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镇澄(1547—1617)是明代五台山狮子窝的高僧,俗姓李,字月川,别号空印,金台宛平桑峪(今属北京市)人。十五岁上出家于西山广应寺(今北京市西),引公度为沙弥。三年后,登坛受戒,成为僧人,开始了他一生的和尚生涯。万历三年(1575年),贤首高僧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诸大师在京都讲解《华严》、《唯识》、《金刚》诸经,镇澄和尚即席听讲,认真学习,仔细研究佛教义理。七年寒窗,终于参究性相宗旨,通达华严妙理。但他学而不厌,又从小山、笑岩研习禅学。  相似文献   

2.
明代五台山名僧镇澄(1547—1617),别号空印,俗姓李,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15岁时出家于北京西郊广应寺。36岁时,应憨山与妙峰之邀至五台山,于此住了35年,于71岁圆寂。镇澄的后半生是在五台山度过的,其一生的作为主要在五台山。在五台山。他曾“三演华严”。  相似文献   

3.
家世出身公元363年(前秦苻坚甘露五年),有一天,东莱太守寇修之家里,产下一对双胞胎,大的取名寇赞,次的取名寇谦。寇修之原是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因为战乱,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就定居在那里。寇赞表字奉国。成年之后,在后秦姚氏政权时期,曾做过襄邑(今河南睢县)令。刘裕北伐,灭了姚泓,任命寇赞为安远将军、南雍州刺史。雍州本来在关中,只因“五胡乱华”,东晋偏安东南,秦、雍一带官民百姓,多数南迁,大部分集中在中原。刘裕长安退兵以后,又有一大批人迁出  相似文献   

4.
成玄英     
(生卒年不详)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子实。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今属江苏),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云台山)。成玄英对《道德经》、《庄子》推崇备至,并致力于注疏。《道德经》“道者,万物之奥”疏云:“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又释“玄之又玄”为:“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相似文献   

5.
一千年前,五台山曾出过一名宰相兼实业家的高僧,他的名字叫继颙。继颙(901—973),姓刘,深州东寿(今河北献县)人,出身将门世家。祖父刘仁恭,从小多智机,朱温攻易州,打了几个月毫无效果,仁恭献计挖地道,一举成功。后来投靠太原军阀李克用,八九四年冬,随李克用攻占幽州(今北京市),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从此割据一方,不受克用节制。仁恭子守光,野心勃勃,九○七年,将仁恭幽  相似文献   

6.
王秉韬,字含谿,清军镶红旗人。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二十四年(1759)选授陕西三原知县。历任河南光州(今潢川)知州、山西五台、榆次知县,保德知州、安徽颍州(今阜阳)、江苏淮安知府,广西左江道台、奉天(今辽宁沈阳市)府尹、河南布政使,官至河东河道总督。性耿直,历官所至,以勤政廉明著称。  相似文献   

7.
<正>陶弘景是丹阳秣陵(今属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享年81岁。陶弘景一生交友无数,著名王公贵族、名人文士都争相拜他为师,当时的大文豪沈约就是其一。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于江东沈氏高门,他的祖父沈林子,做过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做过宋淮南太守。沈约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  相似文献   

8.
慧能,俗姓卢,父行瑫(或作滔),母李氏,传说原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一带),生于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关于慧能的生卒年月,据题为法海撰的《六祖大法宝坛经略序》称:“诞师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全唐文》卷九一五)这是佛经中传说的佛诞日(按照中国旧历换算,推定为四月初八),卒年按《坛经》以来的有关文献,都说“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灭度”,“春秋七十有六.”慧能身后,被赐谥为大鉴禅师,为禅宗第六祖,亦有称之为南派禅宗即南禅的实际创始人.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为地灵人杰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金代政治家聂天骥就是其中之一。聂天骥(?——1233),字元吉,五台沟南村人。金卫绍王至宁元年(1213年)中进士,调汝阴(今安徽阜阳)簿,历睢州(今河南睢县)司侯,因居官廉洁被举为封丘(今属河南)令。宣宗兴定初,擢为尚书省边关粮草房令史。当时赋臣高琪把持朝政,朝臣往往附和,唯独聂天骥刚正不阿,高琪对他也无可奈何。不久,他任吏部主事,兼监察御史。时,西夏请和,遣使者来贺元旦,互市于会同馆(今北京大兴东王府街),有外戚亦贸易于其间。聂天骥上疏认为,大官参予贸易,谋取暴利,有失朝廷体面。  相似文献   

