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彩色波状纹是以汉译佛典为依据绘制成的一种佛光纹饰。该纹饰最早兴起于南北朝的陇右,盛行于唐至西夏时期的敦煌,流传于高昌回鹘时期的西域;其影响,近及青海,远播日本。彩色波状纹是中国内部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出现及流传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具有的优秀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表明中国佛教艺术正是在各民族、各地区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结"可谓历史悠久,其魅力不言而喻。它所展现的不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它被应用到方方面面,体现了当代人对古文化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真正领会其文化精神实质并运用到传承设计中才能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工笔绘画从古代的战国到当代社会,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尤其是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到宋代的花鸟画,都是中国工笔画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的时期。当然,这种高峰的出现与当时所处的阶级社会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传统,中国工笔画就是在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以及吸收各方面优秀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各方面都在变化,所以,出现了适合当代审美观的一些新的中国工笔画,尤其是色彩,极具当代性。  相似文献   

4.
守信重诺讲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传承传统诚信美德首先必须阐释传统诚信的思想内涵和创生之理,尤其是要揭示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根据,挖掘其滋生与涵育的深厚社会土壤。中国传统诚信孕育于自然经济基础与乡土社会结构,受制于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模式,内化于礼法结合社会维系机制,涵养于儒家思想为宗的价值文化系统。考察中国传统诚信的社会根据,有利于更加全面解析传统诚信的社会历史渊源,有助于更加清楚了解传统诚信的基本精神与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诚信。  相似文献   

5.
"尚和"审美观贯穿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和"的思维方式、认知理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是渗透到民族基因里的烙印,蕴涵着阴阳辩证思维、整体观、差异性事物的共存智慧,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审美观念中。城市公共艺术是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形式,承担着美化生活环境以及展示和传达当代城市人文生活精神面貌的责任。文章提出将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中,探讨"尚和"审美观在其之中的意义,这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6.
牡丹纹样是对牡丹花外形的简练概括,在中国传统纹样中占有重要地位。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绚丽灿烂,其美丽花姿让人为之倾倒,其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形象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寓意着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成为美的化身,是纯洁与爱情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象征。当代首饰设计应将中国传统牡丹花纹的形态、寓意、造型、材质运用、制作工艺及其丰富多彩的颜色搭配方法合理地运用到首饰设计作品中,大胆创新,让新科技更好地和传统的手工艺结合,并通过智能的商业管理模式,引领中国风元素的首饰国际化,走向新的高度,这是未来珠宝行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天亮 《美与时代》2023,(1):104-106
在现代城市发展趋于国际化的今天,传统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海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乃至国际交流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美。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备受大众的关注与推崇。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以智慧路灯为设计载体,结合实例进行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与设计方法的研究,希望可以提高人们对地域文化元素传承、应用、发展的重视,同时希望可以完善智慧城市中智慧路灯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着,中间没有断流过,中国的绘画也是如此。从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上面的图饰、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到魏晋南北朝绘画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绘画的三足鼎立、两宋时期的院体画,再到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绘画体系。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无不体现出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出来的,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文章以及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中国画体现出的传统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牡丹纹考     
装饰纹样演变的历史,其实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审美特征变迁的历史。牡丹纹的衍化历经千余载,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发展史中,可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借助牡丹纹的探溯,概览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和汇流,最终可使这一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传统花卉纹样成为装饰定式。此外,考察牡丹纹的造型衍变与内涵拓展,无异于梳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装饰特征与演变过程,对当代装饰设计的诸多领域应用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创作原则是艺术家对古人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亦是艺术家本身精神文化的体现。由古至今,中国画艺术创作受到过多种流派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其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且在艺术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儒家思想的精神意义探析通过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儒家思想的"游乐于艺"的体验、"中和"的艺术之美及"绘事而后素"的转化三个方面,探究其对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并从美学角度来探讨其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经济背景下,中国首饰业整体发展缓慢。当时国家出于发展出口经济的需要,由轻工业部部署恢复首饰生产,换取外汇。在完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首饰行业重新组织生产,召回首饰行业的老工人,由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根据国外市场的需要下单给定点工厂生产、配给原材料。这个阶段生产的首饰,有传统首饰在继续生产,也有根据西方的设计制作的产品,是解放前中国首饰发展趋势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讲究"礼仪尊卑",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家具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礼仪制度的物化形式。在从祖先崇拜到集权体制的变化中,作为主要社会财富的家具开始折射出不同的权力特征。而在从"席位"到"交椅"的权力变迁中,座椅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匠人技艺和皇权礼制的博弈。作为封建社会发展的代表和高型家具的成型鼎盛时期,宋、明、清时期的椅子设计各具特色,对这三个时期椅子的形式、材质、装饰等设计要素进行分析,能管窥中国传统家具设计中的权力特征,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造物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妈祖文化与佛教的相互影响和包容是一定历史时期宗教信仰自我调整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吸纳佛教中积极因子弘扬妈祖文化,仍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妈祖文化与佛教长期共存、相互包容、关系甚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佛教对妈祖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妈祖因"佛助"而诞。佛教关于妈祖降诞的传说多与观音相助有关。由于观音在中国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观音帮助妈祖降诞的传说的普及面也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传承下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艺术审美等方方面面,在环境设计中也有着突出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现代环境设计中融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莲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赋予莲花的宗教内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突出表现在各种佛教文学作品中。一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与佛教所说的:佛、菩萨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却能离尘清净、成就佛果,颇为吻合。自古以来,佛教就以莲花作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6.
刘芳 《中国宗教》2017,(8):66-67
莲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赋予莲花的宗教内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突出表现在各种佛教文学作品中。一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与佛教所说的:佛、菩萨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却能离尘清净、成就佛果,颇为吻合。自古以来,佛教就以莲花作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终极价值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终极价值观辨析王宏维中国的传统终极价值观发端于儒家的精神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人世性,并在现实和超越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所致力维护的是封建时代的人间秩序。承担体现这一终极价值观的主要是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由于他们特定的社会地位,即其在精神上的至上性和在经济上的附属性所构成的矛盾,使得中国传统终极价值观在实际指导社会运作和文化传承中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对中国人的精神塑造也有一定的局限。今天,在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审视传统终极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观念本身,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传统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岁月积淀,在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发展需要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从古至今,中国走"重德轻智"的教育路线。德育水平不仅影响我国公民道德素质水平更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甚至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社会发展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急需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承担起文化责任,积极开发中国优秀文化中的精髓,与德育融合,在德育课程、德育教育过程等环节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托古改新,以古创新,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促进德育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理当由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来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发展,既不能与传教相混淆,也不允许假借文化之名进行传教活动,但亦不能因为佛教文化有宗教的一面而将其排除在全体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外。因此,适当区分"宗教"和"文化"就十分有必要。宗教对信众有绝对的意义,文化则对所有大众都有普遍价值。基于此,佛教在当代社会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就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作为宗教,承担起延续佛陀慧命的责任和使命,二是作为文化,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资粮。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文化的佛教,其实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各有所侧重,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中,它们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此,人们在许多场合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太愿意甚至不敢明确地提弘扬优秀中国佛教文化的现象就能逐渐得到扭转,中国佛教文化在社会中被广为研究和传播,既不会有传教之嫌,也不会导致佛教的"泛文化"化而影响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一起,经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将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是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含在特定文化传统中,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