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学者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这本书并不是对当时个别艺术天才的研究,而是力图通过一大批艺术家的境遇展现20世纪中国"艺术界"的整体状况。这是一幅个人追求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相互交织的画卷。苏立文的著作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内容涵盖大陆、港台、海外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关涉的艺术类型除了绘画还有雕塑、戏剧、文学等,既像一本文学作品,又像他的个人笔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政治波普。该艺术形式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代表,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年初代苏联解体后,国际艺术市场不再对苏联的"当代艺术"重视,苏联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从199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于是,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思潮碰撞与交融,众多美术革命家提倡学习西方艺术观念,甚至要求"全盘西化"。我们学习和领悟西方艺术观念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西方艺术观念"竟然是中国古代画论中早就提出的艺术思想,由此可见,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亦受东方艺术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与确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美术的一个激变期。当代中国画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画界思想得到解放,西方现代艺术所体现的价值观,如强调艺术的纯粹性,追求自我、主观、直觉和潜意识的表现等,在当时被许多艺术家所接受。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的恢复与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导向作用和对民间艺术的借鉴作用等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出现多元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鹏 《美与时代》2007,(12):54-56
对于一名女性艺术家来说,人格的独立、独特的观察视角、生理特性与社会特征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们在叙事意识上的巨大变化.她们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观念和语言方式的同时,试图结合自身的女性感受加以再创造,使女性视角东方化、本土化.  相似文献   

6.
<正>在当今欧洲左翼学术界最热闹的后马克思思潮之中,法国的朗西埃①算是超重量级的学术代表,他的激进政治哲学和美学观念似乎已经成了当下西方左派知识分子和先锋艺术家们无法摆脱的争论焦点。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朗西埃与齐泽克②、阿甘本③和巴迪欧④之间成功的互文引用,似乎已经建构了一种全新的资本主义批判尺度和另类先锋话语。由此,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被他们  相似文献   

7.
潘玉良的"合中西为一治"艺术追求观是她在多个时期进行绘画研究后,融合"中西调和"与"中西融合"等现当代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的艺术发展方向后提出的具有其绘画特色及女性语言魅力的艺术观念。她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将中国画与西画绘画技巧相结合,使得在中西融合的艺术追求上开创其独特的风格,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很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所确立的具有快照效果的"影像绘画"对我国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平涂"、"虚化"等艺术风格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而对艺术语言的过度模仿只能导致个性的耗损,艺术创新需要我们在形式借鉴的同时,不断思考自我观念的传达与当下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一、克里姆特绘画的中国情结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哲学、科技、文化、艺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照相技术的产生使艺术家传统的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改变.这时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品、日本的浮士绘等东方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在西方,使得西方一些大胆的艺术家开始借鉴东方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引发了西方绘画从写实向写意的转变.德国和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诞生了象征主义的绘画流派——"分离派",它强调的是艺术的独创,追求的是强烈的艺术表现功能.作为"分离派"领军人物的克里姆特,他的绘画就受到了中国民间美术及东方绘画很大的影响,当时他对中国画情有独钟,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卷、轴画,戏曲人物画等.他巧妙地把欧洲绘画的人物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国水墨艺术的现状与实验水墨的产生与发展(一)实验水墨的产生与发展1.实验水墨兴起的历史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改革开放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带来了全社会文化的转变,就文化生活、思维意识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前卫艺术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当时的艺术界缺少一种现代艺术精神,艺术怎样才能融入现代化,是摆在艺术家们眼前的最现实问题。为此在中国水墨艺术界引发的创新、反思、争论、实验、  相似文献   

11.
汉斯·哈克是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极力探讨艺术介入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的公共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有的是对文化政治的抨击,有的则是对历史性事件的解读。所有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都说明了哈克犹如激进的知识分子,用社会学家的视野去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新美术学院     
<正>20世纪末,俄罗斯成立了一个机构,名为"新美术学院"。该学院的唯一目的就是重建被遗忘的过去。最为创新的一个特点是艺术家们采用电影、视频、数字技术等手段来实现其艺术目的。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论是俄罗斯,还是我国。都需要在传统艺术的发展下,寻求新鲜、新奇现象,为我们这个艺术长河中注入不一样的艺术因素,艺术成分。一临近20世纪80年代末,在Timur Novikov(诺维科夫)的提议下,"新艺术家"们开始努力实现他们最为宏大的项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艺术绘画,如油画,其自身也慢慢完成从"拿来"到逐渐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和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题材决定论"受到批判,更加关注绘画语言的本身,艺术家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艾轩有着那一代人独特的特点,作为中国油画家中尚不多见的艺术天才,他的油画非常写实,却又蕴含着某种诗意。其作品的感染力在于画家对生活经历的一种感受,并又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将其表现在画面中。从他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艺术家与时代、艺术与社会背景、题材与艺术手法之间微妙的相互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主义成为当代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和艺术运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传入以及中国本土的女性问题引起了中国女性艺术家对女性主义艺术的思考和表现。申玲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生代"艺术家,她根据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表现性的情爱主题的作品,这一系列的作品都渗透着女性主义的思想,在画面中表现平等的爱与和谐的夫妻关系。文章旨在通过使用女性主义美术史的方法分析申玲作品中的性爱主题,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织在一起,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艺术该走向何方这一问题成为了当时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问题,持各种观点的艺术家和史学家们为此进行了无数次的辩论。本文以滕固的《体验与艺术》这篇写于1923年的文章为出发点,剖析当时中国美术在良好的基础条件下,未能向西方现代艺术过渡的原因,并论及《体验与艺术》这篇文章对当时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方美术史中早已存在素描和色彩之争,主要发生于16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在绘画理念方面不同的争论,对后来西方的艺术发展和理论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西方美术史上关于素描与色彩的争论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本文主要研究19世纪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与以德拉克洛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艺术家所进行的素描与色彩之争,探讨他们不同的艺术观念,分析其争论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汉斯·哈克是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要的观念艺术家,20世纪中期,他开始关注艺术和商业赞助的联系,用社会学家的视野和调查方式创作艺术作品,阐述了艺术市场中商业赞助的秘密,如董事会和政治决策之间的关联、政商权贵主导博物馆美术馆展览性质的走向、文化机构的私有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通过艺术作品进行了原因和结果的探究。一、时代背景20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在顺应大流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游戏规则,企业式的运作逐渐进  相似文献   

18.
大地艺术作为西方后现代的一个艺术流派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方实验艺术的先驱杜尚提出的观念艺术,基于对传统艺术的场所局限与审美经验的反叛,而实质上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工业社会与现代文明。大地艺术从二战后到当下,在西方欧美国家以及日本都经历了在地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大地艺术开始进入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乡土景观设计的视野,源于21世纪以来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与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公共意识在文化艺术中的体现以及乡村复兴的社会背景,催生了大地艺术作为乡土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文章从大地艺术的视角切入乡土景观设计展开分析与探讨,通过对比和案例分析进一步阐释大地艺术在乡土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在当下学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85新潮美术"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中国的一次以西方现代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当代艺术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勃兴的局面。"85新潮美术"运动的产生,离不开艺术家自身的反思以及创作环境的变化。对于"85新潮美术"运动的精神实质,目前学术界仍然有着诸多争论,为此,将从人的问题和艺术主体的复归这两条路线来论述个人所理解的"85新潮美术"运动的精神实质。时至今日,"85新潮美术"运动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英美兴起的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长久以来的精英状态,消除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波普的出现让世人不得不重新对艺术进行定义。而在90年代的中国,一些艺术家也搞起了波普艺术。由于中西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中国波普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