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相似文献   

2.
“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为“情本易学”,即将“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在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境界超越论和自然生态论。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旨在揭示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情感主体性在《周易》中的体现。情本易学的境界超越论揭示《周易》所蕴含的境界超越观念,即人的存在的心灵境界特征,以及这种境界是如何通过情感主体的自我超越而实现的。情本易学的自然生态论揭示《周易》自然观念的“大生命”本质,穷究“天人之际”的生态关系,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3.
《周易》符号是具有情感性特质的哲学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系统阐述了符号的情感性问题,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概括《周易》符号的情感性特质具有启发和参照意义。《周易》符号作为一种表象性符号,实现了物象与情意的统一,协调了象、物、意的三元关系。《周易》符号具有情感—生命—符号的有机结构,蕴含着由自然情感升华而来的,融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于一体的“人类情感”。《周易》符号的艺术性与情感性相关,其启迪了中国古代的情哲学传统和抒情的艺术传统,影响了中国艺术精神“象外”和重“意”的追求。相较朗格的情感符号,《周易》符号的象、物、意三元结构克服了索绪尔符号构造的局限,从宇宙哲学的高度观照生命和情感,涵盖了“天地万物之情”,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王斐 《美与时代》2016,(10):70-71
达·芬奇作为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以"神秘的微笑"引起人们的追捧,进而使人关注到女性美,以及在当今审美视野下整幅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邵敏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43-143
杨海明先生把李清照评之为最能代表南宋前期普遍存在之感伤情绪的词人。其词在20世纪成为词学研究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把这个女词人划入一流大家词人的行列。但在中国古代对李清照词的重视和评价存在重大差别:宋、元时期褒贬兼具、局部称赏;明代、清初则被一致推许为婉约词之正宗、甚至冠绝第一这是与明代词坛以诗庄词媚、婉约豪放为标准来品评词作密切相关的;然而在清代中后叶,中国词学进入了高度发展,并对词的艺术规律的认识空前深入的时期,李清照的词史地位却落到了历史的低点。对于李清照的历史定位也是众说纷纭,本文拟将以张伯伟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意象批评”的方法分析李清照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6.
生老病死本是人间不可避免之事,可这种人生的转换在情感细腻的词人眼中,却演绎成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绝句。除了丈夫对妻子的悼念,妻子也不乏对丈夫的悼念词,本文就从男性词人和女性词人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一看宋代的悼亡词。  相似文献   

7.
“战”之词义,主要有两解:一曰交战,一曰交媾。本文认为“战”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斗争与相合的统一,相合是其本质,“交战”义则违背了“生生之谓易”之至理;征之帛书《周易》和《焦氏易林》.认为“战”确有“交媾”义,怛“交媾”未能传达《易》“战”形神兼备之神韵:“战”既勃发着流宕不羁的野性,又凸现至情至睦之质;既充满情感,又饱含形象性,它是远古时代情蕴的写照。对于这样一个浓缩了《周易》精神的词汇,我们应该从哲学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它。而不应该简单化、机械化地观照它。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是介于孔孟之间的先秦儒家著作,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研究孔孟之间儒家情感哲学的重要来源。从情感的来源上讲,"情生于性",将人的情感真正纳入人性当中,从根源处论证了情感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情感的特征来看,强调真情、美情,以哀乐论情,最早提出至情必悲,开启了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从情感的善恶来看,人情可悦,人情为美,情感有向善的趋向,情善导致性善,为孟子的性善论,起到了一个重要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9.
几乎巴金所有的长、中、短篇小说都是以情见长.中篇《春天里的秋天》除了情感浓重之外,更具有一种耐人体味的诗情味,独具奇妙的艺术魅力。为了创造这种理想的审美境界,巴金在这部不足四万字的小说里,巧妙而灵活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式,均收到良好的效果,排比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当代艺术家刘飞笔下的光头女性形象表现了画家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对女性解放事业的关怀;通过对头发含义的颠覆,以超前的方式,引领女性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塑造,体现了包括女性中性化、性别模糊化、改变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义追求.这些光头女性形象,不仅是对传统女性美的思考和超越,也是对后工业时代性别多元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哭屋》,借一个旧式读书人追求、失败、悬梁自尽的悲剧故事抒发一种亘古的寂寞之情,与鲁迅《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心路历程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与鲁迅从社会角度分析不同,它着笔于读书人“立人”、“立志”与“立名”的内在情感书写。从主人公的“哭声”到“我”的共鸣,从传说到现实,“哭声”贯穿始终,寂寞之情渗透全文,超越时代,这是继鲁迅的寂寞悲凉之后对读书人寂寞情结的另种书写。  相似文献   

