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阿难尊者出生于刹帝利种姓家族,属于刹帝利王室成员。刹帝利在佛陀时代是最高的种姓。刹帝利种姓的净饭王是悉达多·乔答摩(佛陀)的父亲,甘露饭王是净饭王的兄弟,阿难是甘露饭王的儿子,因此他是佛陀的堂兄弟,与佛陀同日生,都是五月的月圆日出生的。因为亲属们都说:“他的出生带来庆  相似文献   

2.
印度最早的佛教纪念性建筑始于阿育王时期。所有圣地中与佛一生重大事件有关的有四个,也就是佛出生、佛成道、佛转法轮以及涅槃的地方。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73-前232年)曾在这四个地方起造纪念性建筑。本文在此介绍的不止这四处圣迹。一、比哈尔邦的佛陀伽耶这一圣地是乔答摩获得正  相似文献   

3.
6.提婆达多欲害佛命然后,提婆达多请求阿阁世说:“大王!请派人杀死乔答摩。”阿阁世王命令那些人说:“汝等一切,悉听提婆达多命令。”提婆达多便命一人先去:“去吧,朋友,往沙门乔答摩所在如是如是处,往夺其命,而后来归。”  相似文献   

4.
略说三宝义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后,前往波罗捺斯城外鹿野苑,为先时捨佛而来这里修苦行的阿若(忄乔)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和摩男俱利五个侍者,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五人听法以后,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佛陀是佛宝,四谛法理为法宝,五阿罗汉是僧宝。  相似文献   

5.
四.佛陀对国家发展经济的看法在三藏经典中,佛陀曾多次告诫我们,国家的财富必须用于建设和救济贫困。在《娑迦摩巴经》(Sakammapa Sutta)中,当国王准备举行盛大的祭祀时,大臣旃巴利(Capalli)问:“尊敬的国王,对于臣民,您是否做了令您后悔之事?若有,请帮助那些受害者;否则,就无须举行这种祭祀。”这件事表明,国家不应在无关紧要的事件上去花费钱  相似文献   

6.
瑞斯·戴维思(Rhys Davids在论述佛陀在古代印度宗教及哲学主要流派中的地位时曾作如下论述:  乔答摩佛陀土生土长在印度,一生过着一个典型的印度人的生活。在他那个时代印度教还没有出现,他与当时存在的并占主要地位的宗教也没有诤议。他的目的是要把这种宗教建立起来,并使它发展,而不是要它毁灭。诚然,对当时人们所信奉的那种理论——即在人身当中存在着一微妙(微细)的叫灵魂的东西——他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这种理论对宗教而言是不究竟的教义。他用来取代这种“灵魂”实体理论的教义是多种精神因素之组合的理论,在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问:佛陀是神吗? 答:不是的。佛陀从来就没有自称为神,或自称神的孩子。他甚至没有说自己是神的使者。佛陀是人,是完美的人。他教导我们,如果我们能够跟他一样地修行,我们也能使自己达到完美。 问:如果佛陀不是神,为什么人们还要拜他呢? 答:礼敬的方式有不同。礼敬神的时候,人们赞美神,将荣耀归于神。人们给神献上祭品,向神祈福。人们相信神会听取  相似文献   

8.
药草喻     
《法华经》是佛教很有名的经典,这部经里有很多的譬喻,可以说是十分智慧,而且非常不可思议。“药草喻”正是经典中的一则譬喻。释迦牟尼佛的身边有很多弟子,当然这些弟子们的聪明才智各有不同,有些人的根性,只适合听闻人天乘的佛法;有的人属于声闻缘觉的根性;比较喜欢听远离尘嚣、看破红尘的出世法;也有人像大菩萨,根性好,智慧高,发大悲心,普度众生。集合了这么多不同根性的弟子在身边,佛陀在讲经说法,实行教化的时候,究竟是如何施教呢?  相似文献   

9.
3.数息观与禅法诸次第 尔时菩萨乔答摩语阿耆毗沙那言:“我于是问我自己:是否我应该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以心降伏心,控制自心呢?”于是,阿耆毗沙那,我便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以心降伏心,控制自心。 阿耆毗沙那,当我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时,我摄心系念,以心制心。当其时,我的腋下汗流如注。阿耆毗沙那,菩萨乔答摩既见汗流如注,此时我的感觉,就好比身强力壮的大汉拽住弱小者的头部或肩部,将其击倒,将其制服。阿耆毗沙那,菩萨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以心击倒心,以心制服心,以致腋下出汗如注。但是菩萨精进不懈,意念不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婆罗门教相传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而得名。此外还信仰多神。它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  相似文献   

11.
三、最初的行化事迹(续) 1.魔罗的娆乱 (当此之时,佛在舍那尼村。) 其时恶魔作是念言:此沙门乔答摩,住于婆罗奈斯仙人堕处之鹿野苑中,为声闻众,如是说法云:我于一切天人系缚中而得解脱,汝等比丘,亦于一切天人系缚中同得解脱。汝等应往人间,广为说法,令得利益。汝等应各别行,二人不用同往一路。今我亦将往诣优楼毗罗聚落,我今应当为彼作诸障碍。其时恶魔作是念已,化为摩纳婆,往诣佛所。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汝实未解脱 而作解脱想 汝  相似文献   

