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向来以"老庄"并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早在《史记》内就有记载。《庄子》一书从头到尾以道贯穿,每一篇都以道为纲。《老子》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庄子》说道产生了鬼神和上帝。在鬼神问题上,庄子用事例告诫人们,真正的鬼神是在于人间人为的鬼神。庄子还举出小鼠知道在神坛下打洞可以避免烟薰和挖掘之祸,以此否定了神灵的存在。在神仙问题上,《庄子》一书内没有一处有神仙这个称谓。《庄子》所描写的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是庄子用寓言手法比喻为他的理想化身,这些人是品格高尚的凡人,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在生死问题上,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道所生,是物,排除了永生不死的灵魂的存在。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并展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三庄子的道与物关系 庄子至少在三个方面深化发展了老子的道、物关系.其一,老子"玄之又玄"的道,是为域中之一,仍是处于空间之中,庄子则将道往无限的时空延伸;其二,老子的道是"独立而不改"(25章),庄子则将道与生命做更紧密的结合,道落实到人心,并且"唯道集虚"(<人间世>),透过"心斋"之虚,使得道体现出精神境界的意涵;其三,庄子透过道--气--物的关系,提出"物化"与"安化"的观念.前者意指个体生命在宇宙大生命中的转化,后者则触及死生问题,而宣畅死生乃气之聚散,人应安于气化.以下,即就庄子思想中的道物关系,逐次展开申论.  相似文献   

3.
庄大钧 《管子学刊》2007,(3):84-86,122
庄子学派独特的理想自由在社会现实当中无法实现,于是他们便致力于谋求精神上的超脱,取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因而否定现实人生与表现自由理想便成为《庄子》的文艺基调,即其作者创作的一贯思想和作品所表现的基本精神。《庄子》道学的实质是颂扬道的精神即道的自由和无限的本质特征,其作者所致力的也正是道的精神在人生的实现,《庄子》的文艺思想即融于其道学思想之中,是其道的学说在文艺方面的体现和延伸。《庄子》之道自由和无限的特性生发出《庄子》文艺思想纯任自然、法天贵真的基本特质;其使精神进入道的理想境界的理论生发出关于"虚静"等审美和艺术创作心态的理论;《庄子》之道的绝对同一性生发出关于言、意关系的理论。庄子学派的文艺思想直接促成了《庄子》特异的文学性,并对后世创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深刻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庄子的思想是唯心論还是唯物論,目前哲学界正在开展热烈的討論。过去我的意見是:庄子的所謂自然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离开了时空的超現实的观点。我們知道,空間时間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要超越时空,即是对时空的否定——否定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时空既非物质的存在形式,于是自亦无所謂物质,无所謂物质世界;于是所謂世界只是人們的主体观念,只是观念的世界。庄子的所謂“道”就是如此。荀子說“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苟子》《解蔽篇》),近人罗根澤批評荀子对庄子的这一評論是很大的錯誤!因为庄子《大宗师》篇明白地說“庸讵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可見他是主張天人不分的;由是而知,庄子的所謂天,并非真的是指自然界;  相似文献   

5.
庄子第一个在美学意义上提出了"大"这个范畴。庄子美学从属于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因此,这里的"大"与"道"含义基本相同,所以又称为"大美"。庄子把"大"与"美"进行了区分,认为"大"高于"美"。因为"大"体现了"道"的顺应自然规律,无限的力量,体现了纯粹的自由,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体现了不为一切有限事物所束缚的最大的自由。庄子所说的"大美"即无限之美。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管子》之间有着较复杂的关系,它们都以“道”、“气”解释世界和人的存在,把“道”作为价值和意义的根据,但《庄子》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性的存在,即治身问题,而《管子》则服务于治国之道,把治国与治身相结合。《庄子》对“名”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拒斥功名,《管子》不同之处在于把“名”与法术相结合,运用于政治。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庄子解》是以经典传注为形式、以哲学重建为鹄的的庄学诠释学著作。王船山指出,正如孔子许狂者不忘其初,庄子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持护者。在存在论上,天地万物是气之流行聚散,道是天地运行过程中的几微之力,以天兼道,天为人之源,人为天之心。在价值论上,天有厚生之德,健顺之道,庄子所谓的"至人之神"是对"天地之神"的领悟,因此提出"天命我而为人,则固体天以为命"的价值诉求。职是之故,在人生论上,他将《达生》篇"反以相天"解释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并提出人生价值之"立命而相天"与"能移而相天"两大人生归趣,从而挺立起一个既含摄庄子"自由主体"又含摄儒家"价值主体"的人生主体。船山在以《易》《庸》的"参赞"精神诠释《庄子》的同时,也以庄子之因顺自然天道、重视个体存在的"在宥"精神反哺儒家经典在此方面之阙如,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周延、儒道互摄的"内圣外王"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庄子》中包含诸多"音声"意象,"托音寄声"是其喻事明理的重要表现。由于深受老子的影响,庄子的音声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无声"的推崇上,即认为道体不可言、不可称。庄子既认为道体"无声",又以得道为终极归宿,故体悟与契合"无声"遂转化为主体心性修养的至高境界及修道、进道之工夫。尽管道体无声无臭,但道既生万有之后的世界不可能"鸦雀无声"。《庄子》中或显或隐的众多音声论述中,大多内在包含着或合道或悖道的价值评判。庄子的音声思想对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音声思想的视角解读《庄子》,不失为同情理解庄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庄子立足于人的生存状态与"知"的关联,把"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并指出其限度。经验之"知"无法超越经验的限度而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助长了人与世界的分裂。名辨学派沉溺于"物"而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而沦为概念游戏。儒家的仁义扭曲、背离人的天生自然的内在本性,造成道和人的本真存在的双重遮蔽。通过对以上三种非真的"知"的形态的消解和否定,庄子提示了人的本真存在意义上的"真知"。在道的不断敞开中,人不断成为"真人",知不断成为"真知"。人和万物实现了各自的自然而自由的本性,共同"游"于一个"至美至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有双重的意指,它既是"道路",也是"真理";既是主体的"言说",也是被言说的客体或世界本身;对作为"道路"之"道",老子提供了否定的辩证法,但这只是一般性原则,停留于"认识"层面,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庄子则将此一般性原则具体到"实践"的层面,将技术、语言置于具体的感受性活动。这种感受性活动不为某一感官如耳目鼻口所主控,它是各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因而是对各种单一感官的超越和否定。这是完整的感性,分割性的技术、感官、语言经由否定的辩证法或整体的感性而最终达到整体的"道"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分析,揭示庄子哲学中道与生命意义的独特联系。庄子从道器之道转向道技之道,在器、技之间,技既借助器得以展示,器也通过技而实现其作用,两者结合才完整体现道的实践品格。操器施技者是有生命体验的人,其成功操作的过程,既要克服命运中的重重阻力,又是复杂的生命潜能的成功调动,从而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因此,在庖丁解牛中,技艺、形上学与生命意义是三位一体的。庖丁所好之道,就是焕发生命活力的意义之路。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中多次述及惠施的言论行事。惠施是庄子的诤友,喜辩且善辩,他曾多次与庄子发生争辩,如《逍遥游》中与庄子围绕瓠瓜、大樗展开的"有用"与"无用"之辩,《德充符》篇末与庄子关于人"有情"还是"无情"之辩,  相似文献   

