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戒体指受戒者纳受戒法于心中而生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在性质上有色法、心法及非色非心法之区分。戒体论完成于中国佛教律宗,南山律宗道宣以戒体诸义作为其判教的依据,归戒体为唯识学中的“种子”。在对种子戒体的形成、所依、功用等论述中,道宣阐述了其独具特色的“摄小归大”律学思想,以种子戒体作为会通小乘戒律与大乘思想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4)
<正>第三节得戒之缘先文已述戒体由自心所发,并非由外而来,自心乃是发戒正因,受戒者要以真诚心自愿立下断恶修善的殷重誓愿,正如《大般涅槃经》所言"无有我作他人受果"~([111])。借助殊胜的外境可以更好地帮助受戒者策发殷重的受戒誓愿~([112]),所以佛陀随顺当时缘起,制定了各种受戒方式,本意都是为了促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7,(9)
<正>第六节戒体功能一、防非止恶戒体的根本功能是防非止恶,即防范、对治烦恼恶业。《羯磨疏》云:"防非者,以除过去、未来非,现在无非可防也。"此处的"过去非"亦可称作"已起非",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恶业;忏除往业,令其不再相续,便是"防过去非"[408]。"未来非"亦可称作"未起非",是指可能产生而尚未产生的烦恼恶业;当面对各种外境之时,依戒体的作用,令自身安住正念,起心对治烦恼而不为惑业所转,  相似文献   

4.
王孺童 《法音》2006,(9):52-53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暂时的出家学处。受戒者必须离开家庭一日一夜,到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八”,是指有八种需要守持的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关”,即关闭的意思。“斋”,过午不时为斋。“戒”,防非止恶为戒。也就是说,能够受持这八戒,就可以防止身、口、意所造作的恶行,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的前七支为“戒”,最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所以合称为“八关斋戒”。对于此八戒的具体内容,在《中阿含经》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戒牒     
《法音》1984,(4)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本会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乃于一九年月日在寺,谨遵佛制,严净道场,敬聘十师,传授三坛大戒。  相似文献   

6.
何小平 《法音》2008,(1):10-15
一、发心决定得戒品位的高低发心,本义是说发誓愿以求一切诸佛种子之无上菩提心;平常说的发心,其实说的是一种誓愿,亦即是一种内心的向往。誓,其要义是自制其心;愿,乃为随心而求、志求满足。发心大,愿力就大,就能与佛菩萨的本愿契合,可速疾成就无量殊胜功德;发心低下,愿力就低微,不仅受戒时难以领纳戒法,而且持戒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行就难以成功。虚云老和尚在"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讲道: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9,(9)
当前僧人队伍的状况,大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慨。之所以造成这样,不如法的传戒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自是一方面教育既有的僧尼,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方面慎重的接引未来的新生僧尼。受戒是确定僧尼资格的手续,所以需要认真对待,如法举行。这里把受戒的要领,并有关具戒者的事情:分受戒、舍戒、戒牒、烧香疤四项,供给诸大德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明朝以来流传最广的宗宝本《六祖坛经》为蓝本,分析了六祖慧能大师所云"止恶行善"与佛教持戒、功德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六祖坛经》般若观照下的"止恶行善",即是持戒。学人若不能做到"心平",则应"以戒为师";而只有在般若观照下"三轮体空"无执的布施行善,才能是功德,否则不可将福德变为功德。  相似文献   

9.
一、道教戒律的历史发展道教的戒律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道藏》戒律类中就收有戒、律、科、愿念、格等等,最常说的戒律也是包括戒、律、清规等在内的统称。“戒”是戒条,用于防非止恶,是预防作恶的规定,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是律文,用于对已犯恶行的惩治,是处罚作恶的条文。道教的戒律产生很早,可能与早期祭祀时的斋戒有关,也受到了早期谶纬神学“天诫”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律宗是以研持戒律为主的一个佛教宗派。所谓戒律,就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防非止恶”的条文。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2),中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僧戒心》及《四分羯摩》两种戒本,是为戒律传入中国之始。相传,朱士行就是依照这一戒法而受的比丘戒,遂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真正僧人。戒律分为正持门和作持门。正持门是“诸恶莫作”之义,谓禁恶防非的行为。作持门是“众善奉行”之义,谓应作的合法行为。但是,普通戒本,只有正持门,所以,要想作积极的修行,就得依靠广律。广律有四律五论,所谓四律,是指萨婆多部的《十诵律…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戒、定、慧三学的修习体系中,戒被奉为成就之基。僧团的传戒对求戒者而言就是受戒,此传戒受戒的宗教行为是佛教修行者身份认同乃至宗教修持的逻辑起点,因此传戒制度在整个佛教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像印度佛教传戒法从佛陀创教时的"善来比丘"法最终演化为具足法、事、人、处的"白四羯磨"传戒法仪一样,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国佛教传戒制度经历了从初传时期声闻戒法的简单授受到宋代于小乘声闻戒法外别受大乘菩萨戒,再到明清时期一期顿受大小乘戒的"三坛大戒"制度演变。这一历史演变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相表里,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表征与结果,也是佛教中国化在礼仪制度层面的动力与保障。  相似文献   

