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呈现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与有限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交替使用的特征。但是《献》大部分的篇幅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的,即"我们—叙述者"。"我们"既讲述着爱米丽的故事,又陈述着自身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说唱音乐是泛指民间多种说唱表演艺术而言,是指有说有唱、说唱相间、说唱浑然一体的叙事(第一人称)和代言(第三人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汤士文 《天风》2021,(1):28-29
《路得记》是一篇脍炙人口、温馨动人的短篇故事,是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施莱德声称:"世上没有别的诗人写过一篇比这更美丽的短篇故事."《路得记》讲述了信仰女英雄路得的故事,属于叙事文体,故可采用叙事释经的方法对本篇加以解读.所谓叙事释经就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释经方法,以经文作为故事来解经,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和修辞...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哲理性.狄金森在其诗歌中展现了失败与成功、得与失、欢乐与痛苦、死亡与永生、希望与绝望等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狄金森不是哲学家,但是她对人生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缜密思索极富哲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狄金森对人生的诠释极具个性特质,是诗人真挚情感和对人生体悟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5.
自我的社会建构观与叙事辅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铁如 《心理科学》2005,28(1):189-191
叙事辅导以自我在话语中形成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依据故事而生活;强势故事和强势话语塑造着人们的生活;生活是不断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非等同圆运动的过程。叙事辅导通过引导当事人解构旧的生活故事,重写新的生活故事而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在叙事医学语境下,以医生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非虚构疾病自传叙事作品出版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当医生成为病人,医生关于疾病的生命医学视角不得不与疾痛的个人视角合并,产生某种张力,激发他们寻求疾病书写这一媒介来反思医生职业和医患关系。"生过病的医生"可以类比为荣格的"受伤的治愈者"。"受过伤的故事讲述者"更能"病吾病以及人之病",他们比没有生过病的医生更容易与病人达到共情状态,更能将自己的患病经历化为协助病人战胜疾病的精神力量。因而,生过病的医生所撰写的疾病自传叙事可视为一种"元病理叙事"。  相似文献   

7.
刘光耀 《宗教学研究》2004,25(2):137-141
一般抒情诗的抒情者为"我",常以第一人称形式出现.也有以第二、第三人称出现的,但其实系第一人称的变式.在一般抒情诗中,"我"居于抒情言说的中心,抒情言说乃一"我"独语.一般抒情诗文体上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源于人想"像上帝一样"的自大情结.同为抒情诗,<诗篇>的抒情者虽亦为"我",但"我"却不居于言说之中心,中心乃神圣之"你"耶和华,抒情言说乃"我-你"之互语.这种表现人自甘为卑、神圣者在人之上的文体语言,应是在世俗化世界对神圣者的一种守护.  相似文献   

8.
严进  杨珊珊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125-1132
叙事传输是人们沉浸在故事情景中的独特心理过程,也是故事信息特有的说服机制.叙事传输会使决策者产生与现实世界脱离的感觉,体验到强烈的情绪,然后对故事产生认同,改变态度.本文在界定叙事加工、叙事传输等理论概念基础上,重点比较叙事传输与分析加工的差异,认为两者在信息内容组织、作用途径、判断逻辑、认知努力及问题距离上都有区别.进一步研究叙事传输与分析加工、自我控制、情景决策等理论领域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莫言在他的短篇小说《球状闪电》中进行了一次叙事视角的实验。他以叙事视角的转换为小说构造出了一个新的叙事秩序,并且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也展示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本文试着从叙事视角的多变、叙述角色的特异以及优美的叙事画面与叙事节奏的反差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15年来国际心理治疗界出现一种由科学隐喻向叙事隐喻转变的潮流.它突出了心理问题的多维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强调整体联系的视角,与中国文化中的"大人"思想相契合.对叙事心理治疗做探讨,分为三个部分: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介绍对叙事心理治疗的整体理解;叙事心理治疗的哲学渊源,介绍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伦理问题,探讨叙事心理治疗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权力关系与责任分布.  相似文献   

