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华经》在日本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经典。厩户皇子(圣德太子)讲经的事情未必是事实,但他所著的《法华义疏》是在日本完成的可能性很高,①可以说最晚在奈良时代初期,《法华经》已被日本人所关注了。奈良时代,《法华经》作为护国经典及忏悔灭罪的经典被信仰,同时也成为法相宗、三论宗等各学派研究的对象。到了平安时代,天台宗更是将《法华经》奉为"皆成佛道"的经典,也可以说确立了《法华经》在日本佛教中的地位。此后,镰仓时代的日莲  相似文献   

2.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7,(12)
<正>《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佛教典籍中影响巨大、传播很广,是各个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部经典。姜南指出,《法华经》的核心部分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该经传入中土后,凡经八译,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汉译本共有三种,按时代先后顺序分别为:西晋·竺法护《正法华经》10卷27品(286年译出,收录于T09,NO.263);姚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7卷28品  相似文献   

4.
心皓 《法音》2009,(9):6-11
《无量义经》是一部并不流通很广的经典,然此经属于法华系统的三经之一,它对了解《法华经》的义理,悟人一乘实相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99年5月11日-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法华经》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二十一世纪中的作用”学术会议在日本创价大学(位于东京都八王子市)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日方代表为东洋哲学研究所所长川田洋一教授、创价大学菅野博史教授、宫田幸一教授,他们的论文分别题为《东洋哲学研究所的历史与作用》、《在日本的〈法华经〉思想和文化》、《牧口常三郎、户田城圣与〈法华经〉》。中方代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云贵教授、佛教研究室主任杨曾文教授、佛教文化艺术研究室副主…  相似文献   

6.
达照 《法音》2012,(1):13-22
一、前言天台宗的根本思想就是圆教思想。因此,天台宗的伟大,也就在于圆教思想的伟大!而圆教思想的核心,则是"诸法实相论",这个"诸法实相"的提出,见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卷一的〈方便品〉第二,所以《法华经》也就成为天台宗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据。天台宗的圆教思想就是从《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而来的,在整部《法华经》中,对于开示悟入诸法实相(佛之知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又作了明确的指示。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11)
正一、五种相承佛教传入中国当为公元一世纪前后,兴于印度的佛教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其后,中国十分盛行由印度传入的汉译佛教经典。出身于西域龟兹地区的鸠摩罗什(344-413)被迎入长安,先后汉译了天台所依经典《法华经》以及《大般若经》、《阿弥陀经》、《维摩经》等大乘经典。此外,还汉译了《中论》、《大智度论》等中观教派的论著,被誉为伟大的译经家。至今,其译经旧  相似文献   

8.
日莲对《法华经》“一念三千”的继承(日)渡边宝阳序《法华经》经过中国传到日本以后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圣德太子著《法华义疏》,传教大师最澄著《法华秀句》及其它种种著述,还有他们门下的许多著作,都如实地反映《法华经》在日本的流传情况。并且受此影响,...  相似文献   

9.
《法华经》的中心思想──以一佛乘思想为中心[日]菅野博史一、序言《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经典中的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一。关于《法华经》在印度的成立时间,根据以往的研究,一般推定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左右,若把这300年之间再缩小范围是相当困难的。在传...  相似文献   

10.
王小明 《法音》2000,(3):17-22
智顗(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顗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  相似文献   

11.
张赫羽 《法音》2013,(8):35-40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天台宗判教中划归为法华涅槃时,属于一乘圆教。《法华经》之圆顿,在于其会三乘法为一佛乘。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殊胜则在于,将世间法也导归佛法。本文试图以"身"这一概念管窥其导归之法:看菩萨如何导众生之功利动机归道德之行;导众生之生死恐惧归菩提大愿;导众生之家庭伦理归出世善根。佛教中,  相似文献   