12.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李清照——这一女词人,以其才思、学识被后人所研究、传唱。其坎坷多舛的一生,我们通过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可见一斑。李清照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词作反应其少女时代的羞涩怀春和纯洁的伤春悲秋;中期与赵明诚结婚后,有初为人妇的甜蜜,短暂分离后的轻忧离愁和不尽的思念;后期因经历了"靖康之变",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词的内容多为悲伤凄凉之作。  相似文献   

13.
对女性美的鉴赏是李渔生活趣味的组成部分。李渔认为女性美需"内外兼修",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从"外"来说主要有女性先天之美与修饰之美;从"内"而言有女性的才艺之美与品行之美。二者建构起女性之美。我们常说"美来自生活",这句话很多时候只是一句应景之谈,缺乏经验的依据,我们过多依靠舶来的西方理论,对自己雍容繁富的传统美学资源置之不顾,或者满足于步线行针体系严密宏大体系的建构,忽视了重视生活细节的古代美学研究的传统,李渔的生活美学使我们获得了新的视野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近似于地理风情志的小说《上塘书》中,孙惠芬勾勒出一个兼具中国传统乡村特点与时代特色的小村庄——上塘,展现了世纪之交村民们的日常生产、精神面貌与思想变化。《上塘书》体现了作者对乡村女性生存状况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沉思,以务工女性、女教师、传统乡村妇女等一系列形象,从其期盼"进城"、平缓琐屑的婚姻家庭生活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悸动和幻灭等方面,呈现出世纪初较为典型的乡村妇女群像及其出路问题、生活与感情困境。  相似文献   

15.
2018年《延禧攻略》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国内率先形成了收视热潮。前不久,在谷歌搜索的全球电视剧排名中,《延禧攻略》位居榜首。这说明该剧在国外引发了不容小觑的收视热潮。《延禧攻略》既不同于历史正剧,也区别于近年来热播的宫斗剧。在互联网时代,从文化同源呈现的人种图景、历史题材剧中的女性形象审美多元化、亦或是网生代受众的现实解读,可以得出结论:《延禧攻略》全球热播成因体现了文化同源、人类审美共同价值、互联网视野中的共情伦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在情、礼关系的框架中,考察早期儒家《诗》学围绕好色之情与礼的关系所展开的讨论。孔子围绕《硕人》之诗强调了礼仪形式的根底、素质的重要性。后人又借由孔子有关《关雎》的论述,将好色之情作为礼质,承认其合理性并要求有所节制。楚简《诗论》、帛书《五行》则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为礼仪的节制寻找内心的依据。儒家《诗》学的讨论将一种本能的情感因素纳入到了礼的范畴中,并为礼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内在的根基与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馨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38-138,109
李清照是一位将婉约词推向极至的杰出词人,她享受过幸福,也饱经过苦难。她的一生经历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8.
秦长栓 《美与时代》2014,(9):111-111
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生平和创作,以南渡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她的后期作品,多表现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前的感情,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声声慢》是她晚年代表作品之一,为历代读者所欣赏。它有多种审美特质,很值得反复诵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证和辨析了《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五性”指“精、神、聪、明、音声”五者,具体指精气、五藏神及人的听、视、言等感官能力。“六情”指构成人身体的“形、骸、骨、肉、血、脉”六种情实,引申指人身的六种情欲。从内容看,《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与《白虎通·情性》的“五性六情”说不同。在《白虎通》中,“五性”指“仁、义、礼、智、信”,而“六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河上公章句》又认为“五性”属阳,是人能够实现“长生久寿”之生命目的的必要条件,“六情”属阴,是人修道养生的消极障碍,并主张“守五性,去六情”。《河上公章句》的性情说在思想上有所创新,它一方面在形式上继承了汉儒“性阳情阴”的说法,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将“性”与“情”转变到道家的养生说上来。  相似文献   

20.
肖邦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独具风格,十分注重表达的抒情性和富于诗意,因此被誉为"钢琴诗人"。《c小调革命练习曲》创作于肖邦祖国正遭受残酷侵略的时期,此时肖邦心中的悲愤和担忧交织在一起,于是用这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波澜,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勇敢地与敌人战斗,并表达了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心,这在该曲的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上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