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邦制—单一制"是旧制度主义政治学贡献给政体理论的一对核心概念。联邦制与联邦主义的研究都是基于现代巨型国家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疆域难题。美国宪法与《联邦党人文集》是联邦政府原则的经典评注,戴雪的《英宪精义》则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政治学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虽然他所讨论的联邦制主要是为了帝国与其殖民地的关系。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后是联邦主义研究的两次高潮。尽管旧制度主义学者不乏灼见,但"联邦制—单一制"与其他政体二分法一样,有标签化之嫌。重新回顾经典文献有助于我们突破静态二分法,从政治过程中发展政体理论。  相似文献   

2.
曾毅 《学海》2014,(3):103-108
"联邦制—单一制"是旧制度主义政治学贡献给政体理论的一对核心概念。联邦制与联邦主义的研究都是基于现代巨型国家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疆域难题。美国宪法与《联邦党人文集》是联邦政府原则的经典评注,戴雪的《英宪精义》则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政治学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虽然他所讨论的联邦制主要是为了帝国与其殖民地的关系。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后是联邦主义研究的两次高潮。尽管旧制度主义学者不乏灼见,但"联邦制—单一制"与其他政体二分法一样,有标签化之嫌。重新回顾经典文献有助于我们突破静态二分法,从政治过程中发展政体理论。  相似文献   

3.
解正山 《学海》2014,(3):152-160
竞争性体系是美国公司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以州为中心的立法范式———公司法的联邦主义———不仅有历史的土壤,更具有宪法上的保障,对美国公司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这种竞争性体系有力促进了公司法的现代化转型;但另一方面,联邦立法者在州不愿或无力监管的公司问题上开始发力,以渐进方式抢夺了本属于州的部分公司立法权。只不过,公司法的"联邦化"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另外,美国经验表明,公司法的联邦主义不适用于中国的公司立法。  相似文献   

4.
徐志国 《学海》2012,(1):131-136
古典共和主义认为,“共和”的必要前提是积极的公民美德,而商业是腐化公民美德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公民自由变得不可能.因此,摆在近代政治思想家面前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在商业社会背景下,共和政治是如何可能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休谟的政治思想可以被看成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他对商业社会的道德辩护以及对“派系”与“联邦大共和国”思想等理念的阐发,使他成为共和主义思想传统中不可忽视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7,(1):12-30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而艰苦奋斗的历史关头。在这个过程中,直面新中国即将诞生需要全面谋划和统筹其开国的大政方针——包括内外政策、国体政体的大背景和新形势,中共经过二十余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在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实现"国家统一"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国家结构和国家形式问题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进一步系统和丰富,开始明晰地意识到教条主义地照搬"苏联模式"有违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开始全面彻底地扬弃客观存在的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导致中华民族离心离德隐患的"民族自决"、"联邦制"的理念和概念,开始逐步奉行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更加符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的理念和概念,并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完成了这一战略转换,最终将新中国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国家结构、国家形式,正式确定为具有鲜明而突出的中国特色、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单一制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6.
(一) 从系统观点看,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开放系统。按垂直关系,社会可分为经济、政治、法制、公安、国防、外交、科技、文教、医疗、体育等子系统,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乡。村或街道,乃至到家庭,由上至下地形成多层次的条条结构;按横向关系,无论中央、地方,还是企业、单位,每一个层次都既有政治领导体制、经济财会体制,  相似文献   

7.
语义记忆的联结主义模型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宁 《心理科学》1999,22(3):245-248
联结主义研究取向是近十几年来认知心理学中一种主导性的指导思想、记忆研究领域已出现了不少联结主义模型。本文主要介绍有关语义记忆的联结主义模型的历史演变,并阐述该模型特点及基本结构假设、加工假设和控制假设,最后对该模型的优点和局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统合主义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的拓展以及"极权主义"模式在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现象时的不足从两个不同的面向推动了统合主义与中国研究的交汇.本文主要围绕国家-社会关系,政治-经济关系以及政治发展三个方面梳理、归纳了统合主义中国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议题,并对国家统合主义、社会统合主义、地方统合主义等次级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事实上,统合主义自身的"统合"尚未完成;而围绕分化还是整合,分权还是控制的分歧与争论则构成了研究的基本线索.这种分歧在根本上源自于统合主义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稳定与公正等不同价值诉求的承载.但不可否认,统合主义为理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政治-经济关系以及思考未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何怀远 《哲学动态》2006,23(1):27-33
马克思给予物质生产以历史基础地位,却对生产主义予以严厉的批判。这一理论取向为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显性话语,因而成为我们判断一个学派与马克思主义有无学脉关系的根本论题之一。生产主义批判,包括“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两个方面。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又经过了狭义生产主义批判和广义生产主义批判两个阶段。一狭义生产主义批判“生产主义社会”批判首先是对“生产—消费社会”型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批判。在这种体制中,生产是社会的支配原则,在生产…  相似文献   

10.
从个体主义到文化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万年 《心理学探新》2006,26(2):18-21,91
西方心理学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即个体主义和文化主义。文章拟以库恩的“范式”为标准,阐述西方心理学个体主义范式到文化主义范式的演变,剖析二者的基本观点及其优势和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整合的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