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春虎先生乃当代画马名家,作品丰富多元,理论功底深厚。通过其著作《春虎谈马》可以看出,画马艺术要想取得极高的成就绝非易事,要有笔墨的历史传承与发扬,又要"画马要以真马为师",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意境之创构。其实,这是一个由技进乎美、进乎道的过程。宫春虎不仅从这些方面悟出了画马艺术创作的真谛,而且在画马教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今的艺术家中,有不少以画动物著称,例如:古代有韩干画马,黄荃画鸟。近代有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也有以动物为表现题材的画家,其中一  相似文献   

3.
向古人学习,向经典学习,是提高画马艺术水平的正确之路。李公麟在画马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是将前人的铁线描改为兰叶线,平涂渲染法化为凹凸渲染法。《卸鞍图》《半个月亮爬上来》就是运用针丝法完成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龚开《瘦马图》、马和之《鲁颂三篇图》以及清代任伯年、近代徐悲鸿写意画马的学习,马画艺术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情"字,即形、神、情兼备,将人的情感与马的动态、形态、神态相合,配合以景物,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画马要以真马为师”是画马艺术中千古不移的法则.然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对这一法则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唐宋以来的画马大家对真马更多地以目视心记、心摹手追为主.徐悲鸿主张中国马画的发展在坚持优良传统以外还要饱含着新的内容,如解剖、速写、素描、焦点透视、变形等.韦江凡强调解剖研究和速写功能,弱化了素描关系和焦点透视,同时将传统的书法艺术融入了马画之中.事实上,只有将人的情感世界,与骏马的动态、形态、神态以及外部景物等主客观元素反复交织融合后付诸笔端,才能将其有机、和谐地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感情的全息描绘才是“画马要以真马为师”理论之精髓.  相似文献   

5.
潘玉良的"合中西为一治"艺术追求观是她在多个时期进行绘画研究后,融合"中西调和"与"中西融合"等现当代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的艺术发展方向后提出的具有其绘画特色及女性语言魅力的艺术观念。她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将中国画与西画绘画技巧相结合,使得在中西融合的艺术追求上开创其独特的风格,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很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中西传统书籍装帧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一个内敛,一个华美的两种不同风格。因此,分析中西方传统书籍装帧在装订工艺、装帧材料、装帧艺术三方面的差异,并从纸张、审美心理、思维方式、商业社会形态、中国传统装具等方面,探索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装帧艺术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美学体系广泛而深入地摄取了中西艺术学的理论维度。宗白华的艺术学研究是为其美学建构汲取丰厚学养。他的美学体系和艺术学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全面汲取理论的精髓,开掘出古典民族美学的现代意味,成为宗白华美学建构的一条重要路径。宗白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精神"这一核心,联系艺术哲学、艺术体验、艺术意境、艺术生命等问题阐幽探微,在基于价值论的艺术史观与体验式的艺术批评方法等方面亦有重要开拓。  相似文献   

8.
中西艺术的产生各有各的源头,各有各的体系,然而通过对中西艺术的比较可以发现,中西文化观照下的"艺"与"术"的辩证关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西方印象派油画艺术抽象的表现效果与中国画艺术写意的韵味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由于在思维方式、视觉感受、艺术观念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中西传统建筑艺术审美特性的不同。具体来说,中西方由于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在建筑审美趣味方面注重群体组合与单体塑造方面的差异,从而给审美主体在建筑审美感受方面造成优美感与崇高感的不同,也进一步形成了审美主体在建筑审美理想方面追求建筑形态与建筑意境的相异。归根到底,这些不同都是根源于中西方文化理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的中西艺术比较论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以“空间意识”为核心,从中西艺术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以及技术层面对中西艺术的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并指出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是音乐化节奏化了的‘虚灵的时空合一体”,对中国艺术境界特征作出准确而精到的概括,有着极强的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画在技法上长期以工笔写实为主,并形成了"白描法""重彩法""丝毛法"等;而写意技法尽管可上溯至岩画时期,但直至清末任颐、倪田才真正开始探索,后经徐悲鸿完善得以确立。宫春虎的《春虎谈马》依托多年的画马创作经验,对写实写意两种技法进行了细腻分析和图例示范,并结合技法运用赏析了历代经典鞍马画,以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讲述了如何画马和针对性回答了创作中的共性问题。整体来看,该套丛书不仅详尽呈现了写实与写意两种画马技法,揭示了两者与马画豪放、婉约审美风格的内在关联,而且展现了画家依托画马对生命真实的去蔽、对生存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湖北省文联、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建材学院等联合举办的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于198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有美学工作者100多人参加。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是在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美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向美学提出了如何通过对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密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重要课题。解放后,我国美学界对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朱光潜、汝信、蒋孔阳等的西方美学史著作)。近年来,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也得到了开拓(如李泽厚、刘钢  相似文献   

13.
商业美学是电影艺术作为创造票房经济需要遵循的法则之一。本文以动画电影为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中西动画电影在题材创作、角色设定、视听美学及剧作规律方面的异同,力图探究商业美学模式下动画电影的创制规律,特别是其视听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韩干是大唐画马最出色、最精妙的一位画家。在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画马的神话,民间百姓对他的画马技艺更是称赞有加。而《照夜白图》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现存的古代经典画作之一。从《照夜白图》的对比鲜明的强烈视觉效果、《照夜白图》中马儿的姿态和象征的寓意进行赏析,以期对喜欢绘画的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声乐作品是赵元任全部创作中最重要、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每首都堪称佳作。赵元任在声乐作品中重视曲调与字音、声韵、语调、语气的关系,注意中国民族曲调的特点,并根据中国语言音调特点,去处理旋律与歌词之间的关系,探索了中国式的和声规律,实践了自己对中西音乐有异,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值得保护跟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林风眠的"风眠体"为中国画中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仕女图是林风眠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林风眠仕女画风格变化阶段进行探究,从侧面对林风眠的艺术成就以及在"中西调和"方面进行的实践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出不同的艺术体系。中西绘画风格与技艺的结合使得中西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并在各自适合的土壤上蓬勃发展,绚丽绽放。文章以中西方文化发展为基础,对中国绘画艺术未来的发展作出尝试性探究。通过本次的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中西古典绘画美学研究和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使之后的教学能够适应时代,不断促使绘画美学得到新的认知,使中西方艺术观念相互渗透,实现深入的融会贯通,从而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8.
林风眠与潘天寿二人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教育家,林风眠走向了"中西融合"之路,潘天寿则选择用传统创新来宏扬民族文化与精神,两者都具有典型的学术精神与使命感,回应着时代的命题。与林风眠融合中西艺术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相反,潘天寿则极力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林风眠是将中西绘画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来谈融合;而潘天寿则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在以本民族绘画为主体的情况下谈从西方绘画中获得滋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天主教绘画主要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所绘制的一批福音作品为代表。本文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成员所绘制的《预告耶稣的诞生》绘画为例,从文本解读、艺术风格分析、中西绘画技法对比等多角度予以诠释,阐明民国天主教绘画在"中国化"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并从艺术评价角度分析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天主教"中国化"的理解;试图去呈现在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碰撞和存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英美兴起的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长久以来的精英状态,消除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波普的出现让世人不得不重新对艺术进行定义。而在90年代的中国,一些艺术家也搞起了波普艺术。由于中西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中国波普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