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1999,(8)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佛协副会长、宝鸡市佛协会长、法门寺退居方丈澄观者和尚因病医治无效,1999年7月5日凌晨4时25分在法门寺于增众的念佛声中安祥舍报,世寿84,僧腊62。澄观老和尚是辽宁丹东人,1936年出家后精研教理,兼修禅净。1953年随良卿法?..  相似文献   

2.
唐代五台山高僧澄观,是华严宗第四祖,曾被唐代皇帝封为“清凉国师”。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一说生于737年,卒于838年。享年一百零二岁,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高僧。  相似文献   

3.
清凉国师澄观郑森澄观,俗姓夏候,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有六说:一、《宋高僧传》卷五说,他卒于元和年间,春秋七十余岁;二、《佛祖纲目》说,他卒于开成三年(838),享年一百二十岁;三、《释氏稽古略》卷三说,始见他于则天万岁通天...  相似文献   

4.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相似文献   

5.
在华严学与华严宗的思想史上,教外华严学者李通玄首次在华严哲学的范畴内使用了"一真法界"的概念。"一真法界"的概念在汉传论典中本出自唯识学,李通玄在注解《华严经》的过程中,逐步赋予其华严哲学的内涵。而"一真法界"思想在澄观等人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下,成为了华严宗的核心思想之一,最终与心真如相结合,由宗密发展成为"一心四法界"说。李通玄的"一真法界"思想,成为法藏之后华严哲学的又一个基础性理论,此思想与"理事无碍"的缘起观紧密相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地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觉"思想为《起信论》的核心思想,也是《起信论》首创的思想,体现了《起信论》的思想特色,并对中国佛教,乃至儒家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澄观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通过澄观对"本觉"内涵的阐述、"本觉"与"始觉"以及"本觉"与"不觉"的关系的分析,来论述澄观"本觉"思想的内涵与特色,同时也指出澄观对《起信论》思想的误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讲逻辑而且讲得兴味盎然,我往往要请笑话里的一些主人公进课堂。但他们多是从反面给我们上课。其中有一位糊涂解差,几乎在每一章我都要邀请他作“嘉宾”,来同我们师生共享逻辑趣题多解的那份轻松和愉悦。 那笑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解差,押着一个犯了罪的和尚。总共只五样物事,但生怕出错,路上不住嘴地念叨着:“包裹、文书、枷(刑枷)、和尚、我解差。”和尚看到他糊涂得可以,便在半路上把他灌醉,头发剃光,然后给他套上刑枷,自己溜之大吉。解差醒来,似乎觉得少了些什么,就慌忙一一清点起来:“包裹在;文书在;枷,也在;和尚呢?……”急得直抓头皮。忽然他高兴得叫起来:“啊!还好,和尚还没跑!——咦,我解差到哪儿去了呢?” 问:明明和尚逃之夭夭,为什么解差还说“和尚还没跑”?  相似文献   

8.
宗密的佛学思想伍先林宗密(780—841)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俗姓何,果州西充县(今属四川南充)人,出身富家,少习儒学,二十七岁从荷泽宗道圆出家,修学禅宗,后来读到澄观的《华严大疏》二十卷、《华严大钞》四十卷,深得义趣,因而又投往澄观门下,求...  相似文献   

9.
一、澄观的简历和著作 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需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758—759)依润州(今江苏镇江)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律师受南山律学并往金陵依玄壁长老习关河“三论”。代宗大历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后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习“三论”。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复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荷泽  相似文献   

10.
船子和尚原称德诚禅师,为唐代高僧药山俨禅师法嗣,节操高逸,度量不群。他在药山尽道三十年以后,自念“率性疏野,惟好山水,乐情自遣”,就隐居在华亭洙泾(今属上海市金山县),日常泛一小舟,接送四方来者,往来上下百余里,林塘佳处,意所适则维舟汀烟渚蒲间,咏歌道妙,随缘度日。唐人称舟夫为船子,和尚操小舟为人渡水,故时人以“船子和尚”称之。待夹山前来拜谒,他向夹山授以生平学道所得以后,就覆船入水而逝。至唐咸通十年(869)  相似文献   

