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和一般文章相比,公文开头的写作更强调开门见山,它要求用一两句话揭示全文的主旨,有要言不烦,单刀直入的特色。公文的开头,多从发文的目的写起,有的根据上级指示,有的根据本单位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问题,有的根据从下级单位了解的情况,也有的引叙对方单位或其他单位的来文,等等。写这一部分的总的要求是:“随事立体,贵乎精要”。  相似文献   

2.
认知科学通常把智能系统理解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这种信息加工系统也可以称为物理符号系统或符号操作系统。这种把智能归结为符号操作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怀特海。怀特海在1927年的《符号主义》一书中曾提出:“人的心智是符号地进行活动的,即经验的某些成分发出意识、信念和情感,而这种活动关联着经验的另外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前一个集合就是‘符号’,后一个集合则构成了符号的‘意义’。这种符号转化为意义的有机的功能称为‘符号的所指’。”  相似文献   

3.
应用文说略     
一、定义、分类和写作要求什么是应用文?简单说,就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契约、广告、收据等。”(据《现代汉语词典》)从使用应用文的收受两方的关系来看,又可以把应用文分为公文和一般应用文两类。公文是机关及机关与个人之间相互往来联系事务的文件。按照公文使用双方的相互关系又可以分为上行公文,下公文和平行公文。除此以外,便是一般的应用文,主  相似文献   

4.
金岳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审查报告”中,认为“中国哲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把欧洲的哲学问题当作普通的哲学问题”来对待,同时“把欧洲的论理当作普通的论理”来对待;另一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当作中国国学中之一种特别学问”来对待,同时把欧洲论理学当成一种“特别的”而非“普通的”论理学来对待。第一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史写成“在中国的哲学史”,第二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史写成“中国哲学的史”。如果按照第二种写法去写,则有两个根本的设定:欧洲的哲学不是普世哲学,而只是诸多哲学之一种;欧洲的论理不是普世论理,…  相似文献   

5.
佛教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影响甚为广泛而深远,它使民间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导致了说唱艺术——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从而也使佛教各种观念和教义深入到民间,扩大了佛教在华夏的影响,这是佛教得以在中国持续发展而绵延不断的基础所在。佛教的文体有三种:一种是散文,直说义理;一种是重颂,重述义理的诗;一种是偈颂,直叙事义的诗歌。一般佛教经典是三种文体兼用,由于重颂和偈颂能用梵音歌唱,而译成汉文则不能歌唱,所以产生了“梵呗”、“转读”:“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音,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  相似文献   

6.
胡阿祥 《学海》2005,(5):109
(89)1106页:“改江夏石阳曰曲陵。”又1115页校勘记:“改江夏石阳曰曲陵‘曲陵’各本并作‘曲阳’。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阳当作陵,盖涉石阳而讹,据上文订正。’按成校是,今改正。”按:成孺所谓“据上文订正”,“上文”盖指此安陆公相条“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而检《宋志》郢州刺史江夏太守条“又有安陆、曲陵”云云,则各本并作之“曲阳”确为“曲陵”之误。(90)1117页:“南郡太守,秦立。汉高帝元年,为临江国,景帝中二年复故。”又1159-1160页校勘记:“‘汉高帝’各本作‘汉文帝’,‘中二年’各本作‘中元年’,并据《汉书·…  相似文献   

7.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叙事》篇中说过:“章句之言,有晦有显。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言外.”在他看来,文章有的隐曲蕴藏,有的直显外露.文章有“晦”“显”之分,就要求写文章的人既要学会用“露”笔,又要学会用“藏”笔.“露”笔鲜明磊落,直言无余,给人明快之感.“藏”笔含蓄内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颇多余味。写作中,是用“露笔”还是用“藏笔”,这要取决于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欲擒故纵法     
文章之道,忌直贵曲。直,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曲,变化多端,易于吸引读者。古人云:“情欲信,辞欲巧。”也就是说,写文章一要讲真情实意,二要讲表述奇巧。欲擒故纵法,就是把文章写得曲折、奇巧的一种方法。欲擒故纵法,就是在描述本题或揭示意旨的地方,故意放缓一步,巧生枝节,使文章疏荡生色,奇妙感人。褚少孙写《西门豹治邺》,采用欲擒故纵法,就收到了出奇制胜,感人至深的效果。邺县的巫祝、三老“给河伯娶妇”,  相似文献   

9.
(89)1106页:“改江夏石阳曰曲陵。”又1115页校勘记:“改江夏石阳曰曲陵‘曲陵’各本并作‘曲阳’。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阳当作陵,盖涉石阳而讹,据上文订正。’按成校是,今改正。”按:成孺所谓“据上文订正”,“上文”盖指此安陆公相条“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梁启雄曰:“《淮南·原道》注:‘中,适也。’《汉书·刑法志》注:‘中,当也。’归纳:《天论》‘中则可从’,《正名》‘心之所可中理’,《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儒效》‘比中而行之’,《哀公》‘行中规绳’,各句的‘中’字都有‘适当’之意。”(《荀子简释》) 句中两“中”字均当读去声,动词,义为“符合”。《穆天子传》“味中糜胃而滑”,郭璞注:“中,犹合也。”《管子·四时》“不中者死”,注:“中,犹合也。”《商君书·君臣》:“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  相似文献   

