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有一部分傣族却信仰基督教。这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傣族主要是被傣族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群体:麻风病人和披巴鬼。目前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信仰基督教的依然是这两类群体的后代。他们在傣族社会是蒙受着污名的群体,被傣族社会排斥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但是归信基督教却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身份:基督徒,成为普世基督教世界中的一份子。因而这群被边缘化的傣族来说,基督教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去污名化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群被边缘化的傣族借助基督教这一外来力量管理他们受损的身份,从而借以去污名化,这是一种身份的政治学。  相似文献   

2.
在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的发展都很强势的地区,基督教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共处关系,受到基督教的全球地域化特征的强烈影响:基督教地域化后出现的民间信仰化趋势,使得基督教日益被接纳为乡土社会的组成要素;而基督教的全球化特征,又使得它与乡土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在基督教与民间信仰既混融又紧张的环境下,闽南H县J镇民众在社会资本与宗教资本之间的理性选择行为,给乡土社会的信仰秩序的建构带来了复杂的图景。  相似文献   

3.
谢鸿昆 《天风》2002,(11):40-41
西方中世纪是“基督教的中世纪”,它的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基督教信仰至上。在这个信仰的时代,基督教神学家从未陷入“盲信”,从未自缚于信仰,正好相反,他们从一开始就为其教义和信仰寻求理性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5.
袁世国 《天风》2005,(5):8-9
经文:徒2:42-47在我们今天的文化中,基督教信仰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识,同时也受到相当的尊重。这让我们很难想象基督教会在最初的时代(公元一世纪)不仅不能受到尊重,而且受到轻视和迫害。为什么呢?在当时希腊与罗马的世界里,一种新而奇特的宗教,其追随者大多数都是单纯的百姓,而其中多半又是处于贫穷的人和文盲。他们热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基督教信仰来说,家庭不只是一个神学的讨论对象,也不只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基督教的核心价值,是基督教神学的主旋律。甚至可以说,基督教信仰就是关于家庭的形而上学。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与圣灵,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同一个本体。因此,三位一体,就是上帝的三个位格在爱中的共融与合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的先贤们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主动把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中国基督教的信仰深深根植于新中国的土壤里,积极倡导和推动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带领中国基督教会把基督教信仰与参与祖国建设相结合,把基督教信仰与推动社会发展相结合,真正地活出了信仰,并见证了坚持基督教信仰与爱国主义的表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杜威和罗素的学说风靡一时,对当时文化思潮有重要影响。他们在宗教方面的言论,特别是针对基督教的看法产生了一些明显的效果。杜威与罗素都是无神论者,与杜威相比,罗素的反基督教立场更为鲜明。他们的宗教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者对宗教的看法,同时,也受到了赵紫宸、徐宝谦等基督教学者的批评。杜威和罗素的宗教观引起那个时代与今天的学者们思考和争论这样几个问题:"信仰"的内涵应如何界定;宗教活动与政治运动在性质上有无相关性;怎样评价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陈永涛 《天风》2016,(8):28-29
当我们讨论神学与传统的关系时,传统形成过程中的连续性、断绝以及一致性的问题也是特别值得加以关注的.连续性告诉我们,基督教传统的形成既离不开更古老的信仰传统,也离不开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福音与文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尽管福音超越文化. 在早期基督教传统的形成中,有几种不同形式的连续性.第一种是使徒信仰的连续性.使徒信仰由教会传承下来.最早的基督徒是犹太人,他们在他们的新信仰中发现与自己旧信仰之间的连续性.他们记得主耶稣自己所说的,他来不是要废弃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在使徒教父的著作中,律法的宣讲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20,(11)
正基督教中国化的实现也必然是大众性的,它不仅是指教会本身的基督徒大众,更是要面向中国大众的实践,中国教会要以众人能理解、认可、肯定和欣赏的形式呈现出基督教的信仰表达。基督教有必要与不同信仰团体进行对话和交流,了解他们何以能够深入大众心里,从而吸取其成功的经验,真正实现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相融。  相似文献   

