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是架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就画面中的空间呈现方式而言,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家追求主体与客体在画面中的有机融合,使画面空间具有连续的节奏感;西方现代主义之前的绘画追求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象,强调"再现性"。20世纪初,对于真实再现的摈弃与对形式的追求催生了内容完全内在于形式的"表现性空间"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虽然摄影发展到现今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它与绘画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摄影诞生之初借鉴了绘画的创作经验,但是它也给绘画带来了新的思考,对绘画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文章研究摄影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架上绘画的影响,解读当代艺术家作品,分析艺术家对摄影手法的借鉴与运用,总结摄影对当代架上绘画创作的影响,以期对架上绘画创作形式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艺术在改革开放后风起云涌,当代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从一个比较系统的架上绘画创作构架应具备的三个维度,即认知之维、艺术家个体审美价值之维、表现语言之维进行一个系统的考察,深化对架上绘画创作过程的全方位认识,寄望对架上绘画的创作起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现人生的自由,这是架上艺术如绘画、雕刻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点。超越现实的功利性和现代技术的手段性,还艺术以本来面目,以人为本,实现艺术的自由精神,这才是架上艺术的专利特质。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西方美术,以全新的理念激发出种类繁多的艺术样式,纯粹的观念展示和形式创新,打破了传统艺术遗留给人们的审美经验,但其中的实验型新绘画浪潮,却使架上绘画这一艺术样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在后现代艺术情境下,绘画以其强烈的当代性和富有传统艺术意义的"视觉美"而构成一处绚烂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样式不断颠覆着架上绘画的艺术主流地位,但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蜕变以及波普艺术、行为艺术等样式的衰退,架上绘画的回归和复兴则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架上绘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和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前卫艺术的引进,传统的架上绘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绘画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衰落。那么如何发展前卫艺术并有效的保持架上绘画的活力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小松,近些年来最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以《蠕动的蚂蚁》这一系列作品被人们所知晓。他的这一作品跨越了传统的架上油画与雕塑的界限,创造一个新的绘画观念,三维立体绘画。他的作品即有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的空间主义,也是胡安·米罗的超现实主义,甚至还有纽曼(Barnett Newman)的极简主义。虽然我不能做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他作品对我们当代绘画创作的启示与警醒是可以肯定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应该跳出原始的条条框框,传统的学院派架上绘画虽然仍是主流,但新鲜血液的注入是中国当代绘画创新创意的活力。本文意在分析王小松作品对中国新青年油画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绘画中色彩的运用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复杂再回到单一的过程。这种现象的发生对中国当代架上绘画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视觉信息的极大丰富为色彩的单纯化提供了一个出现的可能。当今时代的包容性为色彩的单纯化提供了可能。数字技术的运用对色彩运用产生影响。大众审美的改变为色彩单纯化提供了平台。当代架上绘画中色彩运用单纯化让我们的绘画创作手段更加丰富和多样。当代绘画中色彩的单纯化特征以及这种特征产生的种种背景和社会因素。通过解析发现,这种特征可为艺术创作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以及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10.
如今,架上绘画的表现形式发生了两个特征性的转变:一是表现形式从具象转变为抽象或意象;二是由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其中,图像交叠是当下架上绘画中颇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以尼奥·劳赫和大卫·萨利两位当代西方画家的作品为范例阐述这一转变,归纳绘画表现形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艺术发生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变革。中国当代绘画渐渐脱离了传统的学院派绘画模式,内容上追求自然情感表达,作品平民化、大众化;材料技法上还原以物质本身为突破口,以材料来彰显画面视觉冲击力;表现形式从架上绘画发展到装置、数字媒体等的架下艺术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自由独特,以综合材料的运用拓宽了作品感染力、表现力,这种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和综合材料运用成为了中国当代绘画形式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绘画的形式感渐渐成为艺术家展现个人绘画创作风格的一种重要的载体,而如何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独特形式感也成为当代绘画中一个相对有探讨性的问题。而随着当代艺术,如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的兴起,传统绘画便被逐渐边缘化。其中,综合绘画的出现使得架上绘画有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于是综合绘画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绘画概念。结合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对当代具象绘画的形式切入和材料表现进行阐述,分析当代具象绘画的构成与形式美、材质美,并展开个人的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13.
"书写性"是一种将书写笔意融入绘画造型,追求画面意象造型的表现语言,呈现笔精墨妙的绘画元素。书法是一种最为抽象,观念形态也最为纯粹的艺术门类,它最集中地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美学观和艺术观。书写性是中国式绘画区别于其他民族绘画的一大特征,也是当下中国油画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像中国汉字这样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为发展中国式油画提供了重要的范式,这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当下西方绘画样式和观念涌入,国内一些画家已渐渐迷失了自己,很多只是相互模仿的样式和空泛的观念,所以从当下中国油画的"书写性"展开论述和实践显得特别有意义,而"书写性"不是为了书写而书写,是书写作者之意,造其意境,是具有中国当下时代精神的书写。  相似文献   

