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秉明先生是享誉海外的艺术家,也是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研究颇具中西比较的视角和方法,在书学界影响深远。通过撷取熊秉明书法美学思想中"理性"与"反理性"这组核心理论范畴,对其书学体系建构和阐释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书法是"理性"与"反理性"相融合的艺术,在"理性"中寻找书法的秩序,在"反理性"中表达书家精神,在创作中以"反理性"为主导,反映书法美的核心是书家本心的回归。从熊氏的理论分析中可看到中西传统艺术间的某种共通性,对书法的美学生成有了新的阐释。熊秉明的书法美学研究显示出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在中西方艺术思想碰撞下中国书法所具世界话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湖北省文联、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建材学院等联合举办的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于198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有美学工作者100多人参加。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是在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美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向美学提出了如何通过对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密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重要课题。解放后,我国美学界对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朱光潜、汝信、蒋孔阳等的西方美学史著作)。近年来,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也得到了开拓(如李泽厚、刘钢  相似文献   

3.
跨越文化的中西美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视野中的中西美学研究 ,暗示着一条新的途径 ,一条旨在追求美学进一步发展、创新与超越的途径。我所理解的比较视野 ,在很大程度上不局限于单纯的美学理论向度 ,而是一种跨越文化式的比较研究。如果以此为出发点 ,就有可能导引出一种跨越文化的美学(transculturalaesthetics) ,或简称为“跨文化美学” (trans aesthetics)。跨文化美学中的“trans ” ,本身包含着“跨越”或“超越”的内在目的性 ,需要一种在跨文化形态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意识 ,不仅涉及西方与东方 ,也涉及现代与传…  相似文献   

4.
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鉴赏、品位、判断、体验、因借、翻译等美学或跨文化问题。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到底是何走向 ?是要重估传统的学说 ,澄清原来的疑难 ,继而提出新理论、新体系呢 ?还是从跨文化学的角度切入 ,将中西美学与诗学的主要范畴及其理念 ,置于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化的特定语境中加以比较分析 ,继而在其互动互补的关系中追求“法乎其上”的沟通与超越呢 ?凡此种种 ,中外美学家均有各自的构想与见地。 2 0 0 2年 1 0月 ,“美学与文化 :东方与西方”国际美学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来自 1 5个国家与地区的近 80名美学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与对话。这其中 ,侧重审美经验的现象学美学 ,推崇伦理功用的实用主义美学 ,强调跨文化视界的翻译美学和标举诗性智慧的比较诗学 ,均试图为未来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维度与探索平台 ,故值得我们从学理上给予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儒学是有利于世界和谐的文化思想,但是外国人却并不能够理解儒学的精神,究其根源,乃在于中国人并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儒学解释清楚,亦即缺乏让儒学跨文化的能力。西方语言、概念、话语原本承载和叙述的是个"一多二元"故事,与之比照,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则是以"一多不分"为体。儒学的精神是"和",是"一多不分"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中西比较哲学阐释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儒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可读性不是靠翻译成西方语言完成的,而是靠对中西哲学基本范畴和结构的比照阐释实现的。因此,要让儒学插上自己的翅膀,跨文化地飞起来,就必须重视利用中西比较哲学的阐释话语,即在西方自由主义"一多二元"和中华文化"一多不分"的"不和"与"和"的比较阐释中,实现儒学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的艺术美学思想将现代美学与艺术完美融合。其艺术美学思想立足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语境,并将一般艺术鉴赏上升到普世美学的建构。在其艺术美学思想当中,他努力实现我国古典艺术美学的现代转化,努力使中国古典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在他的艺术美学中将人生观作为其艺术美学体系的超越之维,并力图用人文主义的直觉方法对中国现代人审美化生活方式进行观照,推动了我国艺术美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1986年5月上旬,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在莆田召开第五次年会,着重讨论了中西美学史上的文艺美学问题。与会同志普遍感到,文艺美学既可作理论上的探讨,也可作历史上的研究。西方美学史上的美学家,或就文艺某个门类为研究对象上升到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或干脆称美学应为“艺术哲学”(黑格尔)。把西方美学传入中国的王国维,也用美学观点研究《红楼梦》、古典诗词和戏曲;朱光潜在这方面的力作是《诗论》。总结研究中西美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8.
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融合中西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他以其独辟蹊径的话语诉求和形象实践,在横亘世纪的中西融合艺术探索中春华秋实。他在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树立了艺术创新典范的同时,丰富了中国画的绘画语汇,拓展了中国画的语境,开辟了一条中国绘画艺术的新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不同阶段中国写实油画变革的内在驱动力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建,也包括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同时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追求。这些驱动力共同促进了中国写实油画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从写实观念、形成因素、社会功能、审美理想和相互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从而得出中国写实油画自我变迁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现代美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派艺术合二为一,西为中用,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特别是其突出中西融合、提倡创新自由、强调民族气节、强调全面修养的绘画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绘画美学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艺术理论中"气韵"与"意境"有独特的表现与含义,其适用于西方现代绘画能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的影响及意义。根据艺术理论家的研究进一步理解"气韵"与"意境"的深刻内涵,深入阐释西方绘画的情感表达方式。西方艺术同样追求"气韵"与"意境",并且中西艺术在观念上的交融与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艺术创作打开新局面,使中西方艺术创作在保留各自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发生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郭萍 《周易研究》2022,(3):101-112
当今建构中国哲学话语的一个重要根由是为了摆脱近百年来西方话语对于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宰制,而福柯的“话语理论”就对话语宰制主体的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揭示与批判。不过,与福柯批判现代性的后现代立场不同,中国学界大多基于中西对峙的民族立场而批判现代西方话语的西方性,这也成为近现代儒学话语建构的底色。然而,包括儒学话语在内的任何主体话语都不具有自明性,而是有着前主体的共同本源,即前主体性言说,其本源地生发着主体话语的实质内容,同时也引导着主体话语的时代更迭。因此不论中西,都需要以当下的现代性生活本身为共同渊源,建构与之相宜的主体话语。据此而言,传统儒学话语并不是落后于西方,而是落后于时代,故当今建构儒学话语的根本在于实现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化,即以儒家的思维方式言说现代主体价值。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应时代的积极意义上持守儒学话语的独特性,才能在发展现代主体价值的普遍意义上有效地批判现代西方话语。  相似文献   

