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灿腾专研近现代中国汉传佛教史,在台湾现代佛教史领域尤有成效.依笔者多年观察,江灿腾与台湾现代佛教史这一学门的确立密不可分,且其学术成就又与其学术性格极为相关,此外他在建构台湾现代佛教史上,也有其特色.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议题.文章最后复就江灿腾对书籍编辑的重视、佛教史研究者对当代佛教的态度问题、佛教史研究的时代使命、有关“东亚研究视角”的检讨等问题,进一步论述本文题旨,并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学者戈耶尔的这部《印度佛教史》依据19世纪以来印度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描述印度佛教起源、发展、衰亡以及现代复兴的历史。因此,它既是一部印度佛教史,也是一部印度佛教研究史。尤其是印度学者的成果在其中得到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3.
正杨曾文,1939年12月生于山东即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博士生导师。杨曾文先生长期从事中国佛教史、禅宗史和日本佛教史研究,笔耕不辍,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史》第1—3卷(任继愈主编,合著)、《佛教的起源》《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隋唐佛教史》等。主编和参与撰写《佛教文化面面观》《当代佛教》《日本近现代佛教史》《中国佛教基础知识》等,校编《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6月16-18日,"第二届中国现代佛教论坛——尉迟酣(Holmes Welch)与中国现代佛教史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何建明教授发起,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及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及广东东华禅寺协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台湾慈济大学、佛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等海峡两岸的十多位专家学者提交了论文,就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研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以创新、改革著称的禅宗,以适应由古代佛教向现代转变的时代发展的需要,率先开始了以“人间佛教”为核心的革新运动。寄禅、太虚、印顺都是中国佛教时代精神和理论创建的杰出代表,构成了鼎力于佛教改革的三个时代。从佛教的出世到入世,到“人生佛教”的提出,进而“人间佛教”理论的完善和实践,是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次创新,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振兴佛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镰田茂雄  圣凯 《法音》2000,(2):25-29
■田茂雄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长期以来专门研究中国佛教史及华严思想,是日本研究中国佛教史权威学者。■田茂雄先生著作极丰,有《中国华严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宗密教学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通史》(全八卷)、《朝鲜佛教史》等 70余部。 1999年 11月 11日,■田茂雄先生在中国佛学院作了题为《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报告,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为了使读者更多了解日本学术界有关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情况,特将全文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佛教史研究起步于近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的中国佛教史研究渐趋繁盛。然而,一方面,研究框架仍以佛教宗派为主,另一方面,对宗派的研究多聚焦于在佛教思想上多所创发之人物。具体到宋代天台宗史的研究上,与山家派代表人物四明知礼相比,慈云遵式受到的关注并不多。慈云遵式(964-1032)是北宋天台宗高僧,浙江宁海人,一生著作宏富。他的著作为自宋以降的佛教忏仪提供了规范,并为净土理论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目前针对遵式的已有研究主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佛教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新生代佛教学者的研究领域更趋多样化,普遍具有较好的语言基础,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有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本文结合北京大学近期举办的系列佛教学术活动,借以分析当前我国佛教研究的新趋势。佛教研究在中国大陆,主要依附中国哲学或中国历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佛教哲学或佛教史领域,往往围绕某个人物、宗派或某部典籍的思想或历史研究,尤以宗派史、断代佛教史或地方佛教史的研究成果最多。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人间佛教运动始于太虚法师。在他所处的时代,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加上此时佛教义学式微、教理不清,佛教发展出现隐忧。太虚法师在敏锐地观察后,主动顺应现代大潮,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开佛教改革之先河,尤其是数次出访国外后视野大开,成为改写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佛教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严胜英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72-73
近现代人间佛教运动始于太虚法师。在他所处的时代,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加上此时佛教义学式微、教理不清,佛教发展出现隐忧。太虚法师在敏锐地观察后,主动顺应现代大潮,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开佛教改革之先河,尤其是数次出访国外后视野大开,成为改写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佛教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8,(3):45-45
本刊讯福建佛学院是由福建省佛教协会主办,以培养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学修并重、具足正信、弘扬正法的现代僧才为宗旨的汉语系佛教院校。课程设置:1、佛教学科:基础佛学、印、中佛教史、部派佛教、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律宗等的重要佛教典籍;2、文化学科: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2.
整理说明: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以印度哲学和佛教史成果最为突出,并籍此确立了他在国际学界的崇高地位。汤用彤的印度哲学研究是其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准备工作,对于他的全部研究具有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他不把佛教看作孤立的文化现象,故而在治中国佛教史之前,先研究印度佛教和印度哲学史。  相似文献   

13.
正段玉明教授等撰写的《成都佛教史》最近(2017)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这部著作规模宏大、体例完整,细致而完整地再现了成都佛教发展的兴衰起落。作为区域佛教史研究的专著,《成都佛教史》不仅为佛教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意思的个案探索,其中所展现的编撰体例和学术思想更是拓宽了当前佛教史写作的视野。成都是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早期学者如伯希和、梁启超等都曾对此进行过推测。近年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据时期佛教之状况,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这一时期在日本当局蓄意推动下日本民俗佛教、缁衣佛教日本化的现象作了深入论析。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近年的近代中国佛教史研究中,区域佛教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以地区、省份、城市等为范围的研究纷纷涌现,并且在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自觉上逐渐突破了原有地方佛教史料汇编的局限,为重新拼绘一幅完整而全新的近代中国佛教版图奠定了基础。但是,正如每一种研究视角均有其优势和不足一样,区域佛教史的方法也不可能展现佛教历史的全部面向。撇开佛教的其他面向不论,单就近代佛教思想、人物、典籍、事件等因素的空间特征与地理传播而言,除了区域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一、太虚大师生平简介太虚大师是中围现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教思想家、理论家,又是革新佛教的创造者,他的一生是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度过的,但他所做出的成绩却是巨大的。他积极倡导的“人生佛教”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方向。这一佛教思想,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佛教史,展现了一幅斑斓多采的图卷。已经几千年的中国社会的转型,逼迫着有着近二千年历史的中国佛教界自身要做努力的转换。回顾近现代中国佛教史的历程,中国佛教界在近现代的转型中,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做出了建立佛教组织,进一步加强团结;兴办现代僧教育,努力培养人才等续佛慧命的大  相似文献   

19.
正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大批重要学术成果。特别是在最近的十余年里,  相似文献   

20.
时至世纪之交 ,宗教与宗教学界的一个主要话题就是新世纪的宗教应该如何发展。其中 ,自然会涉及到二十一世纪佛教的发展 ,特别是佛教的改革问题与佛教的发展模式。有些学者亦曾著文对此加以论述 ,就佛教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关系、佛教传统及其发展模式的现代转换、佛教的存在形式如居士佛教、佛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及其与现代文化思想的关系等等 ,均在近现代佛教历史发展基础上作出了富有时代意义及展望式的解读。太虚大师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现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他的近现代佛教改革运动史云云 ,由此得到了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