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对爱欲问题有深刻和丰富的认识,本文试图对舍勒的爱欲观和佛教的爱欲观进行比较,从爱的观念、爱和欲望、爱和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舍勒认为人的精神人格的核心是爱而不是理性,佛教也认为爱欲是一切生命有情的核心。舍勒认为爱是发现新价值的一种精神位格的行为,因此把欲望和爱区分开。佛教认为爱和欲望是一回事,但区分了染污爱和非染污爱,或者强调慈悲心和菩提心的培养。舍勒认为爱优先于理性和认识,佛教认为理性或者智慧更重要,但也要智悲双运,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2.
“Eros”音译为“爱若斯”或“厄洛斯”,在古希腊有两种含义:爱欲和爱神.作为“爱神”的“Eros”,是介于有知与无知之间、神与人之间的大精灵、传语者.作为“爱欲”的“Eros”,是凭借美来孕育和生殖的一种欲望,并且“爱欲”是一种原发的动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对永恒世界的不懈追求.柏拉图虽然坚持追求永恒不变的相的世界,但是他并没有忽视对感性世界的研究.相反,他认为追求美本身是在“爱欲”的冲动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柏拉图“Fros”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它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沟通了永恒的相的世界和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  相似文献   

3.
列维纳斯在未刊稿第三卷《关于爱欲的哲学笔记》中,通过"自我-他人"关系类型分析展现了物品交换、理智交换、共事关系、友爱、爱欲这五种关系类型的内在关联。他人只有在最为亲密的爱欲关系里才作为他人与主体发生关联,彻底的他异性处于爱欲之中。但这一思路在《总体与无限》中并未沿用,因为列维纳斯转换到另一角度来分析爱欲关系,这才使得源自私密性的爱欲得以涌向社会。  相似文献   

4.
爱欲是令人绝望而奇妙的趣味,古希腊将之比拟为风骚的神。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区别在哪里?《圣·德列萨的狂喜》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一疑问,只不过作者仅仅是无意中把这个问题美妙地提了出来,而无心去作什么解释,他的目的只在于创造新奇,叫你心跳,令你眼花缭乱。《圣...  相似文献   

5.
波菲利(Porphyry)约公元234年出生于叙利亚,约301—306年逝世于罗马,曾在叙利亚和雅典学习,深受郎吉努斯影响并与之交往甚密。波菲利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他编订了普罗提诺斯著作并撰写其传记,他还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因此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波菲利在西西里期间,罗马元老院议员克里塞欧西乌斯(Chrysaorius)因学习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遇到困难而写信向他求教。于是他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导论》。后来《导论》和《范畴篇》一起被译为拉丁文,传入中世纪,成为文学院逻辑课的必读书,被认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概念和学说以至整个哲学的导论,成为一份哲学经典。传统逻辑讲的谓词理论(种、属、种差、固有属性、偶性)就是基于波菲利《导论》中的思想,足见《导论》在逻辑史上的重要性。亚氏的四谓词理论与波氏的五谓词学说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没有个体词作主词因而只有类与的关系而后者个体词作主词因而不仅有类的关系而且有个体与类的关系众所周知传统逻辑没有能够清楚地区别个体与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美善是柏拉图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构型,他把希腊语中"美的"和"善的"两个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名词来描述哲学所能构想的理想人格型相,对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人性的整全性与居间性进行了奠基性的阐释。通过哲学的爱欲教化,柏拉图力图完成美的世界与道德宇宙的和谐统一,最终把哲学定位为爱欲的教化。  相似文献   

7.
五、净土王国的灵性儿女 大观园再灵秀美好,也是作者为他的主人公及灵性儿女们所设计的乐园,是为展现他的审美理想作陪衬的.如果把大观园视为一幅美丽的画图重要的是这幅画图,中的人物是怎么样的;人物处此画图中为何种神情、品性、具何种心志、精神状态,才是画图审美所在.这是研究<红楼梦>净土美学不得不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乡谈     
计文 《天风》2010,(11):1-1
<正>据说,有一位在非洲传道的牧师,想把圣经译成非洲当地语言。当他译到《以赛亚书》1章18节的经文"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时产生了困惑,因为当地从未下过雪,人们不知道雪的样子。于是,这位牧师斗胆将经文译作:"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椰子肉那样白。"对此,有些牧者认为这是篡改圣经,但多数牧者却认为这是充满智慧的翻译!其实,翻开教会史的第一页,就记载了一件"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倚靠我  相似文献   

9.
现在我们来讨论《哲学全书》(1817年)的体系。黑格尔在很久以前就决定了他的体系必须有3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很明显,既不是对《逻辑学》中范畴的考查逐步引导他清楚地认识到,一旦你把自己交付于无情的辩证法,你就会被从存在驱赶到绝对观念,绝对观念又不可抗拒地要外化自身为自然,于是下一部分就只能是自然哲学;也不是对自然哲学进行的多年研究使黑格尔终于看到动物有机体如何产生了它的反题——精神,于是精神哲学必定是第三部分。许多关于黑格尔体  相似文献   

10.
正约瑟夫有件旧外套,已经很破了,于是,约瑟夫把外套改成了夹克,而串串故事也由此开始。破旧的用品,在约瑟夫的生活灵感和智慧引领下,总能够"绝处逢生",花样翻新。外套变成了夹克,夹克改成了背心,背心变成了围巾,围巾裁成了领带,领带做成了手帕,手帕又变成了一个扣子。再然后,扣子不见了,于是,约瑟夫把这个故事变成了一本充满情趣和智慧的书:书中,他穿着新夹克去市场,穿着新背心  相似文献   

