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及如何在中国特殊文化语境下建立一种有意义的解读圣经之方法。笔者提出"文本/共处"这一新的释经概念,以及圣经经文形成过程中的"四个书写策略",分析圣经群体如何面对处境中的文本。圣经是一个移动的文本,游走于不同的文化之间,在翻译与诠释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的文化与文本,才被带到亚洲及中国。读者文化语境中的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依据"文本/共处"的诠释方法探讨两个层面的问题:1.圣经作者如何运用希伯来智慧文学的文本资源书写耶稣;2.作为读者,我们如何从中国宗教之传统文本的跨越中了解耶稣的形象与角色。  相似文献   

2.
叶斌 《世界哲学》2017,(5):77-83
笛卡尔的观念论是其哲学创新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他对感性观念的态度,即将感性观念理解为一种质料错误观念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方式以理解笛卡尔的质料错误观念。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本文试图说明,在笛卡尔讨论质料错误观念的相关段落中存在一种辩证的方法,而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确定何为质料错误观念。首先,本文将解释何为表象非物为物;其次,本文将尝试通过此种辩证方法来解决质料错误观念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解构,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对给定的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它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纵观世界摄影史的发展历程,相对于传统观念认识上的摄影类别,观念摄影的兴起和发展历来就是备受艺术界争议和讨论的。引起这种争议和讨论的焦点则在于观念摄影的创作主题、创作主体和创作媒介上的后现代叙述特点。  相似文献   

4.
与马克思在诸多文本中"否定"正义的概念一样,马克思在许多文本中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否定"平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人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重视或持有一种规范性的平等概念提出质疑。遵循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基本框架进行梳理,马克思无疑持有一种平等观念,并且其平等观念在规范性层面上也并无缺席。应当注意的是,要承认马克思持有一种平等的立场,就必须首先对内在于马克思平等观念的平等原则与平等价值进行区分和说明,进而才能够有效澄清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分配原则和道德追求之间的紧密关联,从而对马克思的平等主义立场作出有效辩护。可以说,马克思的平等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来重新思考平等主义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卓越机制。摄影学科竞赛属于开放型竞赛,选题相对宽泛。既可以是对某一品牌产品或者概念进行实际演练的拍摄,也可以是包括公益宣传方面的拍摄及制作,如摄影创意的发散联想、图片后期处理等。摄影竞赛考察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是超出课本范围的一种特殊的考试。通过竞赛,一方面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便于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竞赛这个平台,可以与其他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在关注赛事的过程中以及获奖作品的展览交流中开阔眼界,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虽非核心问题,但并未被完全忽略,对它的回应主要体现为常识道德中的"好人"观念。"好人"指向的是不具有任何特殊义务关系的陌生人之间交往的伦理状态,其精义不在于"老吾老""幼吾幼",而在于"及人之老""及人之幼",其间"推己及人"的过程正是"好人"成为"好人"的关键。在私人交往、职业交往与公民交往尚未获得明确区分的情况下,"好人"观念构成了对陌生人交往一种总体性的伦理指导。它与"好心""好事""好报"等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相融洽的观念群,从而使自身得到道义论和功利论的双重支撑,在总体上提供了对"陌生人问题"的一种可能回应。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思想浪潮中,姚斯和伊瑟尔为了革新旧的研究范式,共同创制出了全新的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伊瑟尔想要运用"隐含的读者"打破传统的文本自足论,将文学文本意义生成的关键交与"文本-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然而,在实际处理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时,伊瑟尔将读者的历史的、个人的经验架空,从而想要读者达到他所设想的预期的阅读反应。同时,他将读者的阅读权限交给文本,而压制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生成时具有的能动性。"隐含的读者"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反而让文本结构功能主义范型成为了意义生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论文首先梳理了早期禅的"一行三昧"观念的文本脉络,指出早期禅的"一行三昧"观念不同于其印度经典依据《文殊说经》,也有异于《大乘起信论》,同样,它也不同于隋唐其他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的一行三昧思想。接着,作者将"一行三昧"置于唐代宗教话语的语境中,分析它和禅宗"一心戒"、密宗"看一字"、净土宗"称名念佛"、道教"守一"观念之间的意义关联。论文还分析了"一行三昧"观念的宗教政治背景,认为隋唐各个宗派之间及其内部(如禅宗南北二派)围绕着对"一行三昧"观念的解释,进行追求"正统性"的斗争和教理"交换"。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宗教议题,"一行三昧"之被代替可以解释为一种"认识论的突破",这个"认识论的突破"发生于"早期禅"和"经典禅"之间,"一行三昧"观念容许在"超越"和"实修"之间维持富有成效的辨证关系,使得"早期禅"顺利地过渡到"经典禅"。进而,如果对天台、禅和净土宗作整体性考察,将会发现"一行三昧"观念的存在有益于最大限度地弥合各种佛教思想趋向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9.
摄影环境变化下,如何获得最佳的摄影体验和效果满足,离不开经验丰富的拍摄技巧和拍摄手法。现将从常见的雨景、雾景、雪景、月景、夜景和花卉的拍摄环境,及几种常见现场环境中,展开有针对性的关于拍摄环境变化下,摄影人该处理必备的拍摄技巧和拍摄手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对《红楼梦》的艺术文本展开文化学诠释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已经就曹雪芹补天济世观念的儒家属性做出了有说服力的宏观论证。然而,对于这一观念与明清经世思潮之间的某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深刻异同,迄今为止似乎还缺乏一种深层次的细致分析。因此,本文试图以后者作为历史的参照系,通过一种比较学的研究,就曹雪芹补天济世观念的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大潮中,崇尚积极进取、入世有为的儒家学说,与主张消极退隐、无为出世的道释二宗之间,历来存在着十分鲜明的反差。引人注目的是,《…  相似文献   