12.
尼泊尔揽胜     
凌海成 《法音》2003,(4):47-48
尼泊尔王国的蓝毗尼园是释迦牟尼佛的降生地,是全世界佛教徒共同崇奉的佛教圣地。蓝毗尼园面积8平方公里,如今仍保留有参天古树和古代遗迹。近年在摩耶夫人庙大殿的佛像下一米处挖掘出一块石板,据考证,该石板所标记的位置正是佛陀降诞处。摩耶夫人庙现已拆除,正准备重建,庙中珍藏的释迦太子降生石浮雕等珍贵文物被临时存放在附近的一座寺庙里。石浮雕约1米见方,刻有摩耶夫人手扶树枝、释迦太子立于膝下的情景。摩耶夫人当年沐浴的圣池也保存了下来,池旁竖立着一块用尼泊尔文写的牌子:“摩耶夫人诞育佛陀之前,曾于此沐浴。”圣池南畔有一棵千…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意为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比如,在《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就一再说,佛弟子不要接近世俗的音乐者。不过,佛陀对此也有开许: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因此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人们修行,这是得到佛陀赞许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度  相似文献   

14.
雪花的启示     
赵明冬 《天风》2006,(5):43
“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箴20:24) 人生活在世上,谁也不知道自己会遇上什么样的事情,是苦?还是乐?更不知道自己的寿命能有多长。但是,人们却可以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人喜欢看重一切,有的人常常看淡一切。有的人喜欢开开心心,有的人不免悲悲凄凄。有的人想做自己的事,有的人想为别人做事。有的人忙碌一生,结果都不知道为何而忙碌。有的人具备着良好的思考能力,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相似文献   

15.
为了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我們应当注意一些什么問題呢? 第一,要消除疑虑。我曾經在一次人民日报召集的有四十余名学者、?也渭拥淖劵嵘咸秸庋姆从?有的人怕“鳴”錯了,怕别人“乱扣帽子”;有的人怕“鳴”得不好,反而“引起許多麻煩”;有的人甚至怕將來被“整”、被“斗”,帶來“灾禍”!等等。这就是說,目前还有些是疑慮重重,勇气不足,抱着“观風色”、“走着瞧”和“不求有功,但求無过”的态度。为什公会產生这些疑慮呢?我想: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过去缺乏自由討論的濃厚空气,学術文化界还存在着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習气,某些党的和國家的部門的領導人对学術思想問題采取簡單化的态度(有的甚至是粗暴的态度),所以便  相似文献   

16.
<正>一、戒律的特色:教规不违国法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在制定戒条时便遵循"教规不违国法"的大原则。以不偷盗戒为例,该戒是佛陀在王舍城制定的,起因是一位比丘盗未生怨王的木料,被未生怨王抓住后呵责说:"汝当合死!"在呵责这位比丘后,佛陀询问曾在朝廷任大臣的迦楼比丘,依据摩揭陀国的国法,偷盗多少将被处以极刑。迦楼比丘回答说:"满五磨洒。"这在《四分律》中有明确记载。佛陀  相似文献   

17.
女儿今年升初中,在升学考试中遇到这样的作文题目:“噢,原来是这样。”许多同学写了遇到一道题目不会做,然后请教老师,经老师讲解才懂,“噢,原来是这样。”而女儿却在作文里讲述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故事,让我们感到震惊和意外。下面是她作文故事的梗概: “一日上学路上,遇见一大群人在路上围观,一青年满身鲜血,捂着肚子蹲在地上一副痛苦的样子,旁人只是围观。我赶紧走上前去,这是怎么了?你们还不赶快把受伤的人送到医院去?这时过来一位老人拉住我的手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与机遇     
人生道路并不平坦,而往往是坎坷和崎岖的。在这坎坷崎岖的道路上,怎样才能步履矫健,高歌猛进呢?因素虽多,对人生抱什么态度就是一种因素。应当看到,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甚至各个人所抱的态度是不同的。因而,他们的人生价值也会有差别。正象臧克家同志在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原因是前一种人活着总是为别人活得更美好;后一种人活着却是使别人遭受灾难和耻辱。然而,这一人生哲理并没有被人们普遍重视。如今,被重视的倒是机遇问题。有些人认为,人的幸福、成才与否全靠机遇。他们把“关系户”、“关系网”看作是“黄金屋”,寻找机遇的捷径。这种蜘蛛网式的“关系户”,对社会风气、党风、人的成才都带来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向我们提示了这样的问题:人生与机遇的关系如何,怎样对待机遇?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08,(8):23-30
(2007年7月21日于陕西法门寺)各位同学、各位营员、各位义工:今天晚上,很高兴在这里同诸位见面、结缘、探讨、交流,回答大家的问题。刚才主持人说要感谢、感恩,在寺院里面我们也常常听到这两个名词,每个人往往会列举出很多的感谢感恩的对象,如感恩佛陀、感恩三宝,感谢善知识、同行善友等等。其实在座的每一位,最应该感谢和感恩的是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20.
迦毗罗卫何处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迦毗罗卫城是释迦牟尼的故乡。它座落在喜玛托雅山南麓,是释迦族聚居的古迦毗罗卫国的首都。释迦牟尼是该国净饭王的太子,本名乔答摩。他出家成佛后,别人尊敬他,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准备降世前,从兜牢天下视大地,发现了迦毗罗卫这一美丽、富饶、庄严、神圣的地方,于是化身为六牙白象,使净饭王的摩耶夫人感梦成孕。临产前,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