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傩面具艺术是傩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符号.对于远古先民来说,傩面具是神灵.随着历史的进程,傩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转而开始注重体现民众的审美观念产审美情感,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充分表达着民众对美的追求与对丑的摒弃.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发现了一种与拼音术完全不同的形象语言表述,不仅仅是对形象的临摹,更重要的是人对生命、自然万物生灵的思考,反映着人对它的情感寄托,这种以点线勾画组成的线条便成为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艺术,即汉字。汉字本身作为个体就创造了审美的形式感,而中国书法的妙处就在于用笔墨准确而生动地描述和概括了汉字。  相似文献   

3.
大范庄出土的黑色蛋壳陶高柄杯在出土的同类文物中具有典型性,它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它的形圆、黑色、轻盈、匀薄和总体上的创新性在后代的审美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夷先民在制作黑色蛋壳陶中所表现出的审美理想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由于黑色蛋壳陶高柄杯的上述特点,它成为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变为艺术品的标志,同时也就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生活丑通过艺术美的形式呈现,是艺术家通过"化丑为美""以丑衬美"的方式让丑在艺术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其特有的审美价值。这一过程凝结着艺术家对于"丑"与"美"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生活丑和艺术美在审美的终极意义上是内在统一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通过表现生活丑,从而实现艺术美,这不仅可以强化美,还可以给人带来与美不同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在本质上与审美是一致的。审美是人类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有美即有丑,"丑"元素在艺术创作中,日益升值,日益膨胀。文章以毕加索的油画《阿维尼翁的少女》为例,选取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和对于美和丑的认知,从而引伸到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以及艺术中美和丑的阶段存在和美学思想,发现艺术中美与丑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对艺术市场带来的改变和艺术创作中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是每个人的居所,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对古建筑的考察和回顾,不仅是在见证祖先流传给现代人的历史瑰宝,而且还赋予了现代人审美创造的动机.  相似文献   

7.
服饰不是人类一出现就有的,它是人类祖先在生存斗争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改善生存条件、发明纺织和缝纫技术、并且懂得用美的标准来设计和创造时,才逐渐产生的。而文字是来源于图画的,正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凭借着自己的直观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文字是经过这样的长期演变而形成的,之所以汉字有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积淀是因为极富图像性的特征。所以,当我们的祖先用书写或者是雕刻工具将我们的服饰以及与服饰有关的林林总总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时候,自然而然,汉字不管是在构形还是在意义方面都承栽起了服饰的原始形态和风貌,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本文从汉字入手,通过汉字与图画的关系,将二者联系起来。探究汉字对服饰、毛饰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探究汉字对纹理的影响。再通过几个具体的汉字来揭示汉字与服饰的紧密关联,最后,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汉字对于古代人服饰的深远影响。以现代人的眼光,结合着当今时尚来看汉字文化对于服饰文化的影响,紧跟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8.
林海 《管子学刊》2010,(4):76-78
本文对周初之"象舞"的产生及其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梳理。作者从对"象"的文字训诂入手,分析了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滥觞期,汉字、《易》和原始舞蹈的创生过程中,"象"作为早期先民的一种模仿、象形的交流、互动的信息传递手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沟通载体作用。对"象舞"在华夏舞蹈史发展过程中的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本文也进行了梳理,肯定了其审美主体意识的自觉与回归、启动了舞蹈世俗化、人性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艺术进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传说是仓颉创造了汉字。也可以说,仓颉点燃了华夏文明的火种。汉字中有一个"仁"字,这个字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而儒家文化,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仁",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但如果我们深究一下,"仁"字为何是"人"字旁?我之理解,只有人才懂得"仁",除人之外的其他动物,是不懂的。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命体是美和丑、人性与兽性、心理性和生理性、审美主义和动物主义、审美的人的自我和动物的人的自我的对立斗争与矛盾统一.关于人类应如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是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或者历史文化名人等,都作了两种本质不同的对立斗争的解读和回答一种是动物主义的弱肉强食论,一种是审美主义的和谐发展论.所谓"审美主义"(也称人性主义),是一种拯救人类与拯救教育的地球村人们的最高理论,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的最高理论,也是人类为了快乐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理论.只有信仰审美主义.才能战胜动物主义,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美的人类新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一文章中常见,A文说,美在物自身,不因人说丑而丑;B文说,丑在物自身,不因人说美而美。生活中却常见,甲说此物美,乙说此物丑;或相反。因此,问题则随之而至:谁是美之裁判?又依什么标准?关键在于标准。不管自觉不自觉,审美判断总依一定标准,但甲乙二人审美趣味有异,标准显然不一,那么,甲则无权对乙的审美经验进  相似文献   

