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元。园林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以一种"有形"和"无形"的状态存在。研究将侧重点放在传统文化的"有形"传承方面,以我国园林建筑设计为例,研究其中的文化传承策略,丰富园林建筑设计理念,拓展园林建筑研究领域,从而为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子学"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什么,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的思考与回答,是当下中国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经典"。"新子学"是对"子学现象"的正视,更是对"子学精神"的提炼。虽然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但现代社会文化是传统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社会有可能和有必要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社会文化。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新子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涵养作用,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繁衍不息,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守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国"加速拐弯式"社会转型引发的严重社会诚信缺失,突显了对传统诚信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诉求。本文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的理据进行条陈,基于现代社会特征及其时代精神,提出传统诚信文化转化的三大原则,并从"人格诚信"与"制度诚信"的法德结合、"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情理合一、"重义轻利"与"义利兼顾"的价值整合等方面构建了传统诚信文化有效转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复杂多样性,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为指导,科学分析、理性对待其中的不同成分。同时,警惕有神论在传统文化"双创"进程中生根发芽,应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无神论和人文精神。应将中华传统文化"双创"进程和无神论实践凝聚成为同向力量,共同促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过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基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思量,抵制"洋节"的行为在各地频频发生。通过分析"洋节热"现象的成因、中国式洋节的内涵和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以期在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寻"平衡点",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一、经史传统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1))。对此,我们应作出分析,即孔子以前已有经书,而并非如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文化领域的重要指引,也对深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要求。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舞蹈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将"非遗"传统舞蹈进行表现形式、传承方式、保护方式等方面的转化,不断推动"非遗"传统舞蹈走向大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觉囊教派寺院"藏洼寺"坐落于川西高原。觉囊派"藏洼寺"以藏族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大力发展唐卡绘画、梵音古乐、藏香藏药、裁缝服饰等传统文化艺术。吸收藏区青少年学习藏族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技艺出众的民间艺术人才,有力推动新时代新农村文化建设和藏族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从艺术人类学视角来阐释这一当代社会中的宗教文化现象,有助于更好理解宗教信仰、艺术和地方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理净 《法音》2012,(10):61-65
一、佛教"慈爱"与"孝道"佛教自东汉初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思想和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佛教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很多方面更有甚之。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追求人的自身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追求,追求的只是一种片面和谐、局部和谐、静态和谐,那么,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则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追求全面和谐、整体和谐、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11.
传统手工艺产品承载着区域文化,呈现出地方文明的精神核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面向"海丝"地区,打造传统手工艺产品文化品牌,促进各区域文化交流,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结合品牌战略与定位理论,分析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基于文化的定位战略,面向"海丝"地区,在细分市场和资源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品牌核心价值,构建传统手工艺产品品牌定位,并以泉州传统民间"金苍绣"手工艺产品为实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化艺术     
正山东(邹城)峄山"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举办2018年1月6至8日,山东(邹城)峄山"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在邹城市举办。活动内容包括祈福法会、"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峄山摩崖碑刻展暨道教文化名人书画笔会、"梦起峄山,国富民安"道教文化音乐会等。  相似文献   

13.
<正>自序研究传统文化,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至少需要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是应当?"是什么"是对传统文化的事实判断。就是从历史的视阈回答什么是传统文化,它在历史的行程中积累了哪些丰富的内容;"为什么"即推究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吴钧 《周易研究》2008,1(1):59-62
有人认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实行了彻底的决裂,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无情的批判,甚至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但实际上,鲁迅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本文以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为例,来说明鲁迅思想中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德治文化与人性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人性论及其善恶问题构成了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内在根据,具体而言,孔子的"性近习远"说是德治文化的人性论前提,孟子的"人性善"为实行德治提供了可能性,荀子的"人性恶"则揭示了实行德治的必要性。唐镜先生在《德治中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论纲》一书中提出孔子的"人性可塑"思想是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理论基石,为我们进一步从人性论角度清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德治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线索。  相似文献   

16.
消费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乡村文化的既定形态,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费化"转向。文化表征的"非中心化"、大众媒介的主流化、乡村现代闲暇文化的生成以及文化引领与现实文化形态的相对脱节都是消费语境介入乡村文化发展机制的审美表征。乡村文化的"消费化"不仅催生了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同时对当下的文化建设也带来更为深入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要宣传无神论,就要了解有神论。要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就要了解传统文化。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探讨了"什么是佛"和"怎样成佛"这样似基督教"上帝观"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探讨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发生的重大理论变化,对于人们理解佛教的本质、认识我们传统文化,可能有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郭婕 《道德与文明》2015,(3):113-118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领域,"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呈现三种面向。围绕"何种传统"、"何种关系"及"何种途径"等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三种面向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20.
对于传统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应持"存在的呼应"及"同情的理解"的态度。惟有如此,方可真正"走进"传统文化而批判地继承;亦惟有如此,方可谈得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