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十力(1885-1968)原名定中、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早年曾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1918年以后,脱离政界,从事理论学术研究和著述。熊十力曾在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先生学习佛法,以后由佛转儒,归宗易学。1923年始在北大讲授《新唯识论》,蜚声海内;抗战期间入蜀,曾讲学于复性书院和勉仁书院。解放后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熊十力的哲学著作,除《新唯识论》外,还有《破〈破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因明大疏删注》、《读智论抄》、《读绎示要》、《论六经》、《原儒》、《体用论》、《明心篇》和《乾坤衍》等。  相似文献   

2.
熊十力由佛转儒后,思想可分为研究儒家学问的第一阶段和修订内圣学著作以及发挥外王学思想的第二阶段。从哲学层面说,在第一阶段,他侧重对儒家孝义和《孝经》作哲学义理层面的研究。在第二阶段,因侧重论述"均平"的政治理想,他对所谓孝治派和《孝经》的批评达到最高点。从政治层面说,他反对帝制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因而两个阶段都反对对《孝经》的政治性解读。熊十力的孝论及其《孝经》观,展现了其儒家学问涵养与应世关切之间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3.
颜峻 《中国哲学史》2023,(1):117-124
量论是熊十力思想拼图中重要且零散的一部分,从牟宗三到当代学者都做过补充、完善的努力,但是学者极少论及熊十力的量论存有前后不同的阶段及不同的呈现状态,所以,并不能笼统的把各个时期的量论思想互相填充。熊十力的量论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新唯识论》为代表,依于佛学量论而自出机杼;第二时期以《原儒》为代表,彻底跳出了佛学量论的思维框架,创发出儒家量论的基本框架;第三时期以《明心篇》为代表,建立起知识-道德圆融不二的认识论-工夫论体系。熊十力量论体系虽不完善,但后人也难以真正为它补全。  相似文献   

4.
在史与思之间——访杨国荣教授本刊记者杨国荣,1957年10月生于上海,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著作有:《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孟子评传》、《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实...  相似文献   

5.
儒家传统的诠释与转化——访郑家栋副研究员本刊记者郑家栋,1956年生,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于儒家哲学与儒家思想史特别是当代儒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学概论》、《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当代新儒学论衡...  相似文献   

6.
儒家在《诗》《书》等经典的基础之上形成三代观念。早期儒家认为三代之所以为一个整体,其根本在于礼。从《礼记》等资料可知,三代礼制损益的重点在于祭礼。儒家用德来解释三代历史的更替。正是德与礼的变奏使三代不但成为儒家文明与价值的源头,而且在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为解释历史的模式。近代以来的史学发展虽然否定儒家建构起来的三代叙事,但在儒学内部三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也谈后新儒家时代洪晓楠(大连理工大学社科系116023)近读范桂萍、干春松二君的《后新儒家时代》(载《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一文,颇有启发,现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粗浅想法,以作回应。所谓“后新儒家时代”是相对于以熊十力、牟宗三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9.
理雅各(James Legge)英译的《中国经典》是19世纪欧洲汉学的巅峰之作,向来被视为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鲜少受到质疑。本文以理氏1861年的《中庸》译本为例,揭示理氏译本所代表的传教士东方主义。分析显示,理氏翻译《中庸》,并非要向西方传播儒家之道,而是要将这一中国圣书去经典化。理氏在一些核心概念的翻译上坚持本质主义的解读立场,全面颠覆子思的形上学建构,为《中庸》制造出十分负面的形象。他的翻译,是基于基督教信仰对儒家经典与文化的审判。  相似文献   

10.
苗润田 《现代哲学》2011,(5):108-114
《汉书·艺文志》最早对"儒家"概念作出明确规定,并认定荀子属于儒家一派。荀子提倡读经,精研"五经",以经典为理据,对《易经》也多有研究,称其"游文于六经之中"合乎实际。荀子"留意于仁义之际",对儒家的仁义之学多有创造性阐释,"祖述尧舜"不遗余力,其"法后王"之论即《汉志》所说"宪章文武"。在与孔子的关系问题上,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又一"宗师仲尼"的典范。《汉志》将荀子划为儒家学者具有充分的理据。  相似文献   

