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哲学家冯友兰与梁漱溟是好朋友。当年,梁漱溟给他讲过《印度哲学》。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在美留学的冯友兰给梁漱溟写了一封三千字的信,提出自己的意见。梁漱溟很感动,  相似文献   

2.
<正> 我算不上冯先生的学生,我没能听他的课,也没能和他一起工作过。但冯先生从我学生时代起便一直注意我、关心我,表彰我。我很少去看望他,这些大都是别人不断转告我的。我心中非常感激,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夸奖我、鼓励我。我常用以自慰的是,几十年来我自觉地没有参加“批判”他,尽管我对他的好些看法颇不赞成,尽管当时也有人要我写文章。冯先生是现代中国已少见的名实相符的哲学家。今天记念他的最好方式,就应该是认真谈点哲学。哲学总是从最根本的地方、从所渭“原始现象”谈起,从头谈起。我认为,这个“头”,这个“根本”或“原始现象”就是“人活着”这一事实。其他的一切,如“语言”、“纯粹意识”、“上帝”、“客观世界”等,都是派生的。“人活着”便生发或包含着三大问题:如何活?为甚么活?活得怎样?  相似文献   

3.
<正> 抗日战争后期,日寇进攻湖湘,逼取我国西南。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我只身逃离湖南,于1944年秋,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学习一年。这时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因不在一个院系,与冯先生接触不多。我同冯先生接触较多,了解较深,是在解放以后。1957年,我到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先做了几年编辑,在处理稿件中,即常同冯先生发生接触。尤其从1960年后,我又调入中国哲学史组,一面从事研究工作,一面充当学术秘书。冯先生当时执教北大,但被聘兼任哲学所中国哲学史组组长,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多。在“文革”中遭遇虽然不同,但个人之间的交往从未间断。直至冯先生病危,我仍前往医院探望。他当时讲话已经困难,还连哼几个“谢谢”。告别友谊医院时,余音犹在耳边回旋!  相似文献   

4.
余云岫的中医观并不是"废止中医"。他认为中医的理论基础不符合科学依据,中医空谈经验,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中医盲目科学化是别有用心。但他也肯定中医的历史价值及中药的价值,承认中医的疾病认识,承认中医的实际疗效,对中医的前途抱有期待。余云岫对中医的认识一方面是受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日本废汉医运动的鼓动。对余云岫中医观的探究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在历史脉络中做出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5.
<正> 冯友兰晚年在回顾自己的学术活动时,曾将自己在六十多年的学术活动中所探讨的问题归结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这种总结是实际的。如果把冯友兰一九一五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视作他学术生涯的开端的话,那末他的学术生涯正好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同步。象“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冯友兰没有迴避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而是在数十年间,努力从哲学的层面追求对中西文化矛盾的理解,探索解决中西文化矛盾的道路。在这种追求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全盘西化”论,又有别于“保存国粹”说的中西文化观。这种中西文化观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为我们今天思考文化问题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冯友兰是自觉地去解决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不仅发愤创作一个新理学的综合哲学体系,而且在人生哲学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客观全面地评述冯友兰的人生价值观,对树立新的人生况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儒家向来重视人之所以为人,重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在中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思想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这一范畴,力图把立德、立功和立言统一到“仁”上来,认为“仁”不仅…  相似文献   

7.
劳思光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有哲学,但只有柏拉图和新实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冯友兰是以整个西方哲学框架为理论设准来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劳思光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的特性不了解,因此没有中国哲学,不是成功的中国哲学史,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特点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自然对以朱熹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格外重视。在他的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其他著作中,系统地勾勒和阐释了自己的朱子学思想。冯友兰的朱子学是历时性的,尤其以《中国哲学史新编》最为完备。与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相比,冯友兰的朱子学在诠释框架、哲学意味、系统性方面独具特色。研究冯友兰的朱子学,对于深入把握冯友兰的哲学特色和宋明理学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察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很难避开冯友兰学说。但对于冯友兰学说性质的诠释和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歧异甚多。曾有人以冯氏为“知识主义者”,也有人以冯氏为新儒家。本来,对于象冯友兰这类治学中带有统合性致思趋向的学者而言,从某一侧面对其学说的定位并无特殊意义,但联系中国现代的文化思潮与理论派别,对其学说作合理的比较与分疏,以彰显其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走向近现代的坎坷中的真实价值,又是必要的。基于这种  相似文献   

