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伦理有世俗性和超越性两方面。宗教伦理的世俗性,是宗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使人有序安定地生活在人世间,能够信仰宗教和实践宗教的基础;宗教伦理的超越性,是宗教倡导信仰者要超越自我而与神的规范、教诲相联系,超越人的现实性而与神的永恒性相联系,超越现实世界而与神的彼岸世界相联系。世俗性和超越性是宗教伦理作用于信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汪维藩老师认为,相对于古代埃及、迦南、罗马世界的巫觋宗教来说,犹太教或基督教将伦理宗教化,这正是犹太教或基督教的超越之处.但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并非是说犹太教或基督教用宗教代替伦理,或将伦理与宗教混为一谈;而是将伦理建立在宗教的神圣根基之上,将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人与上帝关系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伦理有不拔之根.  相似文献   

3.
现代普世伦理吁求具有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宗教基础;普世伦理并非宗教伦理,而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共识和普遍的道德诉求;宗教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种现实,必须在多元宗教对话中寻求普世伦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亡灵人杨飞死后的七天经历,余华用一种客观的态度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展现了生命的苦难与温情。他的表述方式极为独特,既继承了以往的写作传统,也蕴含着很多新变。余华运用宗教式的叙述方式,主副线穿插交织的叙事结构,荒诞、诡异的叙事内容营造了死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元对立的空间,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焦虑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永涛 《天风》2022,(1):24-25
强调宗教和伦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主张宗教的生活化和伦理实践,并非意味着要将宗教伦理化.宗教是宗教,伦理是伦理;宗教不能取消伦理价值,伦理也不能替代宗教的功用.发掘宗教的伦理宝藏,发挥宗教的道德功能,不等于将宗教伦理化.基督教注重伦理,但基督教又不仅是伦理.在伦常日用中,那超越的永恒之道被彰显,成为伦理实践的根基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透视,着重阐明其人文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文中提出原型与变型。理性与非理性、内在与外在。消解与重建等问题并进行了多层分析。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承认人的内在潜力及其创造性,主张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灵境界,这在现代社会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对于克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有积极作用。该文还提出“人文主义宗教”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既不是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也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追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形态,兼有人本主义与宗教精神。中国文化也有自我封闭和完美主义的局限,只有在开放的心态下,经过自我消解,才能重建。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本体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主张以人为伦理本体还是强调以自然为伦理本体,都属于黑格尔所嘲笑的原子式的没有精神的思维方式.超越这种有限思维在于将这两种对立的生态伦理本体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生态人性的伦理本体.由于这种生态人性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一体化,人为中心即自然为中心,自然为中心即是人为中心,于是就消解了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对立,并成为二者存在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布迪厄的阶级理论诉求是超越阶级分析的主观与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等二元对立。从他的关系主义思维模式切入,理清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思想起源,并从他对马克思主义与韦伯的阶级理论的继承与断裂中,考察布迪厄阶级理论的总体特点,最后从三个方面具体梳理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基于资本的阶级、在社会空间中的阶级、阶级惯习。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只是对"实践的关系体系"阶级实现了第一个层次对二元的超越,即发现文化在阶级划分中的合法标准,也可以说心智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却没有从强关系的实践角度说明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性,因而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只是实现了一种折中的自洽。  相似文献   

9.
任何宗教都对现实中的恶与罪有着大量的论述,都强调为善成义,有使人自觉为善成义的学说,并有使人能够为善成义的戒律。宗教的伦理特色,一方面反映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中不伦理的憎恶及对伦理规范的渴求,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流传千百年的塑造人格、升华意境的思想精髓。 伦理、社会道德规范,是外在于个人的群体意志的客观外化表现形式,当它内在化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为准则时,人所生存的社会才能得以维系。正是由于宗教所具有的这些内容,一些人到宗教信仰中去寻求使人战胜自己罪恶本性的力量也就不…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自形成社会,就开始逐渐出现了适合自己彼时彼地生存和发展的信仰和由信仰派生出的伦理。世界族群众多,分分合合,生生灭灭,更仆难数。而人之能够成为族群,就是靠着共同的信仰和伦理。这也是人之成为人的标志。如果大略观察一下至今还留存于世间的各个著名宗教,就会发现,如果抛开不同信仰现实的具体  相似文献   