11.
澄观的"禅教一致"思想,对宗密的"禅教合一"思想及其后的华严禅影响很大,切宜深究。通过深入分析澄观的"禅教一致"及其"禅观"思想,力图呈现澄观如何顺应佛教当时诸宗融会的内在要求,力求禅教一致、不为二途,以实现接应时代的新开拓,最终以其圆明见地既保持了鲜明的宗派特色,又展示出融通创新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12.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方东美的思想深受华严宗哲学的影响,他所阐述的华严哲学与他求社会人文和谐发展的宗旨相契合.方先生在阐述华严宗哲学时,主要是从华严的世界观和无尽缘起两方面进行论述的,他的关注点更是强调对于华严现象和本体的关系上作形而上的说明.因此,从这两方面把握方先生的华严哲学是掌握他所论述华严的缘起和比较哲学架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三、不磨可灭的影响澄观继承法藏的学说,按“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旨,广泛地吸收天台宗、禅宗、法相宗等的教义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整理、阐述并发展了法藏的华严理论,使华严理论更为完备、丰富和哲学化。他那一套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为核心,包括四法界、十玄门、五教判在内的哲学体系,是华严宗理论的典范。他的注疏成为华严宗的正统著述。早在唐末,法藏的著述在国内已经绝迹,人们只知道澄观及其弟子宗密的华严理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深切缅怀我国佛教现代史上的一代宗师、佛门泰斗虚云老和尚示寂五十周年。虽然时间过去了五十年,但虚云老和尚的音容笑貌经常闪现在我们眼前,他那为法忘躯的精神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虚云老和尚是我们佛教界永远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二精致的“法界缘起论”澄观的基本思想,是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为核心,包括四法界、十玄门、五教判在内的一套精致的唯心主义体系。法界缘起论澄观的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是对华严宗性起教义的发扬。“法界”一词,佛教哲学中本来就有,华严宗拿来加以发挥,当作最基本的概念。在华严宗那里,“法界”又称“一真法界”或称“法性”,澄观还曾简称为“真界”。那么,什么是“法界”呢?澄观解释说:  相似文献   

16.
欧阳镇 《法音》2013,(8):43-48
中国近现代的著名高僧虚云和尚(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19岁时在褔建省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此后,虚云和尚四处行脚,参访名山,拜师问道,足迹历经四川、西康、西藏乃至印度、锡兰、缅甸等地。在他的参访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藏传佛教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的经历。虚云和尚于光绪十  相似文献   

17.
放下你的心     
从前,有个和尚,破衣芒鞋,云游四方。他在化缘的时候,常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别人看他背着这么大一个布袋,以为是他们僧团用的、吃的,就一直不停地供养。后来和尚嫌一个布袋不够,就背了两个布袋出门化缘。  相似文献   

18.
澄观评传     
在历史上,五台山著名的僧人,首推唐代的清凉国师澄观。他继承并发展了华严宗实际创始者法藏的学说,建立起一个庞大而精致的佛教哲学体系,成为中国佛教义学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中国佛教以至中国哲学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理诤 《佛教文化》1996,(3):38-39
一、三个和尚四方参学,一日途经瘦和尚故里。二、镇上有一豪绅,原是瘦和尚出家前之同窗,为人蛮横凶狠,疫和尚出家前对他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如不回头.早晚有报。”此人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三、四年前,三个和尚路过这里,此人正显赫一时,有财有势.知瘦和尚来到,差人前来令前往拜见。四、瘦和尚道:“如要看我自可前来,令我前往拜见,断然不可。”五、豪绅大怒,令一伙恶棍堵住去路,百般辱骂,三个和尚默然以对。六、今日至此,胖和尚忆及往事,提议绕道而行,瘦和尚、小和尚不以为然。七、小和尚道:“当日他不可一世…  相似文献   

20.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重点讲述了普贤行愿的实践项目,而华严祖师澄观与宗密所注疏的《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以下简称:《别行疏钞》)则依据华严圆教的义理,进一步阐发出普贤行愿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