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薄伽梵歌》着意所在综合,即"究天人","通古今",所得必是一大和谐,这也是"精神"的主旨。而人类之精神事业,落实必在行业瑜伽,即有为于世间,盖由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事业犹如远征,需要引路之人,也即天神降世应身者,吾华称之为圣人。在圣人眼中,人皆得平等,因为每一个人都潜在是"天神之子",他们有能力为精神的进步、也即"变化气质"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维摩诘经》是印度大乘佛教运动初期出现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思想诠释活动中依据的一部重要哲学经典。该经梵本近由日本学者发现并初步整理发表,使得我们关于中古佛教思想史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宝贵的文献依据。本文选取该经中《入不二法门品》,先据梵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汉译佛典的文献学考察》一文何以没有讨论20世纪30年代在吉尔吉特发现的梵文《药师经》写本作了说明,并对杨维中先生在《〈药师经〉翻译新考》中的有关评论作出回应,主张破除文化传播的"单行道"思维模式,注意研究"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现象。  相似文献   

4.
正《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发表笔者的《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的汉译佛典文献学考察》(以下简称"探源")。笔者在该文中利用"中华电子佛典",区别不同时代,全面检索、考察了历代汉译佛典对"药师"、"药师佛"两个名词的用例。指出,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慧简"依经抄撰"的《灌顶药师经》出现以前,汉译佛典中的"药师",大抵指医生。现有资料难以证明在《灌顶药师经》出现之前,汉译佛典中已  相似文献   

5.
《薄伽梵歌论》为阿罗频多"狱中见道之作"。阿氏认为《薄伽梵歌》之所以为印度民族之《圣经》,盖因其综合全部古代思想之菁华,从而确立神圣工作之原则,此即行业瑜伽之精神。以行业瑜伽之实践综合智识瑜伽与敬爱瑜伽,乃为大全瑜伽,其为教是"织薄伽梵歌以为经,缉奥义诸书而为纬",如此,主体(自我、心灵)即本体(自在主、大梵),事业(工作、战斗)即永生(奉献)。此原则对每一自性(三德:萨埵性、剌阇性、答摩性)之人、每一族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戍陀)之人皆有普遍的适用性,即平等性,"此乃自由精神与世界之自由关系之结节也"。此"结节",也就是"知行合一"之理念,任何人都能以自身为起点而上达,任何人都需汲取他者之优长而进步。阿氏似于"答摩性"肯定不多,徐先生已在《孔学古微》中予以补充,他举曾子例,以为其"姿态"显"鲁""笨",但内中却是"忍"与"耐"的负重,最后曾子也成了为圣人。要之,这理念非是政治性的而是精神性的,是"降世应身"(圣人)为我们人类或族类携来的"神圣使信"之理念,其标志是在大变革中"有一精神的种子和意向存",它启明我们——"内则心灵进展,外则人生变改"。  相似文献   

6.
成书于清初的《大梵忏》是目前流行于上海的一部道教忏仪。该忏的内容受到了佛教天台忏法的影响,并巧妙地将密教的摩利支天修法与道教的斗姥信仰相融合。这背后反映了元明以降佛、道二教之间深刻的互动与交融。本文对该忏的由来、结构以及密教渊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7.
从制度史的角度说,官卖寺观名额所反映的核心问题是在官卖条件下如何实现寺观名额的申报和审批。金代寺观名额的申报、审批既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又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申报的条件、审批的机构以及具体的程序等方面。另外,在强调官卖政策的负面影响之时,我们不能完全抹杀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元时期的佛经译勘与梵字的传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而传入中土,并随着佛教在中土的传播而发展成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它的发展、嬗变始终与佛教的兴衰相呼应。宋元时期,缘于密教经典的翻译及元王朝对各系密教的尊崇,密秘佛教获得新的发展各种密法仪轨广泛流行。受其影响,梵字的传布与研习也出现了新的局面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哲学严重缺乏伦理学面向。但事实上,从早期的《存在与时间》到中期的《哲学论稿》再到晚期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海德格尔都深刻地论述了伦理问题。只不过,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历史上一切以“理性人”“知识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而代之以本真生存的存在论的“人道”。《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集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萨特实存的或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直接指出不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而是真正的“人道”必须是“存在论”的。因此,虽然海德格尔自身无意建立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他也反对某种“元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他的存在论思想如他自身所言是一种“源始伦理学”。《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道出了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感性的和实践的人的真正本质与尊严,提供了建立现代和后现代所需要的新伦理学的可能性并起到了思想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哲学与宗教文献的《薄伽梵歌》,它最为深刻的教义是必须履行作为正法的"达磨"(Dharma)。夏尔玛曾经认为:"《薄伽梵歌》的核心教义可以用安妮·贝森特①的一句话来作出美妙的概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马克思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象《哈姆雷特》一样,它充满着引语。因而这是一部极为难读的手稿。正象恩格斯所说,“这是一份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笔记的文字十分简略,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充满了直接来源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其他先辈和同辈人的术语,或是受他们影响的一些术语。但它在马克思的理论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比较重要。这本书写于1845年春天,它处于这样一个过渡  相似文献   