11.
善恶二元对立的宗教哲学思想贯穿于琐罗亚斯德教的整个宗教框架和体系流变。尽管该教一再强调阿胡拉·马兹达的至上和独尊,但与之对立的“恶神”阵营始终存在,形成了神学一元论和哲学二元论依靠共存的宗教哲学思想特征。在从“三世说”到“四时说”的创世神话中,善恶二元也永恒且普遍地存在于整个时空。由此,琐罗亚斯德教的道德论强调人在善恶二元中的选择以及最终将归属于善恶二界的结局。该教的人首双翼日盘图形,则通过符号象征表现了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不仅深入影响了西方哲学思想,浸染了中东地区的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教、摩尼教和佛教,而且对中国苯教、萨满教等也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季威克的伦理学体系中舍有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两种倾向,但他并没有固守一方,相反,他从不同的层次来思考功利主义,力图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超越它们的二元对立.西季威克对功利主义的理解在黑尔的道德思维层次理论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宗教人"的视角,伊利亚德建立了圣俗对立的世界结构,由此衍生出中心与周边、太初与历史、真实与现下、人与世界等一系列的对立;循着"对立并存"模态和辩证原则,所有的这些对立又都是处在相互连结、彼此转化的动态之中。象征正是连结这一切并使之运转的肯綮所在。本文着力探讨它在伊利亚德宗教思想中的功能、地位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14.
伦理道德的本性是"精神","精神"是伦理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的共同话语,由此可以建立起文明对话的话语平台。"‘精’—‘神’"的二元构造使其概念地内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矛盾,于是建立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寻找其"中国气派"便必须而必然。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是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与法哲学的统一。黑格尔所建立的"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伦理道德的"精神现象学",揭示了伦理道德的形上真理,然而它只是西方精神史的历史哲学表达,并在法哲学层面"头足倒置"。伦理世界中的中国话语是"国—家"伦理实体,"中国气派"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精神哲学规律所造就的伦理世界的"亲和";生活世界或"教化世界"的中国话语是"内圣外王"的权力伦理与"义利合一"的财富伦理,"中国气派"是对国家权力"为政以德"的道德诉求和对财富"为富不仁"的伦理批判,呈现为对生活世界的道德警惕和伦理紧张;道德世界的话语体系是"义利—理欲—公私","中国气派"是"求诸己"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超越。伦理世界的亲和、生活世界的警惕与紧张、道德世界的超越,三者构成的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气质"和"中国气派"就是:伦理乐观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二元对立型社会治理模式与基督教信念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分析了欧洲中世纪二元对立型社会治理模式与基督教信念伦理的深层成因、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及其二者的内在关联性,指出了它们被近现代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规范伦理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鲍曼以一种批判的视角和独特的方式 ,审视现代性的伦理问题。他的后现代伦理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之“后”,还是一种对现代伦理反思意义之“后”,更是一种理论超越意义之“后”。他的《后现代伦理学》揭示了现代伦理自身的矛盾 ,指出并非可以通过在其基础之上的“织补”而解决的。启发人们深入审视现实的道德迷宫 ,开启新的思维建设天地。  相似文献   

17.
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在以其自己的方式追求着人的自我超越:或者是宗教的超越,或者是现实的超越,从而都把人导入一种不满足于现状而直指未来的前进征程。个人的自我超越的基本内容是道德的超越,而个人自我超越的功能则表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超越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社会必须对个人的自我超越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以保证个人自我超越的正确方向。一、人在道德确证中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超越也就是他对自己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环境条件和限制的突破。人在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18.
马丁·路德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两座城”理论,发展出“两个王国”理论,初期认为两个对立王国基础上存在两种对立的治理,后来转变为超越了二元对立、转而进行合作创世的两种治理思想,天职的作用从与魔鬼斗争到末世转变为与上帝合作创世,因此,路德神学的重点从末世论转变为创世论,反映了路德从出世到入世越来越积极的尘世伦理.以“两个王国”理论为基础,路德促进了近代国家的世俗化进程,对宗教改革以来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超越性或客观性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本文探讨了胡塞尔与列维纳斯关于"他者"之思想的异同。一方面,二人都将客观的自在世界的可能性奠基在他者的显现之上;另一方面,针对这一显现样式,胡塞尔与列维纳斯提供了不同的理解进路。本文辨析了其中的三种超越:内在中的超越、作为内在的超越和伦理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石磊 《孔子研究》2013,(4):97-110
在西方,人文主义并不与宗教截然对立,而往往以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所谓人文主义与宗教相互对立的观念本身是一种误解。孔子和儒家学说无疑是一种人文主义,同样,这种人文主义与原始宗教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孔学和儒家的人文主义主要来自于宗法文化背景,即亲情关系和血缘伦理,其原始宗教性正是将这种人情、世俗内容上升为宗教态度和情感,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这种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人文与宗教相融合的独特的人文主义,可称之为宗法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