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贾樟柯都在用镜头纪录一群生活在小城市底层的草根们的生存现状,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变化与心理沉浮。他的所有作品,包括《三峡好人》《东》和《二十四城记》三部影片似乎都有这种一贯性主题和纪实风格,由于其纪实主义风格所致,他的作品似乎并没有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明确界线,他在试图打破约定俗成的那一套体系与概念即什么是故事片什么是纪录片,一切固有的约束在他这里似乎都无法成立,他从不按常理出牌,顽强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伦理学的维度审视影像叙事,探究医疗纪录片中讲述者如何进行"自我生命再现",实现个人身份与社会关系的构建,进而使受众产生生命与情感体验,从而完成社会伦理的建构。医疗纪录片创作的标准不只是真实与客观,还要关注人的生命故事,通过叙事者的故事讲述,完成对记忆与经验的重构,整合成新的生命故事,这一过程不仅是叙事者个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感知人生真谛的途径,也会激发叙事对象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实现叙事伦理建构与关怀。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归途列车》真实地纪录了一个农民工家庭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生活境况。《归途列车》以其客观性真实再现了农民工、留守儿童以及春运问题,因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引发人们对当下农民工家庭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于2016年6月11日在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人间世》通过客观纪录影像,真实地展露了医院里的人生百态,呈现出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暌别两年之后,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在2019年的新年伊始以全新一季内容震撼回归。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共同策划下,由50位工作人员组成的纪录片摄制团队主要将镜头对准医院这个集聚社会矛盾的场所,历时两年的蹲守拍摄,将当下中国医疗行业的真实世态展现在观众面前,《人间世》第二季的成功得益于它的纪实手法和人文植根。  相似文献   

5.
薛澈 《美与时代》2006,(12):87-89
塔科夫斯基的电影观念出于他自身诚挚的艺术良知,他对电影的认识包含了纪录时间、见证真实的思想体系。在《伊万的童年》和《镜子》两部影片中,这种“作者意识”的影像纪录表现得尤为突出,最典型的表现手段是导演对记忆和梦境的运用,以及纪录片段落的嵌入。  相似文献   

6.
上海是早期中国与世界交流联系的重要"窗口",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地。因而,它广受世界电影人关注,出现大量新闻纪录片。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老上海这座城市,同时也是引领日后相关作品创作的"旗帜"影片——苏联在1927年拍摄的《上海纪事》,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将创作意图和纪实魅力完美结合,用真实的影像去说话,具有人文视野与人文关怀,以及深厚的历史价值。通过它得以了解外国人眼中的十里洋场,窥见当时中国的社会风貌,了解时代脉搏下的人民生活沉浮,真切感受国家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人类生态意识的普及,纪录片创作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态灾难进行了集中的表达和揭露,形成了三种较为常见的创作类型:揭露型、批判型和审美型。以生存忧思、批判现实、强调责任担当和呼唤生态平衡为导向,创作出兼具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对于丰富中国生态纪录片的创作空间和审美维度,对于树立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的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6年,在一个新世纪的开始;海德格尔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开在1930年到1931年之间,而他的《存在与时间》则在三年前已经出版,大体上也可以说是本世纪初开始时的作品。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算起,两个世纪快要过去,我们现在又处在一个世纪交替的时期,“哲学”也似乎又处在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的关口,于是研究一下我们的前辈大师是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自是一件颇有兴味的事。一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他自己哲学思想体系成熟的标志。我常常感到,一个哲学家,在他第一部阐述自己独特…  相似文献   

9.
关于"艺术性纪录片"的争论,在这一概念提出伊始就相应而生。到底什么是"艺术性纪录片"?它与当时的所谓"纪录性艺术片"有何关联?它到底是一种"纪录片"还是一种"艺术片"?针对这些问题,有关学者和电影人进行了相应的解答和阐述。但纵览这些讨论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关于历史文献上的梳理和概述,受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在当下我们在重新拾起"艺术性纪录片"这一概念以及相关的命题时,除了在历史话语的惯性内做一种理论性的阐述外,对于当时电影文本的研究和分析似乎可以提供给我们一条新的路径和角度。影片《大庆战歌》被视为第一部按照总理意图拍摄的"艺术性纪录片",它比较准确的代表了这一片种的某些风格和特质。  相似文献   