12.
《哲学争论》是一本学术性的资料书。它介绍了我国哲学界当前争论的主要问题和每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及其主要论据。内容丰富,既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争论问题,也有自然辩证法、中外哲学史、逻辑学、美学等其它学科中有争论的重要问题。全书共分28个专题,其中,有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就争论过,现在又重新提出来的问题;有的是冲破“四人帮”禁区后新开展讨论的问题;还有的曾是理论界的冤案,现在政治上得到平反,对其学术问题继续进行探讨的;也有的是随着自然科学和哲  相似文献   

13.
1.导言 1956年,伽里略(W.B.Gallie)提出,某些确定的政治概念,如社会公正之类,基本上都是可被反驳的。自那以后,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专门文献。一些文章支持伽里略的论点,另一些文章则反对它。康诺立(W.E.Connolly)是支持派的首领,格雷(John Gray)是反对派的领导人。不过,康诺立在他的著作第二版中的主张已经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主义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P. 萨特尔的《存在与虚无》发表已有两年了。最初,对于这部七百页的著作,几乎没有人谈论。也许评论家们要经过反复思考才肯动笔?也许他们在哲学问题上也要遵守神圣同盟?也许他们在等待有一个自由讨论的气氛?总之,到处是一片沉寂。现在,沉寂已经被打破。在左的一边,批评文章正  相似文献   

15.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佛教原始梵文写本(大部分是大乘经论,少量是小乘经论)断断续续地被发现。其中有些是只有藏文译本而无汉文译本的梵本。例如,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释量论》,愿喜的《释量疏》(以上四书晚近均由法尊法师从藏文转译为汉文)等等。这些佛教梵文原本在它们的诞生地印度,失传已久,但保存于印度四周的邻国,特别是在尼泊尔和我国西藏保存得最多。而在中亚、南  相似文献   

16.
唐代以前,《论语》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两汉以章句训诂为主,学者立论恪守儒家轨辙,注重切近时政。魏晋南北朝时期渐变为思辨之学,释义多杂玄言,疏离政治。颜师古《汉书注》诠释《论语》,跳出六朝以玄言说经的窠臼,直承汉儒章句训诂之学,标志着唐初《论语》学发展路向的转折;精思独造,富于新见,可以代表唐初《论语》诠释的最高水准;其经世致用的深刻内涵,折射出贞观经学生机勃发的进取精神。唐代《论语》学虽然难称繁荣,但颜师古的诠释实践却具有开创新风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孺童 《法音》2006,(9):51-51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为在家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教行为规范所必读的两部重要经典。《优婆塞戒经》:七卷,为北凉昙无谶译,亦名《优婆塞戒本》。该经是佛陀为善生长者所说大乘优婆塞戒的经典。全经内容分为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其中,《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在该品中,除了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所谓“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括不供养师长、…  相似文献   

18.
对于“儒教(或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尽管参加争论的学者并不很多,但它确是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最具挑战性,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并使众多中国学者甚感困惑的问题。然而,争论的文章发表在不同的书刊和专著中,查寻起来颇费周折。为使关注这一问题的广大学者较为便利而又全面地了解争论的情况及其发展脉络,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有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宗教文化出版社独具慧眼,特邀“儒教是教”说的提出者──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做主编,选编儒教问题不同观点的典型文章,于世纪交替之际(2000年11月)出版了《儒教问题争论集》。《儒教问题争论…  相似文献   

19.
宋代学者对《周礼》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学者围绕《周礼》的真伪及作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尊信者认为,《周礼》为周公遗制,是最完备的治国大典,可以用之万世,怀疑者认为,《周礼》为刘歆傅会而成,内容荒诞不经,不符合上古社会,实为祸乱天下之典,折中者认为,《周礼》非纂于一人一时,其中既有周公旧章,又有后人陆续搀人的内容,还有学者认为《冬官》并未遗失,一些学者还分析了《周礼》不能推行于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争论》编辑组编辑、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争论》一书,1980年10月出版后很快脱销,应广大读者要求,已于1981年4月重印发行。该书是根据1977年至1980年初我国哲学界各学科的重大争论问题编写而成,各家观点尽量引用原文,文后并附有目录索引,便于读者参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