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傣族地区人民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简称南传佛教)文化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南传佛教佛寺建筑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阶段。西双版纳南传佛教佛寺建筑造型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而层出不穷,但从整体上看,佛寺建筑造型仍然受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同影响,佛寺建筑是傣族人民吸取中原汉族和东南亚泰国、缅甸等建筑技术、艺术,结合自己的特点,在布局、结构、用材和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显示了傣族人民的建筑技术、艺术的独创精神,是我国中华民族建筑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2.
释庆道 《法音》2021,(4):21-24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使佛教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丰沃的土壤中,渐渐地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蓬勃发展,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因此,佛教不仅是第一个实现中国化的外来宗教,并且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又成功地融入了本土的社会价值观中;而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的佛教,已经融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无论是在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3.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全国95%的人信仰佛教。佛教影响到泰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泰国的传统文化,说到底便是佛教文化。我们到泰国旅游观光,常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时代修建的佛寺、佛塔和佛像,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泰国佛教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4.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中国建筑之所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易识别性,是因为包含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筑的“中国味”就表现在建筑的文化气质上。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当文化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早期以来,泰国佛教传统日益遭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巨大冲击。如何重新塑造自身作为佛教徒的文化身份成为现代泰国公民的一个重要问题。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对佛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地解答,一方面为现代泰国公民-文化身份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仍然体现出公民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正妈祖文化与佛教的相互影响和包容是一定历史时期宗教信仰自我调整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吸纳佛教中积极因子弘扬妈祖文化,仍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妈祖文化与佛教长期共存、相互包容、关系甚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佛教对妈祖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妈祖因"佛助"而诞。佛教关于妈祖降诞的传说多与观音相助有关。由于观音在中国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观音帮助妈祖降诞的传说的普及面也  相似文献   

7.
泰国佛教历史悠久。自十三世纪至今,佛教一直是泰国国教;它在泰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泰国的历史和文化发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泰国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并且是佛教最高赞助者。拉玛六世(1910—1925)制订的泰国三色国旗,其中红色象征人民和国家,白色象征佛教,蓝色象征王权。泰国文化,富有佛教色彩。佛教寺院,是早期泰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泰国的每个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王族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佛教还应随着历史的发展,根据时代的课题,既要随缘应化,也要有所担当。立足于当代中国,为中国的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中国佛教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增强,自然也需要中国佛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佛教既来自于传统,又立足于当代,在当今文化自信的大  相似文献   

9.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中国建筑之所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易识别性,是因为包含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筑的“中国味”就表现在建筑的文化气质上。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当文化表层结构如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发生巨大变化时,其深层结构如价值、情感、审美等却不能轻易改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筑文化的易学内涵刘金钟文化的广义概念系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哲学等等。“建筑文化”当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代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5,(8)
<正>本刊讯8月2日至8月6日,少林文化代表团一行80余人,在少林寺常住院和下院法师的带领下,赴泰国开展"少林文化丝路行"活动。行前,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指出:"中外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优良传统,而‘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系着中国,一端通往世界,这和少林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高度契合。"8月2日,少林文化代表团一行前往泰国索通寺、龙福寺参访,受到寺庙住持的热情接待。当天中午十一点半,泰国北柳府市及泰国佛教众明慈善联谊会在北柳府明化善坛(护善社)宴请少林文化代表团一行。泰国原国防部长、中泰工商  相似文献   

13.
我记得,我崇敬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  相似文献   

14.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大物博,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江南水乡,人杰地灵,而临河而建的水乡建筑更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观。建筑形式与当地人文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而蕴含其中的建筑元素更代表了江南的文化底蕴,苏菜和浙菜都是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如何将江南水乡建筑文化融入餐具当中,是当今文化创意设计所探究的方向。通过对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素的分析基础上,对建筑元素在餐具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并给出具体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孔勤 《法音》1994,(11)
寺、塔、石窟为佛教三大建筑,起源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这三大建筑也伴随而来,开始了与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历程,绵延相续一千九百余年,经过中华民族的创造与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如今遍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寺、塔、石窟,是印度佛教建筑转化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外建筑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丰碑。本文说的是中国佛教三大建筑之一的塔,并且主要是说佛塔中的塔林。塔,梵文Stupa(牵堵波),是为埋藏佛舍利而建。这种塔名真身舍利塔。后来,佛的教法(佛经)也称舍利,为此建造的塔,叫做法身…  相似文献   

17.
佛教从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从外来的宗教发展到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不言而喻,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抛开自然科技不谈,仅就社会意识形态来说,佛教传入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儒家学说,此外则是从汉代以来特别  相似文献   

18.
宁夏传统伊斯兰教建筑普遍采用中国化的院落布局,使用中国化的建筑元素,吸纳中国化的装饰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宁夏伊斯兰教的建筑独具特色。通过对宁夏传统风格的清真寺的历史文化背景、空间布局、庭院设计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充分认识伊斯兰教建筑之美,深刻体察以回族群众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9.
益西 《佛教文化》2013,(1):72-74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诞生了“塔”、“石窟”等许多新的建筑样式。同样,中国文化也对原本来自印度的佛教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千百年的相互影响中,形成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佛教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