10.
一部受大家追捧的美食纪录片不仅仅是让观众享受视觉上的冲击,重温那些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更应该是心灵上的洗涤。新世纪以来的美食纪录片,把大家关注热衷的东西,比如说人际关系、生存状态、哲学思考等,与美食元素融合创新。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美食纪录片在叙事表现手法和视听语言的创新,分析其表现的人文之美。  相似文献   

11.
正1927年,丰子恺请恩师弘一大师为自己第一本《护生画集》题字,画册收录了50幅作品,是献给弘一大师50寿辰的贺礼。弘一大师告诫丰子恺说,将来编二集时,拟多用优美柔和之作,及合于护生正面之意者。至残酷之作,依此次之删遗者,酌选三四幅已足,无须再多画也。弘一大师的殷诚之见,充分体现了他对众生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他和谐世界的终极追求,也成为丰子恺一生绘画的创作理想。弘一大师60大寿时,丰子恺  相似文献   

12.
《古船》和《双城记》这两部作品中都拥有极为庞杂的人物角色。但在这众多的角色当中,两部作品却恰巧都存在着“怪异”性格的人物形象,即隋不召和卡顿。在《古船》当中,隋不召是一个贯穿全文的角色,他见证着镇上的发展进程,历经一切悲苦与磨难,改革与创新。他的生活就如他的名字一样,他只是他自己的,不听任何人的常规的召唤,正常的伦理道德与权势判决不了他。  相似文献   

13.
地景艺术家克里斯托,痴情于包裹艺术40余年,小到瓶子、汽油桶、妇女,大到桥梁、宫殿、山峰、岛屿无所不包。他的作品以不可掌控的形式美,给人的视觉以强烈的冲击,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带着新奇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符号论美学创始人的恩斯特·卡西尔,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能创造和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并生活于一个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不同的符号世界,即人类文化的世界。各类表现人类文化现象的符号形式的生成,就是一部人类精神成长的史诗。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表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些观点出自他的一部著作《人论》。他在《人论》中将美学(艺术学)同哲学、文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了嫁接,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意识。通过综合和  相似文献   

15.
伯特兰·罗素(Russell,Bertrand Arthur William,1872—1970),英国大哲学家,大数学家,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在漫长的一生中写了数千篇文章和60多部著作,其中重要的并有很大影响的就有10多部,《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一书则比较全面和集中地表现了他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檀香刑》是一部具有独特叙事艺术的作品,本文主要通过结构与视角、叙述者与人物、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味道四个方面,来谈谈《檀香刑》中的点睛之笔,体会其中独特的民间叙事内涵。走进民间,走进莫言。  相似文献   

17.
陈华文 《学海》2014,(4):90-96
文学与政治向来关系复杂,因而如何阅读一位以政治思想闻名之作家的文学作品也就更显麻烦。曾任佛罗伦萨外交事务官的马基雅维利以两部政治著述斐然史上,同时他的戏剧《曼陀罗》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为他赢得了名声,且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喜剧的代表之作。本文通过审视关于《曼陀罗》的诸种解释进路,梳理并批判了据其政治背景进行隐喻式解读与据其政治作品进行印证式解读这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强调文学作品作为独立文本的重要意义,唯此方能揭橥作者在其戏剧作品中的(政治)哲学蕴义。  相似文献   

18.
张哲 《美与时代》2004,(2):71-72
赵树理作品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由于作家对理性精神的执着和对人文精神的强烈关怀,使其作品带上了现代性的色彩,从而具有了经典的意义。其小说中女性婚姻模式的嬗变充分体现了批判传统与关怀人文理性精神的双重品格。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创作中,莫言一向把自己的目光聚焦于乡土。在他的作品中,以“高密东北乡”为创作背景的小说比比皆是。从1985年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到2009年发表的《蛙》,莫言描写的对象都活跃在高密的乡土世界中。从乡土叙事出发研究莫言的小说创作,主要以魔幻传奇的故事、圆形回环的结构、变换多元的视角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展示莫言小说的魅力,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体会莫言笔下的苦难与温情。  相似文献   

20.
正1 回归人文是医学的必由之路刘虹教授的"人文医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强调医学回归人文。"引论"强调人文对医学的意义,指出:"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世界的统领","医学价值的体现最终要在医学人文关怀上才能得以显现。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学人文本质可见端、可感态、可触面;是医学人文精神走向医学实践的介质。"之所以医学必须回归人文,就在于人文是医学之魂!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易经》写道:"刚柔交错,天文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