12.
音乐供养是法华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东晋以还,中土法华经注疏在宣说、注释《法华经》中与音乐供养有关之文献时形成音乐供养观,集中体现在对两类名义的认识:一是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所奏法乐的名目及内容;二是关于音乐与供养之关系。紧那罗王、乾闼婆王皆属帝释之执乐神,所奏乐为法乐,主要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三乘教行之内容,至唐开元以后,由于受到中国古代传统音乐观之明辨雅郑、从社会政治角度对音乐认识的影响,《法华经》注疏者将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视为“清歌雅乐众”和“胜芳烈乐众”,而将供养音乐分为真正之乐和邪淫之乐,并将之与中土所谓邪乐(郑卫新声等乐)与正乐(大夏、大韶等古乐)作比。造成此种现象缘于中土净土宗、禅宗所推行的佛教通俗化趋向和唐代俗乐之兴盛对佛教“歌咏颂法以为音乐”理论的冲击和影响。出于对唐开元前后讲经唱导师因对民间歌曲之广泛利用而致使佛教音乐“雅正全乖”、渐失纯正性之忧虑,天台宗尤为强调出家僧众音乐供养者的自身素质,并在法华注疏中予以讨论。此种表现于法华注疏中的音乐供养观影响到变文或讲经文的撰作,俄藏Φ365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可为代表,其崇尚佛国诸天伎乐,排斥世间郑卫...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4)
<正>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圆仁和尚随最后一批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开成四年(839)六月八日住进了山东半岛的赤山法华院,开成五年(840)二月十九日离开赤山法华院去五台山修行,期间在赤山法华院住了半年多。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载了在赤山法华院的所见所闻,留下了唐代中韩日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刘红青 《法音》2006,(6):34-38
《维摩诘经&#183;方便品》塑造了一位在浊世洪流中不独善其身。深入到形形色色的众生当中,运用方便权智.教导众生当厌此身、常乐法身的在家菩萨形象。维摩诘居士不远离传统中认为不利于个人修行的种种恶缘.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不拘一格”化众生。而另外一部极为重要的大乘经典《法华经》,在其(安乐行品)中则明确提出,行法华一乘菩萨行的菩萨,应当远离种种恶缘.其中就包括维摩诘与之交往并化度的各色人等。因此。这两部经典在文字上显示出了某种矛盾。本文就是要去探求这两者的差异,并试图将两者在义理层面融会沟通。  相似文献   

15.
论《法华经》的空、神变、佛身(日)山雄一(一)“空”在《法华经》中频频出现,下面仅举两个突出的例子,论述一下《法华经》与《八千颂般若经(道行般若经)》“空”思想的渊源关系。早在1969年,藤田宏达氏就已指出:《法华经》第五章(药草喻品)盲者之喻述曰...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5,(3)
<正>鸠摩罗什入关是中国佛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汉地的短短十余年里,鸠摩罗什重译了大小品《般若》、《法华》等大乘经典,并系统地翻译了"以为心要"的大乘中观论书。借由他传承的般若三论之学,修正了两晋以来中国僧人对于"空"的理解;重译的《法华》、《维摩》等重要大乘经典,成为了中国大乘佛教研究和发展的奠基作品;其所翻译的《成实论》,在南朝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然而,根据僧传记载,这样一位载誉当时,又得到  相似文献   

17.
海东天台的形成——朝鲜佛教与《法华经》(日)镰田茂雄(一)序天台宗兴起、发展于中国,不久传播、发展于朝鲜,继而形成了海东天台;天台宗所依经典《法华经》流布于位于东亚的朝鲜。中国天台宗最初传入新罗,随后在高丽得到了独自的发展。可以认为,《华严经》最为朝...  相似文献   

18.
圣凯 《法音》2002,(7):3-7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1、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公元286年。2、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公元406年。3、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公元601年。智者大师(538—597)为解释《法华经》不遗余力,著成《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其所依译本即为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犤2犦。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说: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尔时,…  相似文献   

19.
一净土三经(《无量寿经》二卷,康僧铠译;《观无量寿经》一卷,畺良耶舍译;《阿弥陀经》一卷,鸠摩罗什译)是日本净土宗开祖法然上人所定该宗的根本经典,也是日本现在净土教各宗派尊奉的正依经典。中国佛教大德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虽然历代都有分别疏释弘扬,但把这三经并称为“净土三经”,可能是在明末清初。近代中国净土教广为流传的却是《净土四经》或《净土五经》。《净土四经》是指三经之外再加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净土五经》则是四经之外再增加《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相似文献   

20.
智■(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另外就是被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