10.
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协办的“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于1994年12月19日至20日在澳门举行。中国大陆和港、澳两地的近三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冯友兰是我国40年代影响最大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49年以后他仍然笔耕不辍,一再改写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直至去世。冯先生也是一位争议最大的中国现代哲学家,自30年代始围绕冯氏哲学理论和哲学史研究的讨论、争论、批评、批判、辩难等等,可以说从未终止过。进入80年代以来,在有关冯先生其人其书的认识与评价方面,大陆与台港、海外学者之间也表现出较大…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的中医药文化思想是建基于其文化、哲学思想之上的.冯先生肯定中药的效用与研究价值,而否定中医理论的研究价值,主张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考察冯先生的中医药文化思想,进而反思其相关思考的经验教训,既可弥补以往学界对其相关思想研究的不足,亦可为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诗礼之家”。由于家庭环境较好,冯先生早年就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较好的国学基础。1915年他考进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完成学业,1819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当研究生,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太格。四年之后,他完成了研究生的全部学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就在拿到博士学位的这一年,他回到祖国。回国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解放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据《三松堂全集自序》记载,冯先生是在其母亲的教导下读《易经》的。之后,1927年到  相似文献   

13.
柴文华 《哲学动态》2012,(10):44-51
老子和冯友兰都是从中原大地走向世界的哲学家。冯友兰虽然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对老子思想也非常重视;在其"三史"[1]和"六书"[2]中,冯友兰提出了系统的老子观。那么,建国前冯友兰的老子观都有哪些内容?他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的老子观有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文化书院、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于1990年12月4至6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有来自日本、苏联、南朝鲜、台湾等地的学者,也行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著名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出席厂会议开幕式。与会代表围绕冯友兰先生一重学术活动的贡献、性质、局限,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工作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摘要纪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2月25日,冯友兰研究会于太阳城召开理事会,研究会会长陈来主持了会议。会议回顾了前一阶段研究会工作,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讨论。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宗璞女士针对冯学研究的现状和冯友兰研究会未来的发展,作了讲话。会议确立了新的学会领导机构:余敦康、牟锺鉴、蒙培元、李中华、陈战国为顾问。陈来任会长,胡  相似文献   

16.
<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本书以六篇论文结集,集中梳理冯友兰道德思想的历史展开及其理论思考,使读者看到冯友兰道德思想的总体,以及作者对其思想的全面解读。在我们努力推进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转化创新的今天,冯友兰在20世纪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一系列思考是我们今天面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历  相似文献   

17.
评冯友兰的新统——兼论冯友兰哲学的归属问题陈晓平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中把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称为“新统”。在笔者看来,这一名称也适合于冯先生的整个哲学体系。本文就是在这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新统”一词的。本文力求阐明冯友兰的新统的内在涵义,这对于澄清冯友...  相似文献   

18.
《原道》2015,(3)
本文主要论述冯友兰关于何谓道德行为及其要素的观点:觉解是道德行为的前提,行义与为公是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仁是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冯友兰的道德行为思想对当下伦理学中关于道德行为的相关争论具有参考价值,也对我们的道德实践具有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悼念冯友兰先生逝世的日子里,我仔细地读完了田文军同志的新著《冯友兰新理学研究》(武汉出版社1990年8月版。以下简称《新理学研究》)。这部作者琢玉三秋、覃精结构的著作,叙述系统、分析深入、评价公允,给了我许多启发,解决了我不少疑惑。所以我写了这篇评介。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纪念冯先生在哲学、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由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会及冯友兰研究会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