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介绍了悲剧的六个组成部分,其中他最为看重情节,并提出"情节是悲剧的灵魂",他的"情节中心论"影响深远。结合其《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可以知道他看重情节,强调行动,是因为他将人的行动与德性相联系,让观众通过观看悲剧,知道什么样的行为能获得幸福,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残酷的后果,人如何行动决定人有什么样的德性。而人的行动开始于对行动的选择,选择是实践理性的审思活动。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行动是自愿和自我负责的,从而证明,人最终是自我成就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人自己决定,又通过悲剧主人公的行为让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从而进行情感的调节,让它达到适度,最后让观众反思、认知自我,培养其理智和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家不断寻求更加"夺人眼球"的表现手段来呈现自己的作品。其中"危险元素"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有较多应用,具有隐性和显性两个特征。"危险元素"能够留出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改变观众的观看方式,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触动观众,影响到观众的情绪。  相似文献   

3.
美剧《破产姐妹》是美国近几年轻喜剧类电视节目的成功典范,开播三季以来受到了普通观众和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无论是播出时间、思想内容还是人物设置上,该剧都精心构想、认真筹划,在受到全美观众热捧和媒体一致赞扬的新喜剧的表象下,其实是一场主流意识形态的"腹语术",是主流意识形态对经济危机过后处于愤怒中的底层社会的询唤,试图通过这种询唤来有效缓解阶层矛盾,抚平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带来的阵痛。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8,(2):82-89
"后真相"的本质是情感与信念优于事实真相,甚至屏蔽和取代事实真相。基于个人情感和信念的网络意识形态诉求与纷争具有了新形式、新内容、新特征。在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格局形成并固化的情况下,意识形态的诉求与纷争已经成为重要趋向。网络意识形态的诉求与纷争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超稳定性;既具有平面性,又具有纵向性。网络上存在着多少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之间就有多少诉求与纷争,这对政治发展既具有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影响。基于个人情感和信念的网络意识形态诉求与纷争使公权力逐渐变得文明化、理性化、法治化、公平化、透明化,使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动态性、包容性、开放性和整合性,同时也使公权力行使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现在发展中的展示空间已经不同于以往概念中的展示空间定义,其空间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展示内容也分门别类的更加清晰。所以,当常规的展示空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观众需求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寻找更加合适的方式以及媒介做为新的展示载体,为展示内容提供强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广远。这个故事一直以来宣扬的是"忠"与"孝"的思想观念。1998年,迪斯尼在中国传统"花木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出品了卡通电影《Mulan》,无数观众在接触这一可歌可泣的中国古代传奇人物,领略并惊叹于影片展现的古老中国文明的辉煌时,也体会到了"花木兰"在迪士尼的"改装"和"重组"之下的耳目一新,例如花木兰对自我价值的追寻,爱情戏的加入使情节发展更合理,塑造了更多丰满的角色形象等。这些改编都使得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不易产生文化障碍和时间障碍,完美实现中西合璧。而这些也引发国人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思。  相似文献   

7.
父亲和女儿》是荷兰动画家迈克尔创作的一部经典动画短片。200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其简洁而平实的情节,仅用短短八分钟的时间,通过情节与人物动作的巧妙安排、独具匠心的美术样式、相得益彰的摄影和音乐风格,给观众带来了长久的回味和美妙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誊清稿上,插入了一句对动物是否对他者具有"关系"的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语境中的"关系",不是泛指对个体事物的单纯超出和在概念中对诸个体的共同把握,而是注重事物对事物所施加的行为和影响。"关系"的这种行为施加的含义,具有施-受的方向性。关于这种狭义的"关系",马克思还将意识纳入其中,将意识视作一种特殊的行为,当作特定的"关系"。恩格斯则更加严格地界定"关系",并不纳入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述分歧,是在对事情具有基本共识的前提下,带有个人色彩的言说方式的差异,并且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草创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阿尔都塞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而著称,尤其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质询"概念,成为当代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参照与来源。然而,人们有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讨论往往局限于《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而忽视了他早在《论青年马克思》中就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常常被人指责带有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拉康式精神分析的嫌疑,但在这篇早期文章中,阿尔都塞提出的较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更接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与论题。这里的阿尔都塞在考虑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与作用方式时,始终围绕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历史"和"物"展开。以全新的视角重读这一文本,将为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面对当今的意识形态批判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齐泽克提出了"意识形态幻象"概念,并进一步重新阐释和解读了意识形态,从而构建了其意识形态幻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把意识形态的研究延伸到了社会存在方面,认为意识形态已经不能拘泥于"社会意识"层面,从而将意识形态界定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尽管齐泽克一直力图穿越"幻象",但是他也始终都在维护"幻象"。从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理论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其本身的内在局限性,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研究新的理论视角的开拓和分析方法的丰富具有一定启示和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中国化,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的"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一生提出两个意识形态概念:一是认识论断裂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二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其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影响最大,但是,这一理论既有亮点也有盲点。它在强调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的同时,忽视了观念和象征的作用;在强调了意识形态支配作用的同时,没有关注意识形态中反抗和斗争的作用;在强调了意识形态国家性的同时,忽视了非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为了克服上述局限性,佩舒、瑟伯恩、齐泽克分别从意识形态的反质询、非国家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中"象征"先验之维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弥补了阿氏理论的不足,克服了它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在《莱茵报》及此前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的阐释,学界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把马克思在此前各阶段的核心思想,等同于他在相应阶段对"意识形态"的看法,也因此认定在《莱茵报》,甚至更早的《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一词的使用与阐释已经涉及了复杂的哲学、政治或阶级层面的问题,这实际上过度阐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虽然早在中学阶段,马克思便展露出"分析观念"的能力,但直至《莱茵报》时期,他都未对意识形态做过"概念上"的阐释,意识形态仅被他当作一个带有负面指涉意涵的"修饰词"使用。但也正是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释,开始有了明确的"指涉对象",这正是他往后得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买凶拍人>不同于香港以往的杀手类型电影,从影像表现、情节设置、意识形态都呈现出一种叛变和逆转.作为杀手类型电影,<买凶拍人>在香港影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问题而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性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包括三层含义,它们并非仅具否定性的内涵。虽然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其阶级性,但是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并不必然意味着意识形态是虚假的;只有当社会利益分化达到对立的程度、统治阶级需要利用意识形态掩盖真实的社会关系时,才会出现虚假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其成为社会认同的文化基础,进而成为社会稳定团结的重要中介。辨析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7.
谢小丹 《美与时代》2024,(1):103-105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沉浸式体验方式深化参观者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促进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通过系统地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示方面的应用模式和优势,旨在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丰富的参观体验,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藏品信息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新媒体进行数字化改革成为我国许多博物馆新的发展路径。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和保护文物的效果,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观众的局限,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地参观博物馆,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故宫博物院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其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新途径之中,缩小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其形象更加亲切和趣味。"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文化传播新路径,为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博物馆"以物为本"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被受众所接受,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变革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宝库的作用,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安全是大国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国在意识形态安全维护中应坚守本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维护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传播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应借鉴历史上诸大国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积极维护好本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为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因此,他所界定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也存在细微差异。不过,从整体来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因为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的意识。列宁将其理论探索转向政治学领域,改变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把意识形态看做思想体系,研究其如何与现实的阶级利益相联系并在现实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青年卢卡奇进一步改变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却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