14.
中西美学的会通要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柯平 《学海》2001,(1):51-56
滥觞于20世纪初的中国近现代美学,是在西方美学译介的支撑下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主要呈现出跨文化的因借互动关系,以及学理、思维和概念层面上的会通整合等特点.从历史与现实语境来考量追求创新和超越的中国美学走向,跨文化美学研究不失其为必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相关的方法论和学理规范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美学大家,借由西方的文艺美学思潮对中国的诗学理论现象进行了阐释,《诗论》是朱光潜对中国诗学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尝试,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专著"。通过采用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他用比较的方法全面分析了中国古诗的流变过程,从历史的维度阐明中国古诗和西方诗歌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诗学观。在今天的中国诗学与中西比较诗学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的一大困境来源于西方学术语境与中国现实环境之间的矛盾,重新发现与挖掘具有中国特质的美学理论资源成为美学界的重要课题。中国器物以物质存在形式完整、连续、丰富地保留了华夏文明和中国古典美学,是区别于西方美学、具有中国特质的传统美学理论资源。从器物的概念出发,器物美学主要是指对器物实用形制或者形式中显示出的人类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可以表征为功用之美、文明之美的审美特质。激活与挖掘中国器物美学的理论资源,可为我们建立起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更切实可行的理论样式。  相似文献   

17.
引进西方美学一开始,就存在着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会冲、结合的问题,可以说,引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中西美学的会冲、结合的过程。所以,引进的时候,就有选择、评价、比较,也有融合。从184O一1949年间,大体上说,二十年代以前是对西方美学的摸索和开始吸收的时期;二十年代是较广泛地汲取并力图进行评判的时期;三十年代是引进的黄金时期,多方位地大量引进,并进行评判、比较、融和,力图重建,量虽少,但有了质的变化,即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中国化的尝试。同时还应该看到,近现代中国中西美学在会冲和结合的过程中也产生了重…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生态美学的提出与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生态美学能否作为一个学科在学术界存在颇多疑义。我们认为,作为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新兴学科,生态美学的出现无疑是美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事实也证明,生态美学之所以能够成立,人与自然以及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之所以能够统一即在于生态美学,其哲学基础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哲学观。鉴于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以中西交流对话为平台,建设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具有某种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生态美学体系就成为今后生态美学发展的目标之所在,这同时也是我们对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美学体系广泛而深入地摄取了中西艺术学的理论维度。宗白华的艺术学研究是为其美学建构汲取丰厚学养。他的美学体系和艺术学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全面汲取理论的精髓,开掘出古典民族美学的现代意味,成为宗白华美学建构的一条重要路径。宗白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精神"这一核心,联系艺术哲学、艺术体验、艺术意境、艺术生命等问题阐幽探微,在基于价值论的艺术史观与体验式的艺术批评方法等方面亦有重要开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