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美学现象,也是人类文化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用建筑理论和空间原理来分析建筑都比较片面,不能完全地阐释建筑内涵与外延的双重意义,无法概括建筑的所有特征,因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还是一种带有信息的媒介,具有符号的意义,并且表达了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符号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媒介,信息传播的载体,依靠符号,我们简化了视觉的传递和交融的原本复杂的实现过程。在帮助人们重塑视觉多样化的同时也在倾诉人类视觉情感。而建筑是一种公开化、有特色的群体设计符号,建筑的形体表征,既视觉形象符号,这种建筑视觉外部符号具有其特定的功能足以传递人们某些直接或者隐性的意义。建筑视觉符号的设计定义和内涵在于其符号所指作用和语义的转变,以及如何通过固有的视觉形象和符号能指功能达到人们某种期望共鸣以及完成某种视觉隐喻,使得同一建筑视觉形象产生多义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民居建筑的装饰符号是研究建筑艺术文化的重要渠道,着重体现在门、墙、窗、瓦四个方面。白族民居的极尽装饰,徽派民居的天人合一,二者无论是在建筑形式还是装饰符号上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本文以白族与徽派民居的建筑形式为研究对象,对其重点装饰符号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表明,“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数字符号”测验反映年龄特点较为敏感,年龄差异表现最为明显。又有作者报告,“符号数字”作业是较“数字符号”作业更为敏感的测验。两项测验的性质和测验方法是类同的。但二者的刺激项和反应项是相反的。在“数字符号”测验中,一个数字与一种符号配成“数字——符号”对,刺激项是具有高度空间定位提示作用的连续数字;而在“符号数字”测验中,刺激项是随机符号,其空间定位提示作用极低。因此,从联想学习记忆过程来考虑,“符号数  相似文献   

5.
就环境艺术现状进行分析,传统文化符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文化符号在大众交流过程中起到信息传达载体的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到积极作用。符号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语言,也存在于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中。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形式进行阐述,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展开分析,探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看我们的社会已经历了一个艺术的继承与开拓,融汇与创新的改变过程。我们种种文化形态都是形态符号功能的集中体现,形态符号的演变离不开对世界人类生活经验的参照,在当代艺术中,这些形态符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人的文化归属感。当代艺术与形态符号的互动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中国当代艺术中每一种新文化现象和元素的出现并不能降低或取代形态符号形式的价值和功能。因为形态符号多元性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性相互融合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  相似文献   

7.
豫西地处中原西部山区,民居受到地域性因素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了适合当地环境和居民审美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建筑文化符号。通过对豫西地区民居调研和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总结出豫西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功能和寓意及装饰特色,结合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探索豫西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提取、创新与应用,实现豫西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知觉符号理论出发对情绪启动效应进行解读,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涉及的知觉符号相似性、框架相似性及模态激活延续性是情绪启动效应产生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情绪启动的知觉符号匹配假说,并建构情绪启动效应认知加工模型,对现有情绪启动理论进行整合和拓展,以促进情绪启动刺激材料的拓展、提高研究生态效度; 促进情绪启动效应操作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其应用价值。情绪启动研究亦能反哺于知觉符号理论,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略论民族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基本构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属于非言语性的语言.它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一个视像符号系统,是人们在长期的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肢体语言一方面以视觉的可感性区别于有声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①;另一方面,它又以自然性、民族性和社会性而区别于聋哑手语、交警手势等统一规定的肢体符号;同时,它还因其具有信息功能和交流功能而不同于人的生理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三江侗族风雨桥是三江侗族文化的关键符号之一,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侗族地区最突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现代建筑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濒临失传的危险。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及田野调查,从风雨桥的实用功能、精神功能方面引出对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