10.
常正 《法音》1988,(10)
不空(705~774),全称不空金刚(是他受灌顶的号),是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生于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自幼丧父,随其叔来住东海,14岁时在闻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遇见密宗大师金刚智,随侍受学,并同来中国,720年(开元八年)到洛阳。20岁时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此后广学唐梵经论和密法,在金刚智译场充当译语,尽传其学。金刚智逝世后,不空秉师遗命并携朝廷国书,于天宝元年(742)率领弟子含光、慧(?)、李元宗等僧俗37人,乘昆仑舶,经诃陵国(在今爪哇中部)到达狮子国。因是大唐来使,不空受到狮子国王尸罗迷伽的优礼接待,安置于佛牙寺。不空遂依  相似文献   

11.
马钰(1123-1183),山东宁海(今山东烟台牟平)人,原名从义,字宜甫。师从王重阳后,王重阳为之改名钰,道号丹阳子,又称山侗。在全真教中,王重阳创其始,至丘处机而达鼎盛。而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的就是马钰。马钰在全真教中的作用与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一马钰在王重阳逝世后,赴长安打开局面,开创了陕西基地,奠定了全真教在整个西北地区的基础。王重阳在1167年(金世宗大定七年)七月创立全真教,1170年(金世宗大定十年)正月在回陕西的路上仙逝于南京(今河南开封),那时,全真教创立仅两年多,陕西的局面尚未打开,全真教能否兴…  相似文献   

12.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生于公元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卒于1544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河南仪封(今兰考)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了明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对于自然科学也有深刻研究。这些都是他唯物主义心理思想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铨,字明龙,湖北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人。生于明万历廿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97年1月29日),卒于清康  相似文献   

14.
十六、成玄英成玄英,唐初道士、重要的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亦不可详考。《全唐文》卷九二三《成玄英》条下,有小传云: 元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师(可能同年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大海中,是为州岛,上有云台山)。成玄英的著作,《旧唐志》著录:《老子》二卷,成玄英注;《庄子疏》十二卷,成玄英撰。《宋志》著录成玄英的著作有:《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七卷、《流演穷窍图》五卷、《庄子疏》十卷。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5,(8)
<正>洪仁玕(1822-1 864),广东花县(今花都市)人,洪秀全族弟。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维新思想的改革家。曾在香港居住多年,1859年到天京(即南京),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他于1853年受洗归主,并被香港基督教界视为早期重要的华人传道人。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维新思想的改革家,在太平天国领袖中他文化程度最高。他也被香港基督教界视为早期重要的华人传道人,并注释过《哥林多前书》。他的一生堪称传奇,先是私塾老师,后是牧师,最后官至王爷。他就是洪仁玕。  相似文献   

16.
“均提相送出精蓝,无著投机事已惭。莫谓当年人不荐,至今谁解话三三。”(《清凉山志》卷八)这首诗为明代高僧憨山德清所作。德清(1546—1623),俗姓蔡,父彦高,母洪氏,字澄印,号憨山,南京全椒(今安徽境内)人。德清十二岁上出家于报恩寺,依西林和尚。十九岁上剃发于无极大师。二十八岁春正月抵五台。“至北台,见有憨山;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五十三)。二十九岁上往游京师西山,三十岁上重返五台,居八年之久。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牢山,后住庐山法云寺。天启三年(1623年),终于曹溪禅堂。春秋七十有  相似文献   

17.
张陵     
(34——156) 五斗米道创立者。又名张道陵,字辅汉。传为汉留侯张良后裔,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少即研读《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5)曾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市)令,后隐退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2)
正慧持(337-412),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初祖、庐山东林寺的创建者慧远大师的胞弟,曾与胞兄一起师从道安法师。太元六年(381),因为北方战乱,慧持随兄慧远南下,打算去广东罗浮山潜修,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爱庐山之清静,于是驻锡龙泉精舍,后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勷助下建成东林寺并定居于此。慧持还同慧远、慧永等123人共同创建白莲社,被举  相似文献   

19.
张留孙     
(1248—1321) 元代道士。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少入龙虎山为道士,传正一符箓、祠祭天地百神之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从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得元世祖宠信,遂留阙下;号为上卿,命尚方铸宝剑刻文以赐,于两京建崇真宫居之,专掌祠事。至元十五年授教玄大宗师,赐银印。及世祖不豫,谕隆福宫曰:“张上卿事朕岁久,始终一德,宜令诸皇孙尊信其道。”又谕留孙:“善事嗣皇帝”。成  相似文献   

20.
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生当宋末元初,都梁(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南五十里)人,一生好道,著作甚富,要以传易老。于易著有《三天易龙》,其后于老著有《道德会元》,此书自序于至元庚寅(1290年),基本私淑白玉蟾之注老有禅机。师王金蟾则为白玉蟾之弟子,故实当南宗七祖。翌年辛卯(1291年),元诛相歌而全真厄解。有全真道者来访李(未言姓名),交谈殊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