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工与同心     
肖诚 《天风》2006,(11)
“我劝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里同心。我也求你这真实同负一轭的,帮助这两个女人,因为她们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腓4:2-3) 杜甫的《前出塞》中有两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意指在攻击敌人时要先攻其要害。似乎撒但也深明此理,所以当它攻击上帝的教会时,特别爱攻击那些热心事奉的、作带领的;而其中最厉害的招数之一,就是叫教会的领袖彼此不和,各持己见,甚至互相毁谤,导致有些教会以分裂收场,带来对主身体极夫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直",即显言直说;"曲"指含蓄曲折。就诗、词、曲三种不同诗体而论,曲最宜显言直说,诗则显言直说和曲折含蓄二者都有,词则曲多于直。先看诗。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身陷被安史之乱沦陷的长安,而他的家小却在遥远的鄜州(今陕西富县)。明明是自己深切怀念亲人,却故意曲折委婉地写妻子思念他。施补华说它"无笔不曲"。(《岘佣说诗》)  相似文献   

3.
正百姓的称谓古代百姓的称谓有很多,如"黎民",这是古代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黎民近义的词还有黎庶、黎氓、黎苗、黎氓、黎首、黎元等,都有民众之意。这些词语长期活跃于古代汉语中,如杜甫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里的"黎元"就指老百姓。"黔首"也是用来称呼老百姓的,战国比较流行,秦代也  相似文献   

4.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体现出尊盛唐而抑晚唐的强烈倾向,但在实际选诗时他却选取晚唐诗篇多过盛唐诗篇,使得《瀛奎律髓》中的诗论主张与选诗实际之间发生错位。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在于韩■、吴融、杜牧等一部分晚唐人的诗歌自为翘楚,"不全似晚唐";二是在于晚唐诗虽格卑却不乏佳句,方回常常因句存诗;三是在于方回将杜甫尊为"律诗之祖",而由晚唐姚合、贾岛等人入手来学习杜甫是一条切实的学杜门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回秉承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选诗观,既看到了晚唐诗"格卑"的一面,也看到了晚唐诗有"细润""工整"等可取之处。同时,他希望能以晚唐之"细润"济江西之"粗抹",从而达到纠正江西缺失、重振江西旗鼓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先生的名和字“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字斯臧,又名钦善,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亦作湘伯、薌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这是一个对先生名字比较完整的记载,见于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书信署名常用若瑟或若石,是他的洗名。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陈旭麓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马相伯条,误作名相伯、字良。先生最推重杜甫,尤其杜甫的《聪马行》、《房兵曹胡马》,《瘦马行》等描写马的诗,特别欣赏。他认为杜甫詠马、实是自喻。先生姓马,以良马自冀,故改名良。但又不愿独身自好,以相马之伯乐自任,  相似文献   

6.
数词的虚指     
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功能。实指的数词应从实在的数目上去理解。虚指的数词则不能拘泥于实在的数字,否则定会出笑话。自古以来,数词的实指妇孺皆知,数词的虚指很容易使人上当。杜甫写了一首《古柏行》,赞美诸葛亮庙的柏树又高又大。其中有这样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回,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杜甫这样写是“文章之病”,理由是四十回乃是直径七尺,而高  相似文献   

7.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8.
邓灵勇 《天风》2004,(6):40-41
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都要爱他!耶和华保护诚实人,足足报应行事骄傲的人。(诗31:23)暇余偶读"杜甫待客"和"石崇高客"两则小故事。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草堂里接待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可是杜甫的妻子好不为难,家中仅有两粒鸡蛋、一棵葱。私下告之杜甫,不料杜甫竟若无其事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似文献   

9.
据《仙鉴》卷首各《序》和卷内文字可证赵道一号全阳,宋末元初隆兴府奉新县浮云山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精勤刻苦,对丹道玄学有深入理解,但不显于世,留存文献几乎未见任何专门记载。《仙鉴》除了常见的《正统道藏》本外还有多个版本,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残3卷本很可能是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所著录的元刻本,但经过明初修版,确切来说应是元刊明修本。国家图书馆藏残7卷本可能与国图藏残3卷本同为元刻明修本。这两个版本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有《仙鉴》版本分属两个系统,即"前卷后集"本系统和《正统道藏》改编本系统。"前卷后集"本即按照《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前卷》36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6卷的方式编纂,应是赵道一原刊的早期刊本;《正统道藏》改编本拆分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前卷》36卷,且存在不少误、脱、衍、乱的异文,偶有扞格难通的地方。青岛博物馆藏《正统道藏》未经后世修补,其所收《仙鉴》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时间为什么过得越来越快了?"岁末年初,微信朋友圈里这样感慨的不在少数。记得曾有人就此写过短论,但是语焉不详,兼以言之不文,最终不知所云,似乎浪费了一个好题目,逗引人起了同题作文的冲动。朱自清、俞平伯同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竞赋《登慈恩寺塔》,留下文坛佳话,我们何妨一试?  相似文献   