11.
王莺 《天风》2009,(9):59-60
"科学与基督教信仰",顾名思义是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在过去和现在与学术界、教育界的密切关系.阅读<科学与基督徒信仰>一书后,我试着在书中寻找下列问题的答案,"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矛盾吗?""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在历史上是如何联系的?""基督教教义对现代科学实验有贡献吗?"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7,(6)
正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是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信仰,也是人的"终极关怀"(田力克语);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文化,是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用赵紫宸的话来说,"基督教是基督"。但基督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借着文化加以表达、加以传播的,离开文化,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13.
福建是中国风水信仰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也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主要传教地区之一,基督教与风水信仰的冲突在福建表现得极为突出。在福建的风水)中突中,西方列强侵略和中西文化冲突两大因素仅作为全国性的背景环境起作用,基督教与风水信仰的冲突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福建区域社会的发展脉络的制约,特别是和福建传统社会中的突发危机的解决方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范正义,历史学博士,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14.
《圣经》是一部基督教经典,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即使不信仰基督教的中国文化人,也应该认真阅读。西方学界不但把《圣经》和耶稣作为信仰的对象,而且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大体与人文主义发展是平行的,成绩斐然。因此,在学者阅读《圣经》的时候,最好能同时看看西方学界对于《圣经》和耶稣其人的研究成果。由此至少可以看到,《圣经》的形成与神学家的解释不同,历史上的耶稣与《圣经》里的耶稣不同,历史上的基督教也与传教布道中的基督教不同。真、善、美是基督教赞扬的美德,在信仰之前,首先搞清楚信仰对象的真实性,也符合基督精神。《圣经》有多种读法,耶稣也有多种精神。从什么角度,吸取些什么,这是关键。在中外的一些伟人中,不少是基督徒或称扬基督教者;中国的知名文学家中,也有一些是受到基督教熏陶和影响的,耶稣的人格和他的牺牲精神,也往往对革命者起激励作用。但他们对基督和《圣经》的理解,可以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不用说非基督人士了,即使信仰同一部《圣经》和同一个耶稣的基督教内部,理解也往往大相径庭,经过痛苦———包括流血的分裂而现在并存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就是大相径庭的历史见证;至于当前的新教,究竟有多少教派,恐怕谁也数不清。《读书》杂志所刊《宽容及爱》,就  相似文献   

15.
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是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信仰,也是人的“终极关怀”(田力克语);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文化,是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用赵紫宸的话来说,“基督教是基督”.但基督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借着文化加以表达、加以传播的,离开文化,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即便是基督教经典和基督教教义的形成,都离不开其形成的文化处境.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无神论》2012,(2):F0004-F0004
这是一部最新的批判性论文集,直指所谓的基督教信仰理性。它收录了无神论领军人物十五篇著名文章,扩展了作者上部著作《为什么我成了无神论者》的主题,主要是论述Loftue提出的“在信仰外检验信仰”。他指出,信仰者应该检验他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18.
戎容 《天风》1995,(7):20-21
在云南西部的陇川县,有一个受到信徒喜爱、群众好评的基督教培训班。这个培训班每年从年初起开学,为期三个月,以培训青年信徒,提高他们的信仰素质和思想素质,学习圣经,同时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为目标。培训班有几位骨干教师在发挥着作用,李路得姊妹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摘     
中国基督教的大众情怀章铸在2007年7月上半月版《天风》上发表文章《中国基督教的大众情怀》。作者认为,回顾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不论是西方传教士还是中国基督徒,都曾致力于反省如何结合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他们主要从两个不同进路入手:调适与对话,寻找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汇通点,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传教士们一方面致力于论证基督教信仰的非西方性和普世性,另一方面又往往以西方近代文明的优胜来彰显基督教信仰的有效性,从而基督教化被描述和许诺为西方文明化。这意味着基督教被重新打上西方性的烙印,亦即传教士所宣扬的基督教之普世性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就其神学后果来说,19世纪传教士观念中的基督教既有限度地缓和了对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属地事物的批判,又从关心灵性和彼世的视野中向世俗世界下降。此外,尽管19世纪传教士们事实上将基督教的普世性打上了西方性的烙印,整体而言他们往往拒绝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传统来建构中国化的基督教神学或者中国基督教神学,因而是狭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