14.
正陈鼓应著《庄子人性论》一书于2017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陈鼓应先生的新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庄子人性论》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等文,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史上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观照现实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与"安其性命之情"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代《庄子》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钟泰对于《庄子》的诠释,可谓颇具特色。尤其是在其后期作品《庄子发微》中,钟泰直接把庄子哲学的内核落实在"内圣外王"之上,由"内圣外王"来建构整个庄子哲学的系统。并且,在这种建构中,《周易》成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按照钟泰的说法,《庄子》是"揭《周易》之奥旨"。钟泰从文字训诂角度出发,将"逍遥游"三字训读为"消摇游",认为"消"谓消其习心,"摇"谓动其真机,"游"即浮游意,先有与汩偕出之"浮"的不沉溺,而后有意为与齐俱入之"游"的自由。而在《逍遥游》篇具体内涵的讨论上,钟泰在"消摇"处,以鲲鹏为主,通过"象"将《周易》的结构和时空观融入庄学,从而确定庄子之道在鲲鹏;在"游"处,钟泰以无己为主,通过"意"将《周易》之德与庄子之道合一,将儒家"德"之有与庄学"道"之无合于鲲鹏之大。因而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最终境界的揭示上,钟泰对于《庄子》诠释的儒家化倾向是极其明显和特别的。  相似文献   

16.
王船山因辟"二氏"而殃及庄子,因此,当他不得已而接受庄子之时又必须改铸庄学。在改铸庄学的过程中,船山首先对庄子学术渊源进行检讨,先将其从老子门下除名,复归于"六经"之支裔;再对其师承进行考察,认定他学脉在儒,宗祧孔子,师承子张,是儒门后学。在船山看来,正统儒学的核心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道,而庄学是通达"内圣外王"之道之一端。船山是粹然儒者,觉浪道盛和方以智则持"三教不二"之说,但他们都认定于庄子出于儒门,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庄子从道与人之关系角度出发,在《大宗师》中构建了一套实现人之自然本性的系统。通过预设真人这一理想人格,彰显人之自然本性及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再通过对常人修道之可能性与修道之过程的论述,实现常人向真人的转化;最后以道之化化解生之困境与死之必然性对人自然本性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庄子对人之内在自由的发掘与阐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神在先秦主要有鬼神、神化、心神三个义项,作为心神之义的神是《庄子》所论之神的重点和特色。本文全面考察《庄子》中出现的约112处神字,并以鬼神、神人、神奇、神明、精神、神者、形神、心神、神气等关键词为线索对《庄子》之"神"展开论述,认为抱神、守神、全神是《庄子》养神修道的核心。而道的虚无性是心神的根本,人只有守神以静、虚无玄漠、纯素精一,才能全神,才能与道相合而全生。  相似文献   

19.
道言关系在庄子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庄子对语言的质疑,出于对文明异化的考虑,而语言又是文明的核心载体,与意识形态、权力、伦理道德、人类成心等相关。然而,以往研究都认为庄子发现了语言的局限性,而这造成了言和道的背离。这一观点把"道言关系"问题转变为"道如何被言说"的问题,却忽略了庄子思想的深层问题,即人与天的分离以及人向天的回归。而实际上,天人关系是庄子思考道言关系的重要思想背景及问题意识所在。  相似文献   

20.
邱实 《美与时代》2013,(7):28-30
在《庄子》中诸多的寓言涉及到对技术的阐释,庄子将技术与"道"相结合是企图将人从纯粹的技术劳动中解脱出来,避免人的异化。无论是从"梓庆削木为"还是"庖丁解牛",抑或是其他涉及技术的寓言中,庄子都在推崇"技""道"合一的"通道之技",以实现心灵的复归本真、灵魂的自由与愉悦为最终目的来完成技术劳动。这种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人类的生存手段,而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统一的审美享受。然而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生息,人类技术的发展革新早已让人咂舌,但是伴随技术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