12.
如今的文化人敲键盘的机会多了,写字的机会少了。书法作为文字的一种书写方式也就越来越成为传统艺术的一个保留节目。平日里时时翻捡些名家名帖,展玩品读,于纷繁嘈杂的现实中偷得几许清静,也对汉字的书写竟何以成为了书法艺术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门古老的艺术,探其源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字连同书法一起辐射到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汉字文化圈,成为了东方文化的精髓。书法也成为了东方艺术的典范。就书法在本土文化中而言,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审美和批评上与…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由冯福宽、杨连福主编,冯福宽的新著《丝绸之路上的回响》最近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公元七世纪初,一批又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陆续来到中国。这些回回先民,还有蒙元时期来到中国的回回先民(中亚、西亚各国、各族穆斯林),在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高起点上走进了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4.
对汉字认知与大脑两半球关系研究的一些回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定国  郭可教 《心理科学》1993,16(6):363-368
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其历史之悠久和使用人口之众多也是绝无仅有的,关于汉字的特点有关文献已有相当详细的介绍,我们这里不加多述。毋庸置疑,言语是大脑的机能,而有关言语和大脑两半球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对使用拼音文字的欧美人进行的,因而神经语言学上许多著名的论断也是基于这一前提的。对欧美人进行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大脑左半球是言语优势半球,左半球具有文字处理能力;而右半球则在空间、图形知觉上占优。对于汉字认知的脑机制,争论颇为激烈,有的认为中国人对汉  相似文献   

15.
汪军 《美与时代》2003,(12):47-48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书法艺术的功能也有一个演化的历史。随着对汉字多元功能的发掘,随着社会审美意识的发展,书法日益淡化了实用和自娱的功能,加强了作为欣赏对象的审美功能。书法在走向纯艺术的过程中也为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汉字具有丰富的空间表现形式,当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对其再认识和再利用。汉字元素中蕴含的形式美、意象美和表现形式,以及其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思维,恰恰是现代景观设计中所缺乏的,应值得借鉴和发扬。目前学术界对汉字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以下的研究内容对于探究汉字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关系上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探究汉字元素所特有的中国文化内涵,而这种内涵正是创造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独特性的智慧所在。因此研究如何将中国的汉字元素更好的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目的是为了使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演变,同时又保留传统文化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现代荒诞意识本来是西方理性崩溃与信仰失落的产物,但新时期中国后现代特征影视也有集中展示。就其本质而言,荒诞是以破碎的艺术形式描绘一个破碎的世界,是以丑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一个丑的审美对象,它来源于理性原则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心灵的容貌     
前天和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聊天,突然想起了一个现在非常流行的却也非常玄乎的词:心灵的容貌,便禁不住问道:心理学家总是说,可以通过测试来看清一个人内在心灵容貌的美与丑,然而,关键的是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你能否用更通俗一些的话,让我们也能学会识别自己或他人心灵容貌的美丑呢?朋友说:外在的容貌之美丑,可以说一目了然,不管人们的审美情趣有多大的差异,看到西施便不会有人说她丑,而看到加西莫多(《巴黎圣母院》里的打钟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她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美育都以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方法及途径,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与文明创造。我国是一个富有美育传统的文明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认为教育的过程,人格塑造的过程,是一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高度评价了审美在教育中的作用。近代蔡元培也有“以美育代宗教”之说。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审美教育也曾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的丑能进入艺术领域,并重构为艺术美。生活丑重构为艺术美须要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采用以丑衬美、抑丑扬美、托丑寄美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可以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采,具有美质特点的艺术形象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