12.
净因 《法音》2000,(11)
前言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们只有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个生活规则是什么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便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有五条,一般称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其实这种观点表现了不少人对佛教五戒缺少了解。在佛教中,戒分为性戒和遮戒两种。五戒中的前四戒(又称四根本戒)称为“性戒”,所遮止的行为本…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问曰:"已知如是种种功德果报,云何名为戒相?"答曰:"恶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是为戒相。云何名为恶?若实是  相似文献   

14.
树立佛教的庄严形象,使正法久住世间,这是我们每个佛子共同的职责,而学习戒律,严净毗尼,不但能防非止恶、规范行为,净化身心,而且是中国佛教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屹立于世界佛教之林的第一优势!本期济群法师《学习戒律的意义》一文,从戒律的名称和含义,受戒必须持戒,戒律是僧伽制度的是非标准,学戒后才能成办僧伽事条,戒能成就各种功德,持戒能令正法久住,以及违反戒律的过失等六个方面,反复论述学戒、持戒的重要意义。文中还列举当前佛教界诸多不如法的现象和弊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戒德衰颓,正法焉能久住?净戒不修,僧伽的庄严形象复何存在!中国佛协为力挽颓风,对目前某些寺院滥收徒众、滥传戒法的现象曾再三提出整饬意见。本刊作为教界喉舌,为方便教友学戒、持戒有所遵循,曾连载《戒学讲座》十三讲,并作为“法音文库”之一印单行本发行,颇受广大教友的欢迎。近几年来,滥传戒法的现象有所减少,说戒、诵戒之风,结夏安居之制亦在许多寺院开始恢复,但如何持之以恒、蔚为风气,则在于教界的共同努力!有些尼众寺院与尼众佛学院,在戒学道风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五台山普寿寺是一座尼众道场。她们生活清苦,居住简陋,夜卧广单。去年夏季有来自22省、市的青年比丘尼(年龄最大的36岁)146人共同安居学律。据介绍,安居结束,有80余人留寺研究戒律。她们每天坚持学戒、持戒,遵循通愿法师“以戒为师,华严为宗,净土为归,研律为主”的遗志,暇时念佛、诵经。这种真参实学精神,令人十分钦佩。  相似文献   

15.
正戒者,禁止之义,乃归真之要,修行之务。天真皇人云: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式不习。既入戒坛,秉诚受戒,务要举止安详,动合威仪,远踪五祖,高蹈七真,立品成人,庶称全真榜样,戒子家风。一、戒乃收束身心、调养中和之要行,若执性狂傲,举动轻浮,不得受戒。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7)
正第四章南山律宗之行果一、南山律宗之行修行次第南山律宗以成佛为所期,以受持戒律为修行核心,其修行次第也依受戒次第来安立,依次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从受三皈直至圆满受持菩萨三聚净戒,其发心都是一致的。三聚净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分别成就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济缘记》:"行者当知本所受体,即是一体三佛之种。"在次第受戒的过程中,戒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3,(12)
佛制戒律,祖立清规,旨在防非止恶,安身进道,光大法门,造福社会。本此精神,订立共住规约,全寺上下,均须遵守。一、全寺僧众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执行有关政策,爱国爱教,以寺为家,勤修三学,恪遵六和。二、全寺上下均须谨遵佛制,戒行清净,慎护讥嫌,自重自尊,僧仪整肃,犯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相似文献   

18.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所以,又叫此三学为三增上学。所谓戒,是戒律,防非止恶叫做戒;所谓定,是禅定,静虑澄心叫做定;所谓慧,是智慧,研真断惑叫做慧。戒定慧三学应以先修习戒学为基础,所谓由戒资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三学之中,戒学为首,可以知道戒律在佛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故《华严经》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求解脱、了生死,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无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部必须以戒为师,以严持戒律为根本;如舍此求定慧,无异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19.
受戒是佛教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必要仪式.将受戒仪式依序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受戒文.历代的大藏经中没有流传下此类经典,学界对受戒仪程的研究则主要依据其所收录的戒仪与戒经类佛经,比如<出家人受菩萨戒法>、<佛说八关斋戒经>、<三归五戒正范>等.但是,它们对具体的受戒仪程的记载则远比不上受戒文.  相似文献   

20.
道教全真派的传戒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戒为道教全真派的重要礼仪之一,是道教德高望重的大师们将道教的戒律传授给普通道士的一种宗教仪式。传戒日期没有限定,一般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进行,戒期五十三日、一百日不等。传戒圆满后,将受戒弟子分清名次,编入《登真 》;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道士受戒后的凭证),以为凭据。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魏晋以后,道教戒律十分丰富,如《三皈戒》、《五戒》、《十戒》、《老君八十一戒》等,要求奉道者必须持戒、守戒。 金元之际全真教出现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