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欣 《美与时代》2020,(2):13-14
对贝聿铭在中国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其设计作品中运用,可以为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一个可遵循的道路。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相关的图像资料研究,发现贝聿铭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深刻了解设计的文化历史背景,在设计方案中创造性地使用传统造型语言符号,使设计既有简洁的现代建筑特征,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探究贝聿铭建筑设计所传达的思想,引申出对中国现当代公共建筑创新的思考。贝聿铭晚年在苏州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自建成后便因其"新"受到各界人士和国内外相关媒体的关注。贝聿铭从早年出国留学时,就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现代建筑之路。在建造苏博时他提到中国建筑"新枝"和"老根"的嫁接问题。贝聿铭所说的"根"与"插新枝"的方法,是我们当代中国建筑师一直摸索的传统与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作品朗香教堂中的光影处理手法进行解析。柯布西耶在教堂运用坚固的混凝土构筑,使得教堂实现了一种雕塑般的效果,通过对朗香教堂的空间设计、细部装饰以及光影应用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其光影的运用在朗香教堂随处可见,建筑设计方式大胆新奇,处理光影的手法细微打动人心。朗香教堂以其细腻的空间氛围和独特质朴的设计造型为后世建筑重新定义了光与建筑的关系,对现代教堂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及其理念,探析展览建筑空间、观众角色、展览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结合矶崎新成长与学习的经历,以及对建筑的构建、空间形态等方面的梳理,进而剖析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空间表达,借此学习其建筑理念和对空间的理解。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是矶崎新打破固有思想,从空间入手设计建筑之路的开端。在今天,人、建筑、展览作品之间越来越具有一种强烈的关联性,我们应从整体意识出发去审视如今的展览建筑设计在空间感知、体验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道家设计思想对各个类型的设计作品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设计思想在景观、建筑设计中深有体现。"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的道家设计思想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深有体现,"实"是指建筑空间中实体的墙壁、天花和地面;"虚"是指镂空的门窗,建筑空间中的有趣性、层次感和多样性,离不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道家设计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大力提倡生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设计思想深受道家设计理念的影响,同时,道家深厚的文化理论为古今中外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6.
绿色生态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它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当中天然的优势去分析、理解和创造,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设计应当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把建筑设计的重心放在造福后代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当中。现代绿色生态建筑可以与自然环境很好的结合,具体表现在通过设计来表达和应用自然的色彩、自然的材质、自然的通风、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再通过几个简单的生态建筑案例,分别来展示绿色生态建筑及环境的设计方案和理论内涵,营造归属自然、自然而生的最高境界。这就更加说明了绿色生态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深远的影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必定是建筑设计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贝聿铭是杰出的华裔建筑师,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他的作品自然而简洁,庄重而大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那么,这种风格是怎样的表现形态?这种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力图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找到形成这种美学风格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四大建筑设计大师之一,他摒弃了豪华繁琐的设计原则,提出了"少即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的设计思想,并主张人—自然环境—建筑应融为一体,表现人机环境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功利之美与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密斯·凡德罗在建筑设计上不仅表现了功利间的有用、实用的功能,而且在外观设计及内观装饰上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通过对密斯·凡德罗的作品解读,了解了当代设计的"少"非空洞而是精简,"多"非繁琐而是完美。"功利"不是唯利是图、私欲泛滥,而是艺术与哲学间最神圣、最尊贵的产物,其不能作为伦理道德与政治决策的高级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9.
康百万庄园作为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其不仅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更展示了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康百万庄园建筑设计艺术中,我们挖掘出其崇尚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以及遵循文化区域的品格意蕴。这两个特性对于我们当今的建筑装饰艺术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比如崇尚自然和谐的建筑理念和谨守古典美学的空间感知。  相似文献   

10.
贝聿铭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具有代表性人物,其设计风格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东西方的建筑理念相结合,为当代的设计史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文章通过剖析贝聿铭设计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来探究其中共同存在的设计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建筑的社会性,建筑不能只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更应注重环境、空间和人的感受,不能只用简单的中性方式来应对各种复杂的设计要求,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审美价值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当下,建筑设计应在功能性、实用性、安全性的原则上结合民族性、文化性及地区性等因素再设计,以此来平衡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在绿色设计、生态设计、情感化设计的背景下,合理运用建筑设计与装饰设计,探索出一条更适应于社会发展、美学价值及创新实用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2.
扎哈·哈迪德(以下简称扎哈)是全球建筑设计界的奇才,其对建筑的理解以及对设计的实践,都在诠释着扎哈对于建筑与人、空间与人、哲学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与理解。其作品极具张力,个性突出。但是很不幸的是扎哈于2016年3月31日,因心脏疾病在美国迈阿密一间医院去世。天妒英才,笔者想以此文的研究来纪念逝去的建筑奇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作为两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其室内空间设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离散"与"集中"的区别;在室内外空间关系上呈现出"流通"与"隔绝"的区别;在室内空间界面处理上呈现出"朴素"与华丽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设计行业获得了良好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现代化特征且十分优秀的建筑作品。如今,无论是艺术创作领域还是现代设计领域,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精华,以创造出既具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时代特点的现代建筑作品。因此,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为切入点,简单分析古建筑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5.
阿尔瓦·阿尔托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重要创始人之一,其成长与设计活跃于现代主义运动时期。随着当今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发展,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与批评,阿尔托却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现代主义的产物,更体现出其对平民的关怀、鲜明的地域特色、贴近景观和自然的风格特点。阿尔托的建筑作品主要倡导人性与自然的理性主义,主张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与当地建筑特色、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结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思想形成的背景与起源,讲述阿尔托对人性化与地域性概念的诠释及其在建筑作品中的体现与表达,并结合他的建筑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进行思考,以更进一步了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薇 《美与时代》2014,(12):14-14
通过对博塔卡洛葛尼住宅室内外空间情景的演绎,说明博塔建筑设计的特点,受路易·康的影响,即探索古典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结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平立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深入解析博塔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大众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人性化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逐渐实现了建筑环境的人性化。虽然建筑设计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性化环境的营造。现通过对建筑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策略建议,并对建筑设计中人性化环境的营造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8.
梅恩的建筑设计特点在于对多种设计风格的兼收并蓄。从众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追求新颖的建筑设计形式,而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某些共同点,即运用了相同的设计手法,并使该手法在众多同一性的建筑中脱颖而出。最可贵的是,梅恩尽可能地使自然、文化、城市、艺术等方面相互融合,在居住舒适度和建筑美学中寻求平衡,最终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建筑手法。  相似文献   

19.
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由建筑大师密斯设计,他采用了"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文章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为调研对象,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构形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融入当地历史文化,设计出既现代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建筑。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结合,为设计师提供了大量能够借鉴和学习的经验。文章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背景,对新馆的造型、色彩与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融合的具体表现,以及新馆设计中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