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田因诗与山水诗都是写景之作,但是二人在诗歌审美追求、语言风格、意境上都有不同。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变,也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姜玉敏 《天风》2004,(5):27-30
“在古希腊传说里,人间最早的诗人是神的儿子。诗人是了不起的,荷马经常用于形容诗人的一个分量不轻的赞词是theios,即‘神一样的’。一般来说,只有王者、先知、祭司和诗人才有幸接受此类赞誉。” 诗歌是希伯来诗人诗情的艺术体现,而智慧书中的《诗篇》和《雅歌》又是希伯来民族诗歌中的宗教诗和田园诗的精粹。希伯来诗歌对其民族的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3.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自成一格,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成为后世文人借鉴称颂的宝贵素材。融合了诗、画、乐等多种艺术元素,读来极具层次美、色彩美、音律美,又因诗人晚年笃信佛学,潜移默化地在诗歌创作情趣中渗透禅理,使其意境迭出,回味无穷。通过概述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人生经历,探析其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美、音律美、空灵美以及"画、音、空"的辨理等方面,有利于探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创作手法,领略其诗歌创作的自然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4.
成穷 《美与时代》2006,(6):14-16
人对自然的审美有“人化的方式”和“非人化的方式”。所谓“有我之境”乃是诗人对以“人化方式”而获得的自然审美经验加工形成的意境;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对以非人化方式而获得的经验进行加工形成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刘蔚 《学海》2002,(3):157-160
储光羲是盛唐著名诗人 ,其生前身后都曾获得极高评价。与他同时的殷认为储与王维、王昌龄堪称开元诗坛的代表人物 ① ;稍后的顾况在《监察御史储公集序》中说 :储与常建、王昌龄等人“皆当时之秀” ,而储之“声价隐隐躏轹诸子”② ;宋代苏辙《栾城遗言》认为储光羲成就超过王维 ,“高处似陶渊明 ,平处似王摩诘”③ ;清代王夫之尤其推崇储之五古成就 ,指出他与韦应物已同臻圣境 ,“唐以下人更无伦匹”④ 。但是 ,这样一位重要的诗人并未引起目前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有关储光羲的文章较少 ,且或考订其生平 ,或侧重研究其较有特色的山水田园诗…  相似文献   

6.
正"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据说这是乾隆皇帝的菜花诗。三月是菜花的天下,帝王赋诗到菜花,一则恰合情境,自然寻常,二则居高俯视,着实难得。菜花乡土,泼辣易长,终为食物,似比一般草木还没"灵性",便似乎难入诗人法眼。历来写菜花的诗,可谓有名句而少有名诗。至于大家诗词,李杜欧苏,乃至孟浩然、白居易、辛弃疾的山水田园诗,竟也都  相似文献   

7.
光阴之痛     
正很晚的时候我才知道古人是通过自然来缓解时光之痛以及时代之痛的。山水,在他们眼里是为挽救、舒缓、担当时代之痛而出现的。这一点,我们从杜甫的诗里都可以看出,他往往在记录时代之痛的时候会忽然插入一段景物描写,以此来缓解他的时代之痛。这些诗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这样一件真相,自然了无时间  相似文献   

8.
王志清 《学海》2002,(4):172-176
盛唐山水诗派和山水诗的高潮 ,与盛唐诗人的自然生态观有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盛唐山水文化群落的生成 ,最重要的是取决于诗人自身对自然的认识。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了诗人与自然结为什么样的关系 ,而什么样的关系则形成诗人在山水自然中处以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以山水为性情 ,而又以性情为山水 ,没有哪一个朝代和时期的人在处理与山水的关系上有盛唐人那么和谐。  相似文献   

9.
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华兹华斯一生创作了许多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字里行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对儿童自然人性、纯真天性的崇拜与向往体现了他对纯真人性的关注。"儿童乃成人之父"和"灵魂前存在"是华兹华斯儿童观的两大理念。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个人生活经历、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革新,也是诗人心中理想的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对于当下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笛卡尔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开始走上一条张扬主体性的道路,至康德而大定。在作为康德哲学之构成部分的美学中,崇高分析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又尤甚:自然物的崇高本质被完全归结为人的道德主体性。事实上,在自然审美中,除了"人化"的方式外,尚有一种似乎更为本真的"非人化"方式。此种方式所展示的,不是主体性的张扬,而是主体性的收敛,在崇高的情形中,甚至是主体性的谦卑。与此同时,自然物也不再是彰显主体力量的消极手段,而上升为与主体平等相向甚而反过来对主体形成某种"压抑"的存在。中国诗人郭小川的《望星空》以了望自然星空始,以歌颂人造火箭止;以敬畏宇宙的无限神秘始,以赞美人类的无穷智慧止;以情感想象力受到压抑始,以理性主体性得到伸张止;诗人的经验走完了康德为崇高审美划定的内在理路,可以作为康德崇高说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11.
居住源自于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必须。在这之上,诗人以其诗意化的精神体验,自觉体合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这是诗人的精神"栖居"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建构着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亲和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生命活动正是我们提升"居"的美学意蕴的基点:在艺术和审美中感悟宇宙自然的无限宽广,体认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进而反观自我,实现人"居"于大地之上的自由存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居"的这一意蕴有着丰富而具体的体现,古代文人或隐于超然世外,或恋于田园牧歌,或耽于静谧空灵,或安于乡野自适,不断构建着精神和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12.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诗人通过这一组诗歌,分别从回归园田、与友小聚、躬耕园田、携侄出游、远游归来等五个不同的侧面详述了自己的田园生活,表现出一个决心归隐、追求精神自由、悲天悯人、安贫乐道的隐逸的文人形象.  相似文献   

