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设计在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的规划可以使生态圈拥有更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功能,优美的环境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环境整体化设计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文化的打造。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是一个以大学城为基础,整合各类高科技、创造性产业的复合型双创区域,现已成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发与学术交流中心。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环境是一个综合体,是以"创新创业者"为核心的一套"生态系统",对于如何设计,从整体出发创新创造的思维,充分发挥区域特点,将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成为真正适合"创新创业者"生存、发展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高等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选择。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虽有成效,但却未能完全解决实际"痛点"问题。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目前,面对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关键,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文章通过笔者对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因素的调查,首先简要阐述了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其次又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几个方面的因素作了分析,最后又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待大学生在新时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不断提升,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素质教育在不断地优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拓宽高校"纤维艺术"课程建设内容、掌握创新创业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提升课程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路径三个方面对"纤维艺术"课程进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在"纤维艺术"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并推动了高校创新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现实基础是"以创促就",文章主要研究深化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相关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结合本科教学工程,以教学综合改革为主线,以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紧紧围绕专业改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专业综合评估等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引导和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建成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示范性专业、特需专业和支撑专业,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合格毕业生100%就业。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普惠金融与"草根创业"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阐述了普惠金融与农户创业融合的机理,分析了二者融合的困境及成因的基础上,分别从宏观政府、中观金融企业、微观创业农户三个层面提出了"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与改善信贷环境、提升创业融资能力"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离不开教育扶贫,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消除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关注民生居住和工作等环境问题,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为室内设计,满足全国装修设计的旺盛需求。为保障毕业生高效高质量就业和有效创业,以家居装饰设计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工作室教学平台,探索校企双向双主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与验收、教学成果转化与创新等多方面的改革最终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技能。校企联合多维度地创造实战机会,学生分层参与完成真实项目,直接效果是改善学生甚至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长效来看学生积累的实战经验有助于就业甚至创业,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创意设计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与文旅产业所需创意设计人才在培养要求、素养能力、专业岗位等方面的"错位"现象,提出以文旅产业需求为根本,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创意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为抓手,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产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双创"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还要引入美术工作坊教学模式完成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便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文章结合"双创"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和重要性,对美术工作坊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展开了探究,并从空间设立、体系建设和项目开展三个方面对工作坊的运用方法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5年,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输出"双创"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审美素养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基于"双创"背景,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美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美术课程体系、美术课程实践、美术人才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型美术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郑丹 《美与时代》2004,(1):52-53
进入新世纪,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行业发展的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重视能力培养,增强创新意识,加强通知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充分发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营造"以学为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创新创业已经逐渐入脑入心。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和输出人才的摇篮,应该为国家的创新人才建设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以创新创业为核心,以就业为主要导向,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并强化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艺术类创业教育导师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以培养更多的艺术类人才,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艺术类大学生也应该利用好自己的专业特长,投身到更多的创业项目中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语境下,广告设计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呼唤专注、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不仅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还是广告设计企业品牌竞争发展的有力支撑。另外,广告设计师个人成长发展也需要"工匠精神"。在广告设计行业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的策略就是三个字:"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相似文献   

15.
对德国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发现德国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模块化式教学体系;二是秉承"包豪斯"传统的设计思想,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三是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德国的设计教育有许多成功之处值得我国高校学习。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提出"深化产学研对接,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引入"工作坊"教学模式,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和巩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工作坊"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团队合作以及工作过程中的协调、反思等环节,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关系,让教学项目能在互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漆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室在校内实践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以创作参展作品为契机提高漆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实践教学中,发挥漆艺行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漆艺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运用真实项目教学,引进"项目设计"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开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实践课,抑或是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课题,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以项目为驱动,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可以更加贴近企业形式,从而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更强的团队合作理念。这种教学实践体系,更有利于保证并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教学。  相似文献   

19.
依托工作室使各专业之间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构筑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艺术实践平台,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美术人才,是教学改革的目标。文章依据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从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理念出发,着重阐述了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成果,提出了美术学院工作室发展规划的宏观设想,为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设想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在于打破"概念短缺"的困局,提升概念供给能力,打造标识性的哲学概念。哲学理论与哲学概念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相关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概念更迭的历史,是不断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内涵以及适时提出并打造标识性概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哲学研究中自觉地以学术的方式实质性地介入中国现实问题,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的中国内涵,提出了诸如"矛盾""实践""价值""发展"等"中国化"的概念;汲取各种理论资源打造了"以人为本""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质和世界普遍意义的标识性概念,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应该确立研究的主体性,在"扎根中国大地、关注中国问题"的导向中,在对重大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的观照中,打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标识性概念,构建真正具有中国气质并能自立于世界哲坛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