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学臣  周琰 《心理科学》2008,31(3):732-735
采用大学生学习观问卷、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WM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学习效能感量表,选取25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的学习观现状及其与学习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观总体上是倾向于建构性的;文理科学生、本专科学生在学习观的各维度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其内生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体验与学习过程观是大学生内生动机的有效预测变量,学业自我体验是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能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2.
探讨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以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学习态度提供依据。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学习态度问卷对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为:1.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态度、情感品质、行为品质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2.在行为品质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大四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得分,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3.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能解释学习态度总变异的12%,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19名师范生进行施测,考察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倦怠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及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远目标定向、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存在显著差异;(2)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倦怠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倦怠分别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学习倦怠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师范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倦怠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的渗透培育模式,以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为依托,运用教学实验方法探索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有效性。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自我效能感自陈式问卷》、《数学自我效能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测量工具。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自我效能感高于前测,高于对照班,差异显著;在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及总分上,实验班学生低于对照班,差异显著;数学学业成绩实验班高于对照班,高于实验前,但无显著差异。说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学业进步。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运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对河西学院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1.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均值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在心理资本的各因子上,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韧性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韧性和希望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文理科大学生在韧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总体均值及各因子的均值均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在就业能力各因子上,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上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上差异显著(p0.05),不同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上差异显著(p0.05)。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显著相关,且大学生心理资本各因子对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积累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学习坚持性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内在价值问卷和学习投入量表,对407名四、五年级小学生施测,并收集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作为客观指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以考察学习坚持性和学习投入在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与学业成就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学习坚持性与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学习投入、学业成就均显著正相关;(2)学习坚持性可以部分中介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内在价值与学习投入之间的相关;(3)学习坚持性通过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业成就。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生命愿景、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问卷法以377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生命愿景、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为:1)大学生生命愿景整体水平较高,存在着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的生命愿景显著高于男生;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四;2)生命愿景不同水平的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7.35,p<0.001);在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生命愿景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并对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4)大学生生命愿景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5)大学生生命愿景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结论为生命愿景作为应对源对大学生应对校园压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38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适应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主动性人格、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与学业成绩四个变量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学习适应并不在主动性人格与学业成绩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学习适应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39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我效能感和归因量表为工具,探讨了不同年级和成绩水平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的特点以及自我效能感、归因与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对于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自我效能感,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年级差异不显著。学习水平和年级在能力自我效能感上存在着交互作用。(2)不管失败归因还是成功归因,年级差异显著,学习水平差异不显著。(3)路径分析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而归因是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学能力实体观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消极学业情绪量表(羞愧、厌倦)和数学学习投入量表,对106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数学能力实体观、学业自我效能感、羞愧、厌倦和数学学习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厌倦在数学能力实体观和数学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且学业自我效能感-厌倦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这表明,高中生的数学能力实体观不仅可以直接预测数学学习投入,也可分别经由学业自我效能感、厌倦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数学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1.
公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公安大学2082名新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公安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8.9%,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迫、和人际关系紧张;公安大学新生在多个因子上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差异显著;在部分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非公安专业学生显著高于公安专业学生,非独生子女分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农村生源显著高于城市生源。  相似文献   

12.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5,28(4):841-844
采用《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量表》对重庆市5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整体发展良好;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及其主要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和学校类型主效应,存在年级和学校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大致相似的阶段:初中阶段总体发展水平相对高于高中阶段;高中和初中阶段分别存在一个由高到低逐年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李晶  张杰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11,34(3):619-624
目的:考察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使用About me问卷与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来调查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选取语文、数学英语和总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指标,对自我评价和学业成绩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1)初中生的学业自我评价要好于高中生;(2)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学业努力程度和学业能力与学业成绩间存在正相关,尤其是自我评价的学业能力对各种学业成绩的正向预测作用都较大。长处和困难方面只有总分对数学成绩的负向预测作用较大。结论: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评价的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初二年级在学业自我评价和长处困难上的得分都较高;学业自我评价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较明显,本研究中发现对困难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较弱,但困难总分对于数学成绩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学业成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创造力量表对990名不同学业成就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高学业成就组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显著高于低学业成就组.(2)高低学业成就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表现出年级差异性.(3)高低学业成就组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随着年级发展而上升,但是两组的高峰期却出现差异,高学业成就组创造力高峰出现在初二和高二,而低学业成就组出现在高一.(4)发散思维的发展趋势上,高学业成就组呈现出曲折上升的趋势,而低学业成就组整体的发展趋势平稳.(5)高低学业成就组中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趋势相似,都呈现出在初中阶段上升到高中阶段趋于稳定,并且在高中阶段两组的水平接近.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negative academic emotions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four negative academic emotions (anger, anxiety, shame, and hopelessness) was investigated in 1345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rigonometry, who answered the Academic Emotions Questionnaire-Math (Pekrun et 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8:315341, 2005) and a self-efficacy scale (Pintrich et 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33–40, 1991). Results of the moder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e higher self-efficacy was related to higher grades among students who reported lower levels of negative academic emotions. Self-efficacy had minimal or no effect on grades among students who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negative academic emotion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how negative emotions may indicate negative appraisals of the value of the task and/or task outcomes, and thus weaken the positive links between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variables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量表法以17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情绪向性(分正、负向情感变量)、情绪表达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差异检验表明:男性的负向情感多于女性,情感表达不如女性,在正向情感、快乐感上无显著性别差异;大一学生的快乐感多于大四学生,在正、负向情感、情绪表达性上无显著年级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快乐感、正向情感与多数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负向情感与所有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表达性与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负向情感对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均构成显著回归效应,情绪表达对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构成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7.
张林  张向葵 《心理科学》2003,26(4):603-607
本研究随机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共442人为被试,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考察了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学习坚持性则通过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间接影响学业成就,学习效能感与学习坚持性二者相互影响;(3)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效应依次为,学习效能感最大,学习策略运用其次,学习坚持性再次。  相似文献   

18.
沈烈敏 《心理科学》2002,25(1):57-59
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能力问卷量表,结合教师问卷、个案访谈和调查等方法对8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94名初中一年级学生、85名高中一年级学生,共259名被试进行了假设一验证和范畴化认知方式与学业不良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学习年限段学业不良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得分均低于学业优秀者,且差异显著;各学习年限段学业不良学生间在这两方面的得分差异显著,呈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森林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160名森林公安民警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和生活事件调查分析,并分析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森林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森林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除强迫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差异不显著;应激性生活事件中家庭有关问题强度频度偏重,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强度频度次之,社交及其它问题强度频度最轻;森林公安民警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应激性生活事件能有效预测森林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结论:森林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应激性生活事件能有效预测森林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