13.
叶赛宁是20世纪早期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以乡村大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其创作中占主要的地位,因此他被称为大自然的“歌手”。自然是他心灵的故乡,创作的源泉。在他的笔下人与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但由于社会的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他的诗歌由对乡村的赞歌变为挽歌。他认为,乡村大自然美的消失意味着诗人创作源泉的枯竭,因此他称自己为“乡村的最后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想象瑰丽奇特,比喻新奇大胆,开一代浪漫主义之先河,无愧“诗仙”之称。也许少有人注意到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那就是大量动物意象的使用。这些意象有以下特点:其一,李白喜欢在动物前面加上色彩明丽的形容颜色的词;其二,在动物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及情怀,尤爱鹿、大鹏、马等动物。下文将就以上两点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秋日树语     
暑气渐退。凉风新起,天高云淡,水净月清。秋,是一首清淡悠远的山水田园诗,秋日的树则在田园诗中点缀一行行高低错落明媚鲜艳的韵脚。秋。原本有点萧条与凄清。是树让秋充实了.丰盈了。  相似文献   

16.
郑谷,是一位被当今时代所忽视的诗人,却是在唐末到宋初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诗人。其创作将个人多舛的命运与国家的灾难溶为一体,真实的反映了李唐王朝灭亡前的最后历史,因而后世有“诗史”之称。郑谷的创作受到晚唐诗坛三大主流风格的影响,但对其影响最深的乃是以浅近晓畅为特色的白体诗风。本文从郑谷的诗歌作品入手,探讨了诗人创作中承袭白体诗风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论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之关系:兼论其21世纪之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儒家思想传统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本文先从比较文化史视野,析论中国思维方式之特质在于“联系性思维方式”。本文指出,儒家思想传统以“联系性思维方式”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即相融并互相渗透的关系。“自然”是“人”的创生者,“人”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儒家思想家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具有连续性与一体性之关系。这两种关系之所以可能,其基础正在于人与宇宙万物都以生生不已的仁德为其本性。“仁”既内在于每个人的心性之中,又超越于每个个体之上,成为宇宙万物之共同质素。而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连续性与一体观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以人“心”之自觉为其基础。  相似文献   

18.
“自然”是理解与阐释程颢仁学的重要观念。程颢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之谓性”与“天理自然”。性与天理皆为自然之存在,程颢以性之自然与天理之自然阐发仁之自然,将仁视为合人道与天道为一的自然本体,同时也将“识仁”作为体仁的自然工夫。基于自然的视域,程颢的仁学展开为二重面向:一是“明觉”,即通过仁心的自然呈现来沟通物我,实现生命的贯通和一体之境;二是“生生”,即通过仁体的自然流行以创生万物,实现天地生生之德。以“明觉”与“生生”为导向,仁的自然品格得到了具体的展现,而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亦因此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19.
“神道”最先是在《观·彖传》中提出来的,历来对它的解释存有分歧,大致为二说:一为神明之道,二为自然之道。本文认为,“神道”可分为三个层次:神明之道、自然之道、道德之道。自然之道为本,为体;道德之道为末,为用;神明之道只是表。《周易》提出“神道”这一概念,落脚点是设教,即设置政教。所谓“神道设教”就是以神道对人民实施教化,以建立一个等差有序又和谐相得的社会秩序。“神道设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依据的,同时又体现出鬼神的意旨,而其实质乃是合乎统治阶级利益同时又有利于整个社会安定、发展的道德之道即人道。从某种意义上看,“神道设教”是《周易》的宗旨。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五处自然皆是主谓结构词,自然之自、然在每一语境之具体指涉各各不同,自然的语义与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亦相分殊。道、德之自然具有“施受同体”的特点。人、地、天遵循对象性效法逻辑,道遵循自为对象的效法逻辑。道之无限的自然体现在道与其自身的存在关系和道与天地万物的存在关系两个层面,但这不是道之无限自然的全部意涵。万物与百姓只有存在论而不是创生论上的有限的自然。君王无为是百姓自然必备的前提,百姓的自然是其意志、感性理性心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展开,百姓的自然可以接受君王的“辅”,却拒绝“为者败之”的“为”。《老子》划定了百姓自然的边界,百姓所有的自然都是被允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