11.
通常认为,唐代儒玄合流,王弼《周易注》通行天下。在这种背景下,杜甫的易学接受面向应该是王弼义理之学,但考察过杜甫引《易》诗之后,却发现其中少有王弼义理,而多用汉儒易学。这种貌似不合拍的现象,并非是说杜甫不通王弼义理,而是反映了杜甫引《易》之诗蕴含着儒家道德旨归,秉持了汉儒易学的政治思维。同时,杜诗中王弼义理的缺失,也反映出中唐以前象数易学的接受、传播态势未曾寂寥;而汉易学不绝如缕地传播,为杜甫引《易》诗采用汉儒易学思维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宗教"自称的是中国佛教。袁昂《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道:"但应宗教,归依其有"。释法经《上(隋)文帝书进呈众经目录》,其中有"发明宗教,光辉前绪"语。这是将"宗"、"教"二字相联的开始。后来,  相似文献   

13.
经纶 《中国道教》2012,(4):38-40
有关《庄子·秋水》篇"谨守而勿失"命题的注解还有待商榷。"谨守而勿失"究竟"守"什么?笔者曾在《〈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中州学刊》,2009.05)和《"反其真":〈庄子·秋水〉篇主旨新论》(《船山学刊》,2012.01)两篇文章中论及到该命题的释义,但不够具体和详细,现做一专门讨论,以就正于方家。今人对"谨守而勿失"命题的释义,如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曹础基的《庄子浅注》、孙通海的《〈庄子〉译注》等,多将该命题释为类似如下的表达:谨守住前三句话道理而不失去,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且多将此命题用句号与其前三个命题隔开。①  相似文献   

14.
先秦逻辑研究有"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现代主义’"与"了解之同情"两种范式,作为前种范式之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为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等领域;后种范式基于文本与文本时代特征衍生出文本义理,归为历史学(如中国逻辑史等)领域。"‘白马非马’论证"研究也不例外,有"白马非马"论证兼名说、复合名词说、形式化理论说、诡辩说、任意对象理论说等,也有"唯谓"说、"物–物指"说等。本文提出了"唯位"说,即"白马非马"命题提出的理论根据是"位其所位",这里涉及"物、实、指、名、位、谓"诸范畴;并进而论证《公孙龙子》逻辑理论篇为《名实论》与《指物论》,其中《指物论》补充《名实论》里的"物"与"指"关系,例证篇为《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其中《通变论》与《坚白论》完善《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例证,得出"白马非马"论证是先秦思想孕育出的一种逻辑。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Dynamis概念具有三种基本内涵:能力、可能和潜能。文章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多个文本对其中的每一种内涵都做了详尽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基于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根据亚里士多德对能力、可能和潜能这三种内涵界定的具体内容,确立了在《形而上学》Δ12、《分析前篇》I 13、《形而上学》Θ1-9和《解释篇》这四个关键文本之间的著作次序,表明《形而上学》Δ12是最早的,《分析前篇》I 13次之,《形而上学》Θ1-9又次之,《解释篇》最晚。同时,文章主张,Dynamis的"潜能"的内涵是从"可能"的内涵中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在荀爽与《九家易》关系问题上"荀集九家"和"九家述荀"两种观点对立。易学家尚秉和先生根据荀爽易学与《九家易》有相同的古易学说,认同前一种观点。但其理由并不充分,《九家易》不是淮南九师《易》,该书并非荀爽所集。《九家易》当成书于虞翻之后,是汉魏易学嬗变、魏晋时期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斗争的产物。研究荀爽与《九家易》的关系对于衡定荀爽易学的历史地位、把握汉魏象数易学向义理易学的演变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啖助、赵匡、陆淳是唐中后期治《春秋》颇有建树的人物,其《春秋》学思想对北宋苏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辙对其所采取的"择善而从、取舍由经"与以权变思想阐发《春秋》微旨的治经之法作了大量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儒"牵经以就传"的治学弊端。针对啖氏等治《春秋》所采取的否定《左传》史料价值与"舍传求经"的做法,苏辙重申了《左传》的史料价值,强调解经应以史为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啖氏等《春秋》学对北宋《春秋》学所造成的"逞意说经"的流弊。  相似文献   

18.
在金陵协和神学院编辑部工作的这些年,不时会有同学和同工问我,怎样的文章可以算得上是好文章呢?我也曾给出一些零零散散的建议和意见。前几年我在豆瓣人气作者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一书中《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一文中读到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觉得颇为赞同。她认为"四有文章"才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19.
新书介绍     
《天风》2014,(1):65
"生命更新解经系列"之《成长盼望》作者:威尔斯比定价:21元"生命更新解经系列"是威尔斯比牧师的毕生巨著。《成长盼望》是《雅各书》和《彼得前书》两卷经书的查考。帮助我们理解何为成熟,以及如何获得灵命的成熟。威尔斯比指出了基督徒灵命成  相似文献   

20.
杜甫生活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大背景下,其作品风格也受到了显著影响,由少年优游时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到西南漂泊时期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然而无论其诗风如何变化,杜甫诗作中对自然、生态的描写和关注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