11.
前言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F.Chopin1810-1849)是一位民族作曲家及民族艺术家,他把波兰民族元素融入他的作品中,他因作品充满着诗一般的浪漫气息而被誉为"钢琴诗人"[1].他的作品不像贝多芬有交响乐,也不像莫扎特有歌剧等,在他的创作中钢琴作品居多.这首《g小调叙事曲》也称"第一叙事曲",音乐与诗歌相结合,在曲式写作方面运用了混合曲式这种新体裁,更加深刻地描绘出了作者内心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2.
天主教婚姻观有三个原则:1.单一性,即一夫一妻制;注重心灵的结合,爱的奉献;2.永久性,不可拆散;由于婚姻需要相互恩爱包容,结为一体,所以它为让人人格成长的学校;3.向生命开放,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 1390-1441)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把绘画中几乎每件物品都赋予了神圣的宗教含义,同时其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也诠释了天主教  相似文献   

13.
穆达先生是南京回族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白河逝水》完稿后,曾两次请我审读小说中所涉民族宗教内容,于是我有机会成了这部小说最早的读者。当我读完小说时,内心有一种隐隐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止于小说真实典型地再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也不止于对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生活的生动描述,还在于小说的结构形式以及这种结构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金 《天风》2005,(6):34-34
神就是爱(约壹4:16),这是上主永恒不变的属性。也贯穿着整本圣经。这位爱的上主他的慈爱不但在《新约》圣经中彰显,在《旧约》圣经中他的慈爱照样已经显明。我们可从《何西阿书》中来看上帝的慈爱。当以色列民悖逆神的时候,他们随从外邦人拜偶像,在“米斯巴”和“他泊山”敬拜假神。他们离弃了他们列祖的上帝。然而作以色列民“丈夫”的耶和华上帝,却要用仁义、公平、慈爱、怜悯聘他们为“妻”。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4,(5):75-80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对人物视角下外部客观世界以及人物内心世界两方面的刻画是极其成功的,尽显其"艺术至上"的创作理念。小说原作中的上述特点在李健吾的译作中得到近乎完美的再现。本文以李健吾的翻译观、艺术观为阐释依据,结合他对福氏艺术理念的不俗把握,通过对《包法利夫人》不同汉译本的比较,试图展示李健吾译本对原作两大特色的成功诠释,探讨其译作的经典之处,进而指出译者与作者艺术理念与审美追求的契合在翻译文学经典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蒋兆和是现代中国人物画"素描+笔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集西画的体面造型能力与中国传统笔墨功力于一身,勾皴擦点染运用得恰到好处,十分自如。通过笔墨的技巧、线条的表现及人物结构的把握,分析蒋兆和笔下的《与阿Q像》,了解他是如何去理解阿Q的形象,从而认识蒋兆和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仁不能进入审美范畴──与樊美筠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不能进入审美范畴──与樊美筠同志商榷顾宝祚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一般都把"仁"看作政治伦理范畴或哲学范畴。虽然有关"仁"与审美关系的论述并不少见,但是明确地把"仁"引入审美范畴,以往理论界并无先例。《哲学动态》1993年第一期发表了樊美筠同志的《作为审美范畴的仁》(以下简称樊文,提出"仁"也是一个审美范畴,确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然仔细琢磨,又觉这一提法有些不妥之处,故略陈己见。从樊文全文看,作者把"仁"当成审美范畴,理由不外有三:第一,爱是"仁"的基本内涵,而爱正是美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审美的一个必要条件,因而仁与美相互沟通;第二,"仁"与"乐"可能相互沟通,"仁"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更是一种审美境界;第三,"仁"与"乐"在本质上同一于"和"。以上三条:自然有一定道理,但能否依此而断言"仁"属审美范畴,尚有待商榷,更何况,这三条理由本身能否成立也是有疑问的。首先,从"仁"的实际内涵来看,它确实有爱人的内容,而且从《论语》全书看,爱人确实是"仁"很重要的内容。但是,这种爱不同于审美上所说的爱,樊文的作者正是混淆了这两者,把两种性质不同的爱混为一谈了。从"仁"的最初意义看,它是作为伦理道德的规范提出来的。孔子生活  相似文献   

18.
审视中国哲学研究,不难发现,对韩康伯周易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对其道德思想的分析更是难觅.本文从道德基础、道德教化和修养等方面,对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实践的操作上,既强调"因"、"随"等因循行为对个体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显示了对个体特性的尊重;又推崇"情以感物",体现着发挥个体积极主动性的不可或缺性,而这一思想倾向与玄学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当时,不信道的人对你用计谋,以便拘禁你,杀害你,或驱逐你;他们用计谋,真主报复这计谋,真主是最善于报复计谋的。”(8:30) “如果你们不援助他,那末,真主确曾援助他了。当时不信道的人把他驱逐出境,只有一人和他同行,他二人在山洞里,当时他(穆圣)对自己的同伴说。‘你不要忧虑,真主确是与我们在一起的。’真主把安宁降给他,并以你们看不见的军队援助他,使不信者的言词变成最卑贱的;而真主的言词确是最高尚的。真主是万能的,是至睿的。”(9:40)  相似文献   

20.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与代表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形成尖锐冲突,前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属己的整全,后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善好,而对此的最高展现是超越政治的"美本身"。笔者认为,双方的冲突展现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执",对这一争执的完整而忠实的呈现是柏拉图《会饮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