11.
<正> 熊十力生当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时代,对传统文化作出了既不同于“西化派”,又不同于“国粹派”的解释。他改铸孔子六经,以民主社会主义和道德人本主义作为中国文化之精髓;他继承明季大哲,以反专制、倡实学作为文化革新之起点;他融贯中西印学术思想,以民族文化精华作为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根基。他在一系列著作中,特别是在巨著《读经示  相似文献   

12.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与统一的对拉力量,因此需要以一种理路为“解释主轴”来统合其他经典。朱子与象山分别以易学与《中庸》《孟子》为主轴,“无极太极之辩”正是二者交锋的集中体现。朱子坚持易学本体论结构,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将“无极而太极”解释为天理,这种结构源于《易传》的道器之分;而象山则从《中庸》《孟子》心性论的贯通性出发,认为极就是中,无极就是无中,因此“无极而太极”必非周子本义。朱陆之辩也与四书升格运动的高峰相耦合。儒家哲学的内在张力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经典与哲学的互动为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自七十年代末以来,王学,即阳明学开始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与研究,海外研究王学的现状也渐为国内学界所了解。但就我们所知,将阳明学作为一起自明中叶迄于近代中国,影响中国达四个半世纪左右的思潮加以剖析阐明者,至今尚付阙如。杨国荣同志所著的《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正是在这一领域中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它将王学研究推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的诠释懦家经典特别是《周易》是熊十力建构其“新唯识论”的重要理路。这种与古代经学方法有别的经典诠释,部分地归因于20世纪的历史语境:后经学时代自由解经的空间、对动力式文化精神的哲学追求、近代以来的哲学变革;部分地则归因于熊十力本人将现代观念与传统智慧的创造性结合,并且由此实现了哲学的创造。但其经典诠释方式存在着相对主义与独断论的紧张,“譬喻”说则是为其经学诠释所做的方法论辩护。  相似文献   

15.
王学思想"后三变"的发生与阳明经典诠释学体系建构完成有着密切关系。"龙场悟道"让阳明顿悟"格物致知"之旨,形成"臆说"图式。而在"良知"思想形成过程中,阳明着力解读《大学》,复《大学》古本,先立"诚意"为诠释核心,后立"致良知"为诠释根本。晚年阳明又将"有、无"范式带入经典诠释之中,使得"经学即心学"命题价值彰显。阳明经典诠释学实为"心学体验诠释学",其终极指向是以生命行动的实践方式见证人能尽性入道的可能。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悠长。  相似文献   

16.
孔子改造礼学,创立仁学,确立了儒家人道学的基本架构;孟子展开了孔子的仁学思想,阐发了儒家的内圣学;荀子展开了孔子的礼学思想,阐发了儒家的外王学。在孔、孟、荀共同努力下,完成儒家人道学的建构。其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相似文献   

17.
李祥俊 《哲学研究》2012,(4):35-42,127
<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脱胎于佛教唯识学。对熊十力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新唯识论相关著作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唯识学"四缘论"尤其是"因缘论"的创造性诠释,是他走出唯识学、建构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关键。学术界对于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传统唯识学之间的关系多有论列,但尚无从其体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1930年冬,我发心出家,从江苏江阴到杭州,住在孤山广化寺,当时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也住在那里,因而相识。据他的弟子们说,熊十力正在著《新唯识论》,由于我对于唯识义理尚未进行研究,所以没有向他请教。后来我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住了几年,研究过佛教各宗派的理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尊闻录》、《十力语要》等也已先后出版,并且引起了论战:如《破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沦》等,我乃于1936年冬,陆续在友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李源澄所办的《论学》杂志上发表《评熊十力所著书》一文,并寄给寓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正《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简介黄玉顺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全书共32万字,302页。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12年重大项目"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汇总,本书围绕20世纪现代新儒家哲学建构与《周易》之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证,其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20.
2001年9月7日—9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 学系和 湖北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来自 德国、日本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6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萧■父、郭齐勇二教授主编的《熊十力全集》的首发仪式。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 (一)新儒学的历史回顾和研究述评 方克立指出,以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自觉地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重建工作,并且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郭齐勇回顾了20年来中国大陆新儒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详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