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迷信与理性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轮功“被取缔后,迷信问题越发引人反思。尽管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但科学与迷信、理性与迷信的对话一直在艰难地进行着。目前,有一种说法更令人深思,即“对科学的盲目笃信也是一种迷信“。它似乎要把人们从盲目崇拜科学的迷梦中惊醒,比科学家更为理智地看待科学。对这一说法,我们该怎样理解呢?它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呢?这些说法又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把迷信看成是一种思维倾  相似文献   

2.
外刊学论     
贝维尔 :“什么是文本 ?一种实用论”(Bevir ,M .,“WhatIsaText?APragmat icTheory” ,InternationalPhilosophicalQuarterly ,Vol.42 ,No .4,2 0 0 2 )《简明牛津英语字典》说文本是“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近来 ,文本的观念已经扩展到绘画、行为、衣着、风景———总之 ,一切我们附着意义于其上的事物。通常在狭义上 ,我们用以为例的文本是有着文字的物理存在 ,然而文本的关键是 ,它们都具有意义。在探究文本是什么的问题时 ,我们追问 :对象如何具有意义 ?对象所具有的意义的本质是什么 ?为回答这些问题 ,必须在“对象”…  相似文献   

3.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企业文化”都日渐兴旺起来,不少未来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都在预测,方兴未艾的“企业文化”有可能给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希望。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它与我们的一般文化有何种关系,对于我们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整个科学文化建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目的是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我国新时期职业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和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的显学之一,现象学在其演进过程中经历了诸种变化,也受到不同形式的关注。然而,从理论上看,现象学的哲学内涵是什么?它究竟试图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达到何种哲学的目标?相对于现代其他哲学流派或以往的哲学体系而言,其哲学进路的独特性体现在何处?对这些问题,今天似乎仍然需要思考。罗蒂曾就此表达过如下看法: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在哲学上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罗  相似文献   

5.
痛苦浅说     
“人为什么会受苦?”“痛苦对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极难解释清楚,因为痛苦本身是解释不通的。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只有用信德的眼光来看痛苦才能发现它的意义,也只有在信仰的光照下,我们才能阐释痛苦的意义。 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断地追问“人为什么会受苦?”并一直试图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稣基督可以说是唯一能够给我们解释清楚这  相似文献   

6.
科学究竟是什么呢?关于科学的定义,历来就有各种说法。苏联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卡波查说:“科学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英国现代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P·M·S·布莱克特甚至从某一个极端的、心理学的角度给科学下了一个奇特的定义,说:“所谓科学,就是国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等等。我似乎觉得,若从哲学角度来看,科学不是别的,它实在是违反常识的一种思  相似文献   

7.
一,恩格斯在什么意义上提出“劳动创造人”的思想? 长期以来,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根据。因此,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首先从对恩格斯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如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是从解决人类起源问题这个意义上提出的,这一论断能够而且已经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的起源问题。这种观点主要反映在以前  相似文献   

8.
从逻辑学向自然哲学的过渡一直被后来的研究家们视作黑格尔体系中的一个难题。逻辑学的理念是在什么意义上“外化”为自然的?自然哲学的性质及对象是什么?它与经验自然科学及其对象的关系如何?这一连串问题都是与“过渡”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国内黑格尔哲学评价上存在着的一些偏颇部分地也正是由于人们在这一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上的客观性(objectivity)涵义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古希腊人没有在知识与价值、科学与哲学、客观的与主观的之间做出区分。对柏拉图来说,“客观”实在是借助“善”的理念或形式刻画的。实在是统一的、图式化的、秩序化的整体,“最实在的”也就是最抽象的和最不能被日常经验接受的。在每一事物被秩序化为统一的图像之前,事物的“客观”陈述是不完全的。[1]“客观性”概念似乎已经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见解中,它意味着,关于结果的“为什么”问题没有一个是通过回答它们的过程来回答的。[2]巴姆在揭示亚里士多德关于客观性的一种涵义时说…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     
有两个问题曾困扰过几乎所有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什么?”“那是关于什么的知识?”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甚至至今仍在继续。但以后科学的发展已对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9世纪末以前,科学的成就似乎已证明,作为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被用来整理科学研究与科学理论的逻辑演绎方法,乃是行之有效的。很多人看来,科学成就已解决了认识论问题,即找到了通向客观认识的途径,并由此回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标题表示一种沉思的尝试。沉思执着于追问。追问乃通向答案之途。如若答案毕竟可得,那它必在于一种思想的转换,而不在于一种对某个事态的陈述。本文具有一个更为广泛的关联背景。自1930年以来,我一再尝试更其原始地去构成《存在与时间》的课题。而这意味着,要对《存在与时间》中的问题出发点作一种内在的批判。由此必得澄清,批判性的问题——即思想的事情是何种事情的问题——如何必然地和持续地归属于思想。所以,《存在与时间》这个任务的标题也将改变了。我们问: 1.从何种意义上说,哲学在现时代进入其终结了? 2.哲学终结之际为思想留下了何种任务? 一、从何种意义上说,哲学在现时代  相似文献   