11.
"物"之原义为分割,要想获得关于物的准确知识就必须先划分物与物之间的界限;而由分割必然导致分类,道教对"物"同样有所分类,可大致分为哲学、世俗与宗教三个大的层面,其分类方式乃是阴阳五行、气、神等道教观念,并且经过分类的"物"通过"物类相感"原则最终统一在道教方术之中,此过程使世俗之物具备了宗教层面上的意义,进一步使人获得关于"物"的哲学层面的认知,乃至实现"体物知道""得道"成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版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是通过人的观看而得以实现自身艺术价值的。人类的视觉形成过程以及观看的产生方式,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进步而被人们所了解,而观看版画这种平面视觉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诸多心理观念及其背后的意义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文章从视觉形成过程入手,讨论了视觉的成因,及其视觉作用于版画的观看后所形成的人与被观看物的关联性以及相互产生的影响。同时以凸版印刷版画中材料语言的成因及其呈现方式为切入点,对凸版印刷中版画肌理如何形成,以及如何作用于人类视觉的过程从制版、印刷、承印物等多方面做出了相对具体的分析。在人与被观看物以及版画呈现过程中人与印版的关系讨论中,文章浅显地探讨了版画的印版作为"摹本"与版画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相似文献   

13.
在刘宗周对《大学》的解释中,"格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文本与哲学立场两方面来梳理刘宗周的格物思想。在文本层面上,受王艮的影响,刘宗周通过万物一体的思想将"格物"与"物有本末"贯通起来,认为"格物"之物就是"物有本末"之物。通过本末之辨,将格物限制在"修身"的范围内,反对泛求物理。在哲学层面,刘宗周将"格物"之物解释为"良知之真条理"、至善、独体、意根、"无物之物",认为"物即是知,非知之所照",完全将"物"内化。同时,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偏内遗外"倾向,刘宗周通过"理一分殊"、"体用一原"的方式,阐明了内在的道德本体(物)与外在的道德活动(身、家、国、天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尽管《荀子·性恶》中对孟子性善论作出强烈的批判,但是详细考察其中"伪"的观念,会发现荀子其实针对的并不是孟子思想。事实上,从多个角度都可以证明荀子"伪"的思想对老子"无为"思想作了直接的回应。荀子在没有明确提及老子名字的情况下,把他当作一个隐藏的对话者,从而给读者以主动发现文本之间联系的权利,同时也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从《老子》开始,隐藏的对话者就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先秦以后得到继承。因此,主动寻找文本中隐藏的对话者,将为文本的解读提供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1842年,葡萄牙将一台印刷机发送到佛得角的圣文森特岛.然后在1845年向安哥拉,1854年向莫桑比克发送了印刷机.印刷机的到来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地方性"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因此,我们会看到一种"印刷空间"与一种由几乎稳固的领土疆界构成的地理空间的重叠(巴斯托,2006a:71).这种重叠"产生了一种叙述机制,表现为区域意识形成中的某种'第一阶段'"(出处同上),与帝国的版图形成了对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方性".因此,地方与想象之间便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由文本的流通与阅读的同时性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6.
