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国演义》里,张飞绝对可称得上顶天立地的英雄,力敌千军,战功显赫。但张飞性情暴虐,对士兵动辄打骂,滥施鞭答、刑杀,手下官兵对他怀恨在心。刘备常警告他不要这样做,但张飞听不进刘备的告诫,依然故我,暴性不改,终于酿成杀身之祸。杀了张飞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贴身部下张达和范强。  相似文献   

2.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反推之,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边.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大舞台上,单纯的对抗是走不出被动的困境的,于是,在竞争周旋中赢得伙伴就显得特别重要.微妙的三角关系中,赢得伙伴和转嫁矛盾紧密相连.《三国演义》写关羽败走麦城之后,孙权担心刘备报复,便生出一条移祸之计.他把关羽的首级“星夜”送往洛阳,企图“教刘备知是操之所使,必痛恨于操,西蜀之兵,不向吴而向魏矣.我乃观其胜负于中取事”.怎奈曹操并非等闲之辈,一眼便看出孙权的用意.他收下关羽的首级,刻一香木身躯配之,封官加冕,“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意在使“刘备知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看了不下数遍,可每次看到“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总会拍案叫绝,久久慨叹,为刘备的机智敏捷,韬光养晦,更为曹操的不识英雄和思维误区。曹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相信这也是很多常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他走入了思维误区。  相似文献   

4.
宏恩 《天风》1998,(11)
《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通晓天文地理.心藏韬略,仁至义尽,威震西川汉中平原,百姓无不欢颜。然凡事亲躬必行,劳力损心。虽不负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几经出师,因天时不利,未完成统一天下大业,撒手尘寰。一代天骄,尚能事人主尽心竭力,我们事奉永生的神当如何? 诸葛亮受刘备之重托,可谓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看了不下数遍,可每次看到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总会拍案叫绝,久久慨叹,为刘备的机智敏捷,韬光养晦,更为曹操的不识英雄和思维误区。曹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相信这也是很多常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他走入了思维误区。这个误区隐蔽很深,没有智慧的眼睛,没有严谨的推理,往往很难识破。曹操陷入的思维误区就是,他孤立了雷声和当时处境的关系,忽略了一个  相似文献   

6.
自信的萤火     
《三国演义》里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曹操与文武重臣商议南征.徐庶对夏侯悖说:“今刘备有诸葛亮相辅,如虎添翼。大都督,怎可轻敌。”曹操听之,疑惑问徐庶:“诸葛亮何人也?”徐庶答:“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通晓天文地理之才,  相似文献   

7.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被设定为实存的神作为道德律的"规定根据";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他把神圣的、绝对完美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即神意视为使先天综合的定言命令成为可能的"第三者";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神意是一个必须被用作原型的实践理念,该理念将神圣的道德律呈现在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眼前。但康德在赋予神意对于道德律以多重意义时,也为此设置了一个限度,这就是:被设定为实存的神对道德律作用的间接性和直接作用于道德律的神的观念性。  相似文献   

8.
陈曦 《管子学刊》2012,(2):105-107
大儒郑玄与枭雄刘备的人生旨趣迥然相异,但毛纶、毛宗岗父子却编造了刘备少时曾“师事郑玄”的履历,这样写,使得罗贯中杜撰的郑玄引荐刘备投靠袁绍的情节,显得较为“自然”、“合理”,避免了生硬突兀,刘备投奔袁绍之举,实有“背恩”与“投敌”的双重污点.在小说家的笔下,郑玄慨然为刘备搭桥铺路,使刘备安然躲过了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9.
今年八月份的《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和吴晗《三说道德》的文章,就道德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的道德可否继承等问题展开讨论。吴晗曾在《前线》杂志1962年第10期和第16期上发表《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文,谈到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许启贤表示不同意吴晗在上述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首先,他不同意吴晗关于“阶级的道德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观点,他说,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由于敌对阶级的存在,总是有  相似文献   

10.
康德道德哲学的原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早年他把道德情感看作道德 的最高原则;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则从自律中证实意志自由,却陷入自我循环;在 《实践理性批判》中强调对道德法则的意识是“理性的事实”,主张从道德法则中引申出自 由;在其最后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中,最终认为意志与自由无关,而只有任性才有自由 。任性直接与行为有关;准则也来自任性,从而从任性的外在行为自由能够并存的条件中开 出《法权的形而上学》,从道德法则对任性的准则的决定中开出《德性的形而上学》,二者 合在一起,完成了其《道德形而上学》。这是康德关于道德哲学原则的晚年定论。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原始儒家理论体系的创建者。孔子作《春秋》,完成了他由理想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由教育家、道德家向史学家、思想家的重大转变——《春秋》是其思想理论的直接载体;孔子研究《易》经,使他在宇宙观和方法论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为他创建以"天道—性命—仁义"的道德本体论为核心的仁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构架。  相似文献   

