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道》2015,(4)
<正>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复兴一直是一个让国人充满忧虑和希望的主题,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进行社会建设。民族复兴的主题为何以及如何在百余年来的历史时空中已经并且继续深入而广泛地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回望历史。20世纪初期,老大中国面临着民族与文化层面的双重危机,国人希望通过社会革命与文化运动的方式纾解时难。"辛亥革命"确立共和体制是民族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大规模的战争杀戮将被和平与发展所替代,意识形态的残酷斗争与搏击将为人类文化的交融与竞争所削弱,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长期竞争将主要凸显各自文化的生命力。有不少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重放光辉、凸现优势的世纪。无论从继承发扬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角度,还是从国家民族伟大复兴、强盛繁荣的角度,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历史文化研究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复兴运动的新时期。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齐文化的变革精神、开放精神、民本思想等优秀特质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发展经济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又是民族复兴的内核。在文化经济到来的今天,齐文化产业、尤其是齐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山东、尤其淄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齐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对外传播,齐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并赢得了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支持。在这场伟大的民族复兴运动和过程中,齐文化发挥了并且必将继续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诞辰2565周年会议上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史》2017,(1):102-102
<正>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编,中华书局,2016年,500千字。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并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  相似文献   

6.
宗教工作是一个涉及贯彻政策和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有效开展国际斗争,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构建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的系统工程。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天的条件下做宗教工作,就不仅仅是一个对宗教事务管理的问题;在今天的条件下做宗教工作,就一定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宽广眼界,要有“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的崭新思路。何谓“全局”?一般来讲,全局由两个层面所构成:一个是世界大势,一个是国内形势。所谓“懂全局”,就是既要懂世界势,又要懂国内形势。从世界大势来看,我们要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不是经济繁荣,必有一定的文化、文明为依托。而宗教文化在构成这种文化、文明依托上,起过要的历史作用。从国内形势来看,我们要懂得:“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其中还包括抓住当今世界“文明依托”错乱的契机,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构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何谓“大事”?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宗教工作者议大事,就是要议宗教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职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7,(11)
<正>今年适逢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诞辰110周年,以及由其亲自发起创立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30周年,对于中国佛教协会乃至全国佛教界而言,都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具远见卓识的赵朴老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特别重视佛教文化的建设,提出"佛教是文化","佛教  相似文献   

8.
宋紫 《伦理学研究》2005,(1):98-100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历史承担者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9.
正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编,中华书局,2016年,500千字。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并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  相似文献   

10.
正《求是》杂志2019年第12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兴盛的历史转折点;它彻底洗刷了持续百年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得以以昂扬独立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抗战胜利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即捍卫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唤醒了中华民族民主和独立意识,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意志和爱国精神;对于当下中国,它则开启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同时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追求美的理想的文化复兴之梦。宗白华的文化救国理念是以复兴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手段,以审美救赎、精神自由和人格塑造为具体方法,从而实现其美的理想。立足现实,重新审视宗白华的文化救国理念,是为了探索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路径而进行的美学理论的探寻。从而确立"文化复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挖掘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必须"之间的内在联系;突显出个体完满人格的塑造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教作为中国固有的宗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长在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国家和民族始终是道教的坚强后盾。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只有国家强盛、人民富裕,道教事业才能兴盛。道教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无国则教无以兴,国家的安定和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7,(5)
<正>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您作为佛教界领袖,能否谈谈您的理解和感受?学诚法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自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的深沉梦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则为这一梦想的顺利实现指引出一路前行的方向。中华民族复兴之"伟大",不仅在于中国将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4)
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成为实现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力和精神资源。佛教文化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两千余年来,佛教对中国哲学、历史、伦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文学艺术领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  相似文献   

16.
梦想,是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期盼和追求.当我们将每个人的梦想汇聚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梦想的时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道教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理解中国化?当今中国哲学不可能离开两大实践背景,这就是: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经,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灵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古典儒学中那些强化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天命”理…  相似文献   

18.
儒家人文思想与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淮平 《学海》2007,5(6):194-197
一 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和不懈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责任。江泽民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国人民将基本实现祖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大明确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目标,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一个响亮的行动纲领,十分振奋人心。江泽民同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有过多方面、多层次的论述,学习和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将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