道教先行者们在西周以前就有了模糊的身体节律与宇宙节律同步感应之观念与体验。在此后的发展中,这种观念与体验呈现出两种维度:一种是将这种观念进行抽象的哲学建构,形成了道家道教文化中蔚为大观的"天人哲学体系";一种是结合人体(或人事),将这种体验应用到具体的技术与生活实践之中,这些技术与实践经过几百年的修正与总结,形成了道教中的医学、养生术、法术等广为流传的道术。道教典籍一般不称"生物节律"而是用类似"天人相感""天人合一"这样概念,在比较哲学视域下对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为深入理解"生物节律"观念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也可以为理清道教生命哲学建构中的部分关键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的δúναμιζ概念有多种意义,但是,人们通常只在其"潜能"的意义上来把握它。本文通过对《形而上学》Θ1和Δ12相关文本的深入分析,结合陈康先生"亚里士多德Dynamis概念"一文的重新发现和启发,明确了δúναμιζ概念的"能力""可能""乘方"三种基本含义,表明"潜能"只是"能力"的派生用法,而作为共通于这多种用法的词条δúναμιζ应当被翻译成"能"。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对《形而上学》Θ3亚里士多德反驳麦加拉学派能力观念的论证做了讨论,指出Θ3构成了从δúναμιζ的"能力"用法向"潜能"用法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齐物"是庄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在《庄子》一书中,关于"齐物"的论说共有四种思路:一,内篇的"齐物"思路是,万物本齐,不齐只是世俗之人的"成心"所造成的假相,去除了"成心",则万物本齐的真相便可呈现;二,《骈拇》等篇的"齐物"思路是,万物本不齐,但若能各尽其性,那么在合于自然的意义上,万物齐一;三,《秋水》的"齐物"思路是,打破狭隘视野的囿限便可知,万物的各种属性都只是相对的,与此相应,万物之间的各种差别也是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万物齐一;四,《知北游》的"齐物"思路是,万物都由"气"而构成,因此,在构成的材料上,万物齐一。以上四种思路虽都指向"齐物",但各有所重,理据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期的法哲学与巴黎浪漫主义思想之间联系至为紧密。对早期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理解走过了一条"信古"、"疑古"到"释古"的心路历程。他曾试图将"日耳曼的头脑"(哲学革命)与"法兰西的心灵"(政治革命)结合起来,但"现有"与"应有"的矛盾,哲学家们在缺乏实质自由的财产关系面前的集体失语,迫使他开始反思浪漫主义观念、政制、风尚的意义与局限,并在批判资本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摆脱浪漫主义政治观,超越巴黎传统迈向历史的纵深,从哲学和政治革命走向经济革命、社会革命乃至人性革命。  相似文献   

20.
物我内外贯通是北宋理学的核心命题.在该命题中如何打破物、我,内、外之间阻碍从而实现它们的"一"乃是关键,而"贯通"只是结果和表现.这个"如何"的问题关涉到周敦颐、张载对天人关系的处理.分析发现,感通者自身的观念和情感结构共同参与了物我之间的感通交互,因此,如若不呈现感通者的这双重结构则无法推进对物我感通交互活动之内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