11.
自传体叙事中的自我欺骗是一种从个体内角度理解的自我欺骗,是无人际压力情况下个体自我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认同策略。这种自我欺骗发生在自传体叙事过程中,个体通过叙事语言拉开"新我"和"旧我"的叙事距离,建立新的目标追求并实现,最终构建新的叙事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在维持正性自我概念的动机驱动下,采用有偏差的信息加工方式叙述自我故事,满足情绪体验与情绪评价一致性的需要,进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引发自我改变。未来研究可以探讨自传体叙事中自我欺骗在临床中的行为表现与治疗策略,考察其认知神经机制,并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自我欺骗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叙述方式、自我视角与自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新建  朱艳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58-1863
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认为, 个体在叙述人生故事与回忆自传体记忆的过程中建构与发展自我。新近研究探讨了影响叙事的因素及其对于自我发展的意义, 相关结果显示, 一致性积极叙事、叙事模式、人格特质等与人生故事和自我发展程度存在一致性关系; 一系列实验结果也证明, 回忆自传体记忆时采用的不同视角和不同人称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身体生理等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应用研究结论进行临床干预, 开展脑神经活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未来的工作是扩大叙事材料, 更深入探讨影响因素, 如叙事方式和自我视角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方 《宗教学研究》2007,2(2):99-104
出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故事,影响广泛、久远,特别是被不断改写后记载于宋、元两代三种佛教历史著作之中。这一事实,无论是作为宗教事件、文学事件还是文化事件都是极不寻常的。本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者身份等角度,通过对“延州妇人”这则故事在叙事中的时间、结构、人物、情节、结局和寓意等方面的变化、文学叙事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历史叙事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讨论叙事身份、叙事话语的潜在目的与意识形态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爱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创作标志着英国诗歌“现代派”的开端,她在带有局限性的生活里创作的诗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狄金森的诗执著于内心的探求,人性的表现,其单纯中的丰富、清澈中的深邃正是许多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15.
桑吉扎西  申秀逸 《法音》2008,(10):54-59
据说这首诗是佛陀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牟自在所写。这种以诗歌形式赞颂佛陀功德的文学传统,从古印度佛陀时期一直延伸到了雪域高原的藏族古代文学之中,并成为藏族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和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16.
"实"是元代诗歌的重要叙事特征之一。学界有诸多学者认为,叙事纪实是元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元代叙事纪实特征的形成大体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元代诗歌对"诗史"传统的继承。二、元人重实用的文学观。三、元人论诗重"风"的倾向。四、元代诗人创作群体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17.
谭敏 《宗教学研究》2004,(1):128-132
《列仙传》是早期道教神仙传记,叙述仙人们得道成仙的故事.它采用史传的叙事体例为其外在表现形式,以宗教内容为实质,表现出独特的叙事模式,对后世道教传记多有影响.本文拟对《列仙传》和以《史记》列传为代表的史传进行比较,以凸显仙传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8.
笛卡尔对"自我"和"思想"的诸种样式的理解和解释,是以"身心区分"的主张为前提的,而这一思想前提也使得笛卡尔的"自我"理论建构和他对"思想"的诸种样式之理论解释,内在地蕴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即灵魂维度和身体维度、第一人称的视角和第三人称的视角。笛卡尔的相关理论建构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合理地解释两个不同的维度或视角之间的关系,而从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意识"解释的视域反观笛卡尔的相关思想,可以说,他把"意识"的两个不同面相和研究"意识"的两种不同视角的差异错误地归结为两种实体的区分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9.
爱米莉·狄金森同惠特曼一样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但不幸的是她的诗歌同她的生活一样沉寂了近100年。随着美国文学的发展,人们重新发现了这位诗人。她生前创作的那些意念深远的短诗如同她的个性一样,独放异彩,引起广泛关注。狄金森的文学成就在于以美玉般的诗歌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宽广,那些言简意明的诗行透露着艺术美的旋律和对诗意般生活的肯定和向往。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叙事     
哲学的叙事就是有关生命和生活的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叙述,呈现或揭示隐藏在这些体验、经历、事件或行为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创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生活运行轨迹表明道德叙事的主体是一个在时间流逝中呈现的历史主体;有意义的人生和道德生活表明道德叙事是基于一个统一主题对人性目的的理解。"道德主体""历时性""人性目的论""主题统一性"和"可理解性"构成了道德叙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通过"道德训诫"把"未受教化而偶然所是的人"转化为"实现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这是人类深层次的道德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