11.
胡阿祥 《学海》2005,(5):31
(88)1106页:“安陆公相,汉旧县,属江夏。江夏又有曲陵县。”又1114-1115页校勘记:“江夏又有曲陵县杨守敬云:‘安陆、江夏二县平列,误也。江夏立县始于隋,故《齐志》无江夏县。不知何人遂以江夏为县而提行书之。’孙《宋书考论》云:‘案江夏与安陆实一条,后人误分之以足领县二之数。’按杨、孙二家说是。今订正为一条。”按:杨守敬《〈宋州郡志校勘记〉校补》“江夏又有曲陵县”条又云:“当接上为一条。此江夏无令、公、侯、子、相字样,观下文泰始并安陆,知安陆只领一县,并无江夏县。上文领县二者,系后人据误本改。”又谭其骧师《〈宋州郡…  相似文献   

12.
<正>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受重生忌死的观念影响,对生命的逝去一贯采取讳莫如深的态度。本节开头我们引述孔子的语录,其实已经强调了类似的意思。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往往带有人本思想,如《论语·先进》中记载有:“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大意是说,尚未知生,何能知死,欲知死后的状况,应当先知生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抑扬相错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层峦叠障的山色,最能引起游人的兴趣,曲折多变的文章,才能紧紧地吸引读者。所以,金人远遗山说:“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直头布袋似的文章,一览无余,只能使人望而生厌。为了把文章写得曲折多变,古人总结出了许多笔法,“抑扬相错”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抑”,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常听人讲起梦游的咄咄怪事:某人有一天半夜起床,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尔后又倒回床上睡觉,第二天早晨醒来,自己感到奇怪,是谁帮忙把家里打扫得这么干净。 夜游症是人们习惯上的说法,即在梦中游荡的意思,而医学上则应称为“睡行症”。睡行者的行为不一,如他们会从深睡中睁开眼睛,表情茫然或呈惊恐状,起身下床,走动迟缓而呆笨,行为缺乏  相似文献   

15.
“把”字句中的其他状语,有时可以放在“把”前面,有时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面,有时既可以放在“把”前面,又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面。搞清这些规律可以减少我们在运用“把”字句时状语位置放错的毛病。我认为其他状语有以下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中”、“中庸”、“中和”平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它是由“中”和“庸”二方面含义构成。“中”是事物的核心,又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与和谐的表现,它贯穿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乃至死亡的全过程。万事万物始于中而又止于中。道从中出,中即道。“庸”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说“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中庸”反映了儒家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属于哲学上本体和认识论范畴。“中和”则是儒家把“中”道用到处理各种实际事物中以求得和谐。“中庸”是就客观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言,“中和”则主要指人们运用‘“中庸”而达到理想的和谐境界而言。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立意要高,语言要美,但也不能忽视对结构的设计.因为,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作者思想条理化的具体表现。只有结构严谨,文章的思路才会明晰。人们把文章的主要构件划为三部分,俗称为“开头”、“中间”、“结尾”。“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没有主体,何谓文章?其重要性自不待说。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及其内部关系,也不能忽视,需要在教学和写作中下功探索。毛主席早就要求人们:“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开头”与“结尾”之间的关系就是逻辑上的同一关系,表现在文章语气上就是前呼后应的关系。要正确表达思想,使文章首尾一致,要求人们的思维必须符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目前,在中学生的作  相似文献   

18.
“谢朝花之已披,启夕秀之未振。”陆机在《文赋》中写下的这两句话是说,应辞谢早晨已开过的花朵,而去开放晚上尚未绽开的花蕾。他用这生动的譬喻,道出了忌因袭、重独创的主张。独创,历来为人们所倡导;模仿,从来被人们所鄙弃。我国清代诗坛名家指出,诗文之“第一着”为“出新意”,而“依样葫芦”则如“小儿学语”。英国启蒙时期作家杨格说,独创性的作品能“扩大文艺王国”的“版图”,而因袭之作“所增加的不过是书籍的残渣”;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写作贵在“独创”。论写作而不强调独创性,则无异于否定其本身。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独有独特性的作品呢?  相似文献   

19.
邹忌不足称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行高一语史教材中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教材在“自读提示”中说:“邹忌,齐国人。齐威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58),以鼓琴见齐威王,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威王大为赞赏,即用他为相。”学生学过该文后,对邹忌的突出印象有两点:(1)邹是个美男子,身高八尺,“形貌昳丽”。(2)邹见解高明,讽齐王纳谏,“战胜于朝廷”。  相似文献   

20.
神父一日     
“神父”一词意译于外文,其拉丁原文是Pater, 英文是Father,这两个外文词都是“父亲”的意思。在讲英语的国家,就称呼神父为“Father”,是一种尊称和爱称。我们中国教会为什么在“父”前又加了一个“神”字,称为“神父”,这里不作什么考据,大概是为了区别于自己的生养之父的缘故吧。不过,加上一个字而称为“神父”后,则较明显地表示出这样的一个群体的身份:与“神”有关,而与真正的“父”则无关,因为他们是一群独身者。由此可见,“神父”是与神,或者同宗教活动有关的人。那么,欲说“‘神父’的一天”,我想,实则是说神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