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医理论特色与学术争鸣的关系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章树林众所周知,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多种学术派别。这些学派之间的争鸣,既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又给后人学习、理解中医理论带来了困惑。大家...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研究作为中医学研究中的一次观念和思路的转变,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但是,中西医结合存在一个局限,即很多研究限于具体、局部、微观的治疗经验和技术上的协作、改进,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理论方法上有机结合。其原因除了在认识上仅重视中医经验而忽视其理论内容,在方法上忽略中医学的整体性特点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将中西医学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的特征作为衡量判断其科学性的对照参考系。其结果导致两个极端现象:一方面注重借助现代科学手段而忽视中医药理论特点,从而以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和西医学模式评价中医学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无视中医学自身的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医学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学术关系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学术关系(见图1):图1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学术关系和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医学发展中的地位示意图11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的差别。“纵向”差别是指在科学发展进程上,中医学相对于现代医学有科?..  相似文献   

4.
“气”的思想与中医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的思想与中医现代化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广州510515)殷平善“气”原本是文化哲学概念,正由于它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含义,医家把它用来作为建构中医学理论的工具。由此,它以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演进为医学自身理论的核心内容。《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一种已然存在的文明新形态,也是一种处于持续建构之中的文明先进形态。而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内容和伦理内核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它既是中国创造的具有实然性的伦理文明新形态,也是处于动态建构之中、具有应然性的伦理文明先进形态。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涉面极广。它不仅要求当代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实践智慧和能力,而且要求当代中华民族具有心系人类、放眼世界的广阔视野和高远境界;既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积累精神文明、道德建设和伦理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也要在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创新中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着力点。一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明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明观是建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前提和观念基础,既是推动传统伦理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促进世界伦理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要求。“伦理文明观”是“对待文明”的伦理理念,即以伦理对待文明。“观”既是“看待”也是“对待”,是观念也是态度,  相似文献   

6.
易学与中医学的会通问题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即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象”思维是医易学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本文认为“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象”思维模型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子模型。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两者各有优劣。文章还从“象”模型角度提出了“修补”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中医未来观。  相似文献   

7.
务本论道———中西医学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陆广莘一近代史上中西医间的学术之争,主要集中在“证与病之辨”。而近代中医学的主要失误,是把证认同于病,并进一步从属于病。这根源于中医学在近代被指责为“不科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8.
一 “自由思想”的追求与失落 :传统哲学观的重大悖论哲学自诞生之日起 ,就把成为“自由思想”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 ,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1 ] 。黑格尔同样说道 :“哲学的出现属于自由的意识 ,在哲学业已起始的民族里必以这自由原则作为它的根据”[2 ] ,“思想必须独立 ,必须达到自由的存在 ,必须从自然事物里摆脱出来 ,并且必须从感性直观里超拔出来。思想既是自由的 ,则它必须深入自身 ,因而达到自由的意识”[3 ] 。他们所表达的是一个共同观点 ,即“自…  相似文献   

9.
实证“实质”论并不能等同于“中医科学”。所谓“研究证的实质”或“经络实质研究”一样,始自20世纪60年代的“西学中”大潮后。当时由于人们还未来得及从思维科学方法着手,澄清近代中医学发展迟缓的症结,故不能明确地揭示它是遵循什么理论科学作为自身发生和发展的主导思想。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中医学一直处于被实证“实质”的“中医科研”审查、改造的尴尬境遇。例如,“30多年来,西医的解剖刀、显微镜至今仍未能发现人体中经络”。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代中西医学家”陈可冀先生承认:以实证“实质”的经络研究“但找它的结构却是…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诸多科学成就,但是二者科学成就的构成却存在巨大差别.西方医学显示出临床成果、理论成果和实验成果平衡状态,而且不同成果存在互相促进的机制;而中医学则表现为临床成果独盛,而实验成果基本缺如,理论成果限于自然哲学思辨,体系内部缺少互相作用的动力,因此导致学术体系恒久不变.  相似文献   

11.
论中医理论的第二次主体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医理论研究产生的现代中医理论呈现与其学术性质,成就不相称的“小”理论特征,表现为:1.中医学知识体系仍以经验为中心;2.中医学的发展动力仍是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文化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保方向正确;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本源泉、以中华优秀文化为精神内核、以优秀外来文化为重要内容,确保内容科学;要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搭建优秀外来文化吸收借鉴体系、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弘扬践行体系,确保载体有效。  相似文献   

13.
从古代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看中医舌诊的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舌诊是中医学颇具特色的诊法之一。与西医相比较,舌诊在中医学中具有特殊性、丰富性和重要性等特点,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诊断方法能够长期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特殊原因和依据,对其进行历史文化根源的探索就是寻找这种特殊性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医学有独具自己文化特色的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它以“和”为核心,具有生理与心理调适并举、利用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心理治疗、疗养修一体、德心统一、依据并利用环境因素进行心理调适与治疗等特点,其治疗理念是:“心病须用心来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和“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些思想与理念对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根基就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传统美学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中华美学精神集中表现在它的“美善相乐”,“天人合一”,“和合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产物,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论体系,它将以美和艺术来塑造人民的灵魂,鼓励人民向上向善,以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是从奠立到演进都依托于传统文化并与时谐进。传统文化是蕴发中医学的土壤,中医学的理论及其发展和中国哲学、民族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判定等共生共进。中医学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知识和创发资源,《易经》的天运智慧使临床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医学理论只有靠传统文化才能准确解读。中医学在近代曾数历劫波,历程表明,缺失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难关,在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之时中医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7.
站在人类文化发展时空观的高度,即科学的整体观高度,对脑血管病热点问题进行审视思辨。对医学理论(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医学实践(降压、降脂、降糖)回顾质疑;整体对策:对慢性病(高血压)诊断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观点;对脑血管病预防药物治疗评估的思想方法。倡导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辨、质疑、批判;弘扬东方文明的"适度";遏制商业化的"过度"对学术的侵袭;学习中医学的辩证思维;推动以复杂性科学观建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道学1是中医学的智慧之海,中医学是道学的奇异灵苗,道家道教是中医学的根柢。这可以从“形神”两个方面得到论证:“形”即是医道经典与传承体系,“神”即是医道思维。中医学的根柢在“道”不在其它,正本清源,去芜存菁,实有必要。这不仅为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家道教文化提供一个参考系,也为道学与中医学提供一个互鉴系,更为如何落实中医药“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守道医之正,开医道之新。  相似文献   

19.
成书予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该。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植于《易经》。与《易经卜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如何看待中医学的价值与前途,如何正确处理中西医的关系,都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处理好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哪一个是出发点,谁决定谁的问题。科学有标准,论证一种学术的科学性,要有充分的证据,要有严格的逻辑,决不是几句含混不清、空洞无物的空话、套话所能说清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