12.
时势造英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激烈、残酷、变化万端的战争中表现得富有远见,多谋善断,但更为关键的是,他能够将一系列判断和计划付诸实施,因此,他的知人善任和不拘一格为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行动的有效保证,本文重点讨论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相似文献   

13.
清代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中的诗歌多用于评点,特别是用于评人。其诗歌评点的对象不但包括重要历史人物,还包括许多小人物,评点对象的选择服务于毛宗岗本人推崇的"忠义"伦理观。《三国演义》诗歌擅于运用多样的评论手段,剪影式评点、抓住细节进行评点、针对人物典型事件进行评点是《三国演义》诗歌中最常用的几种评点方法。特别是针对关键人物的诗歌评点,在反复吟咏中,毛本《三国演义》善于透过多个角度,利用"逆评""预评"和"衬评""比评"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评述,从而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相似文献   

14.
道教仙话传说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传颂着道教的一些仙话。甘肃道教有一位道德学问高深的道士刘一明(1733—1821),他在栖云山(在甘肃榆中县境内,即现在的兴隆山)修持,也羽化在栖云山。他注解了道教的许多经书,如《三易注略》、《周易阐真》、《参同直指》、《会心集》、《指南针》、《修道辩难》、《指南三书》、《西游原旨》、《栖云笔记》、《道德会要》等等。还行医济世,做了许多善事。为阐扬道脉作了很大贡献。他羽化后,民间流传着他的很多故事。笔者搜集到的有以下三个:  相似文献   

15.
解少华 《美与时代》2006,(10):82-84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上的一座高峰。而善于组织故事情节,特别是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宏大的斗争场面,作者的安排、布局从容有序,曲折多变,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成为其最突出特色。《三国演义》在人物刻画方面,已经初步注意到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性格,从而使人物血肉饱满,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6.
曾允 《道德与文明》2021,(5):96-104
由于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淡化了对同情的刻画并强调仁爱在道德中的作用,因此他在后期是否以仁爱取代了《人性论》中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并由此退回传统的道德感理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但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休谟始终将同情,尤其是广泛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仁爱并未取代同情的这种基础作用.相反,无论是在《人性论》还是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仁爱都对同情具有依赖性.此外,休谟之所以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对同情和仁爱做了部分调整,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同情对道德判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有位英才盖世、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叫周瑜。这位当时很了不起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年纪轻轻就执掌江东(吴国)的统兵大都督要职。尤其他在赤壁大战中,更显出叱咤风云,谋略高人,指挥得当的政治军事奇才。他居然以少量东吴和刘备之师,取得大破曹操83万大军的辉煌胜利。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绝唱的赫赫声名。据说,  相似文献   

18.
A 话说三国时期刘备为国计,三顾茅庐。但他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不知路该怎样走。 来到诸葛亮居住的一座山下,看见这里有两条路,该走哪条路呢?刘备正在思索时,发现前面有个牧童躲藏在一个大石头后面。当牧童伸出头来看他们时,刘备忽然知道该走哪条路了。原来那个牧童是诸葛亮有意设置的,他想考验刘备能力如何。 动动脑筋:刘备看这一现  相似文献   

19.
孙小玲 《世界哲学》2015,(4):125-133
通过对休谟有关文本的细致和建构性分析,本文力图证明,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并没有如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以一种哈奇逊式的"广泛的仁慈"取代了《人性论》中作为道德感源泉的同情,并因此退回到传统道德感理论。相反,通过结合同情与仁慈,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克服了《人性论》中关于同情的纯粹联想式解释所引发的困难,从而更为清晰地界说了同情在道德情感的构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因此完善了他的同情的伦理学。由于道德感仍然被视为同情与自然仁爱结合的结果,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也继续坚持了他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休谟有关文本的细致和建构性分析,本文力图证明,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并没有如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以一种哈奇逊式的"广泛的仁慈"取代了《人性论》中作为道德感源泉的同情,并因此退回到传统道德感理论。相反,通过结合同情与仁慈,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克服了《人性论》中关于同情的纯粹联想式解释所引发的困难,从而更为清晰地界说了同情在道德情感的构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因此完善了他的同情的伦理学。由于道德感仍然被视为同情与自然仁爱结合的结果,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也继续坚持了他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