业教学课程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文章也将对博物馆美术资源与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接轨这一主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了解淮南市豆腐传统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和保护现状,利用"产业化"思路创新"非遗"保护方法,以发展代保护,发掘"非遗"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7.
张冀 《美与时代》2015,(1):105-107
数字化教学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结合的方式之一。现代计算机图像制作软件,能够模拟出各种传统绘画形式,这让课堂美术欣赏的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而是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经验。这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应用数字化的图像技术,将艺术与课件融为一体,将欣赏与讲授紧密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欣赏课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职高专美术类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现状,文章就高职高专美术类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围绕七点进行分析:学校缺乏重视;缺乏资金投入;"双师型"教师工资福利不明确;教师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实践机会;师资来源单一;产教结合不密切。基于此,对高职高专美术类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策略进行阐述,希望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非遗"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政策,它是设计重要的文化源头,设计也成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考察徽州民间板凳龙,分析"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设计实践方案,具体包括:以板凳龙传承信息为内容的传播设计;以"戏龙"为主题的儿童文创设计;以"喜龙"为主题的节庆文创设计,旨在为该项"非遗"支撑起腾飞的翅膀,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和生活发展迅速,时代不停更迭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来自于民众间自己创造的艺术,对于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美术不再关注,民间美术开始面临着缺乏传承人、创作理念停步不前甚至是濒临灭绝等情况。但在近些年,开始涌现出对传统美术、民间美术维护的各种形式,比如文章所提到的一种形式——将民间美术和新媒介结合,这是民间美术的一种跨界,同时也是一种融合。这种新的跨界融合的方式,重新将危在旦夕的传统民间美术带到大众眼前,并为大众所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