12.
技术理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都涉及到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系问题。应当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有关这方面的探索就愈益显得迫切和重要。这种探索只会促进而不是妨碍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中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是需要我们从正面予以研究的,诸如:怎样理解技术的本质、技术与人的目的、意志和自由的关系?如何认识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应用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后果的关系,从而在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文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和克服西方工业化以来日趋严重的“物支配人”、“人的物化”等消极因素?怎样理解技术与价值的关系;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威胁、区域间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全球性问题?所谓“技术统治人”、“技术支配人”的实质是什么?现代西方的某些流派虽然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囿于唯心史观的束缚,在那里并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科学解决。而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唯物史观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论高度,揭示这类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途径,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则具有重大的意义。毋庸置疑,理论界对这些问题意见纷纭,甚至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其中反映出人们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要使有关这类问题的讨论有较大的进展,结合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那种囿于对科学历史观的简单化理解而对现实问题习惯于贴标签、套公式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总是在社会实践的急剧变化面前显得手足无措。马克思当年对工业的本质曾做过一个精辟的论断:“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这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技术问题不同样具有方法论的启迪吗?  相似文献   

13.
虚拟实在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建立 ,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与虚拟有关的新名词 ,比如 ,虚拟共同体、虚拟企业、虚拟银行、虚拟大学等等 ,这些新的名词所反映的对象毫无例外地都与“虚拟实在” (virtualreality)有关 ,以致于人们不得不从哲学上去思考 :究竟什么是虚拟实在 ?它的本质又是什么 ?本文试图对此作出探讨。一、虚拟的哲学界定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献里 ,虚拟实在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 ,可以说是众说纷纭。透过这些表层的定义 ,我们发现其背后都隐含着对虚拟概念的不同的哲学解释。但是不管这些定义和解释…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赖金良编者按赖金良同志的这篇文章,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现予发表,以期引起深入的讨论。首先,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社会科学可以被称为是科学的?它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应用自然科学的划界标准和方法论准则,或者,它由于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的何种独特性,因而有着自身的具体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如何坚持“客观性”而又不陷于列宁所批评的“客观主义”?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概念,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排除在外,是不是严整的概念?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固有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个哲学寓言,说的是一个人某天晚上在一盏路灯下寻找一把钥匙。碰巧一个陌生人路过,表示乐于帮助他寻找,便问:“你肯定是在这盏路灯底下丢失钥匙的吗?”回答说:“不,但这是唯一有光亮可以搜寻的地方。”这个故事形象地描述了我们探索知识的情形:我们老在有光亮的地方寻求,那就是我们的感觉和思想能够向我们提供答案的领域。但是,我们并不能肯定在我们周围的黑暗中究竟有多少实在。盲目相信科学使我们看不到这个事实。不过,我觉得在我们的知识的目前状况中,我们对于N.哈特曼曾称之为非理性残余的那个存在要比我们过去知道的更多些。诚然,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审慎地把这个问题排除于我们的反思之外。这种态度就叫做实证主义,在一定的意义上,实证主义是合理的。说它合理,是指它仍然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报刊上关于“代沟”的议论多次出现。什么是“代沟”?它是怎样产生的?对“代沟”应当如何对待?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何谓“代沟”?“代沟”并不是我国大陆上产生的词汇。我最初见到这个词汇是在七十年代的港澳报纸上.从港淡报纸来看,这个词汇似乎又是六、七十年代由西方国家传入的.至于它的来源究竟如何?尚待查考.  相似文献   

17.
科学地规范“知识经济”范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科技革命空前显示了科学知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 此缺乏充分认识,将落伍于时代。也许正是因此,国外关于“知识经济”的某些议 论引起了特别的关注。然而,正像对待其它重大课题一样,对于“知识经济”的宣 传和讨论,也应采取严肃科学的态度,特别是有些宣传和议论已经触及到历史观问 题。首先,“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立?这里所说的“经济”含义 是什么?如果说“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文明形态出现,那么,区分不同 经济发展阶段、类型或形态,以及不同经济发展的时代的标准是什么?如果“知识 或智力因素成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关于直接物质 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一原理?而像诸如精神产品的生产与物质产品 生产的关系、知识生产能否“最终替代”物质生产和“最终解决物质资源的匮乏”、 知识能否和在什么意义上取代资本等问题,也都需要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作出科学的 回答。本期发表叶险明同志的《科学地规范“知识经济”范畴》,期待引出一些严肃 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在我的著作《自然科学之解释学的现象学观念》中,我解释了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我认为自然科学生来就属于解释学事业,以及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科学家在其作为科学家的工作中对“那是什么”给我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我还阐明了,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这些解释(就其的确对“那是什么”作出的断定而言)是真的;不过,对这一点的理解总要假定或预先断定:这些科学家一定有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个理由,对于“那是什么”的问题科学断言无法把完整、详尽和确定的事实全部揭示出来。在对这种基本观点的详细阐述中,我曾努力解…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文化上的两朵奇葩。它们之间的冲突达到了何种程度?同时,它们之间的调和达到了何种程度?人们对它们分界的公认意味着什么呢?是要求它们彼此不互相信任呢,还是要求它们共有一个公平一致的空间?如何才能最好地解决使它们产生分歧的大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什么样的不同途径?科学与宗教是否存在一些能够获得协调一致的意见呢?(这些一致的意见可以从他们广阔的哲学共通性上获得力量而又不破坏其根本的不同)。当然,科学与宗教产生分歧的很多问题主要涉及到被称之为有科学思想的怀疑论者和人文主义者。简单地说,有科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革命的概念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开始出现这样一些过程,这些过程总的被称作科学技术革命。在研究与这个综合性现象有关的问题时,我们将使用“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其他一些概念。为了弄清我们所感兴趣的一个基本问题:即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科学技术革命”这个概念的,看来需要那怕是简略地规定一下这些概念的內容。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革命被理解为:在社会进步的发展过程中,某种社会结构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