14.
关紫兰被认为是中国闺秀油画家的代表,在其留存的绘画作品与个人写真照片中都多次出现音乐相关的题材和元素,音乐题材绘画作品也几乎成为关紫兰绘画创作的一大特色。《良友》画报第45期封面曾刊登关紫兰手持曼陀铃的照片,《良友》第57期"关紫兰女士个人展览会"专版中选取并刊登《曼陀铃》作为其静物画的代表,另外,画家1930年个展现场也特意与音乐题材作品合影留念,由此可见,关紫兰对音乐题材的重视与偏爱。关紫兰音乐题材绘画作品的产生与日本留学经历密不可分,是留日背景下对西方现代艺术题材内容与风格特点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是画家的生活记录与丰富女性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中西绘画的自我理解与各自的存在论大体一致:相应于形式即本质的存在论,西方绘画之创作自觉根源于以距离性为基本特征的视觉原理;相应于以气(味)为性的形上趋向,中国绘画以"象"胜"形",以"墨"胜"色",遂寓"目"于"心","心"主宰"目"而消弥距离,视觉味觉(感)化而以"进入"、"合"为基本特征,并成为贯穿于绘画创作、赏鉴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6.
当代艺术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不仅仅是架上绘画,还有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波普艺术涌入冲击艺术的概念。这使得我们总是难以辨别艺术与生活的划分界线。"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景象不会出现,它总会有理论标准去评判。那么非验创造力和感性为第一目的性这两个条件就非常重要。就算批量产品或现成品要成为艺术,也要由这个价值标准去评判它。即使艺术与生活二者像镜面反射那样难以分辨了,但艺术还是艺术,艺术的高度独立性和审美性使其不会在争论中沦为生活。  相似文献   

17.
摄影的意义     
摄影的意义和价值是相对的,正如影像中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照片的时间性和"瞬间的锐度"绘画难以取代.影像的本质在于时间,更在于"高于瞬间的真实",时间是易逝而难以把握的,摄影家们都在寻找时间、事件、人物及地点的最佳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性瞬间"只是亨利的一厢情愿,我们都不能判定在照片中的哪个"瞬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决定"."决定性"一词从一定范畴而言只不过为了表明"摄影"之于"电影"的意义区隔,从而使影像从时间的一维转向瞬间的永生.影像的真正价值永远是相对的,往往带有大量实证研究意义目的的影像最终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伟大财富.  相似文献   

18.
线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是艺术处理中表达感受最直截了当的语言。尤其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家凭着对线的高度热情对于线技术的谙熟运用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线作为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简练、概括的造型语言,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历代中国绘画中就是用独特的中国语言参透出"道"。原始绘画中的岩壁绘画,就确定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基本特征,线自然成为中国绘画主要的造型手段。线是艺术家对物体的高度概括和认识,艺术家线的语言也体现着艺术家的个人特质,在艺术家抑扬顿挫的线条中表现画面的质感和空间感。中国画讲究笔墨,笔墨既成为中国画的核心,所谓"笔"就是指绘画作品中的线。  相似文献   

19.
物感美学是当代美学在以康德的趣味美学为代表之后,新兴起的一种美学思潮,物感美学作品由平面性向多维性的空间衍变,突出了"物质因"在美学和哲学创作指导思想下,对人与物之间的功能关系的另外一种空间关系的开创,对架上绘画的艺术创作产生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影响在佛教绘画艺术上也有所体现。如果将古印度佛教绘画与中国佛教绘画比较,就可以直观地发现两者之间在风格上的差异。笔者拟从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和敦煌壁画的风格对比角度出发,对此进行简要说明。一、古印度绘画"情""味"的美学范畴古印度佛教注重对于现世的出离解脱。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淡化了出离的色彩,更加强调出世间与世间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