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两年来,刘节先生发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孔子的“唯仁论”》、《墨子的“兼爱”和实利思想》、《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等文。刘节先生在这些文章中发表的意见,在我看来,是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实际上是用他的“天人合一”说、他的“唯仁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他认为,只有用他这样的观点去研究历史,才能揭示“历史真象”,才能“古为今用”,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不少同志已对刘节先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刘节先生在不久前的发言中,还坚持己见,继续争鸣。为了明辩是非,为了追求真理,争论应当继续下去。本文拟对刘  相似文献   

2.
江天骥先生最近出版的《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一书,作为国内第一部评介西方科学哲学的专著,以其系统、客观、准确的特点,引起了哲学界人士的广泛注意。江先生是兼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双重身份的著名学者,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专家,在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是他近年来对西方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结晶,是一部很好的科学哲学专著。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的历史模式讨论述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提出的历史模式是一种还是多种?是连续性模式还是非连续性模式?这些模式是一致的还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说是一致的,用什么方法才能统一起来?西方学者在这些问题上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争论,并且至今仍在争论之中。 一、马克思主张什么样的历史模式? 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的历史模式的争论起始于原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1965年翻译出版的马克思《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一书。该书原为马克思《1857年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霍布斯鲍姆将其由德文译为英文冠以新的书名发表,并写了一个导论。他认为,  相似文献   

4.
洪汉鼎研究员的大作《斯宾诺莎哲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问世了。作者在“自序”中说:“本书可以说是我30余年沤心沥血的结果。”仔细阅读之后,可以看出,它确是倾注作者大量心血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关于国人研究西方哲学应达到的水平,陈康先生和季羡林先生都有论述。陈先生在《巴门尼得斯篇》的译著者“序”中写道:中国人的著作如若“能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甚至因此欲学中文,那时中国人在学术方面的能力始真正的昭著于全世界。”季先生说道:“中国学术要发展,必须能直接与西方一流学者相抗衡。有些人在国人面前…  相似文献   

5.
王树人 《哲学动态》2006,(11):22-24
涂纪亮先生在现代外国哲学界是著名学者,无论是翻译还是研究,都有值得称道的丰硕成果。这在他八十岁生日纪念会上,已经为他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所肯定和赞颂。同时,在他撰写的《学术思想自述》中,也记载着这些学术成果得以产生的轨迹。参加他的生日纪念会、读他的《学术思想自述》和对他平素的了解,我不能不为他活到老、学到老和研究到老的精神以及取得的杰出成就,深受感动和教益。一一条正确的外国哲学求索之路涂先生先前是以翻译家著称,甚至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他主要从事翻译。但是,自从1956年到哲学所后,他的翻译则进入了哲学专业翻译…  相似文献   

6.
自我认同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查尔斯·泰勒的两部经典著作《自我的根源》与《世俗时代》出发,论述了他追溯现代自我认同形成的两条不同进路。出于对现代自我的不同理解与把握,福柯和哈贝马斯对现代性有不同的态度和诊断,他们在如何看待现代自我的问题上与泰勒形成交锋。鉴于此,我们从关于现代自我认同的争论出发,就可以对西方现代性的自我理解作出进一步的思考,并从中就如何展开中国的现代性研究获得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管乐 《法音》2021,(2):73-75
胡适先生曾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这句话在读完圣凯法师最近出版的著作《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增订版)后,大脑里自然闪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不论在我国、印度,还是在西方,人们在研究正确思维的同时,对谬误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下面简述西方学者对谬误的研究情况,并且略加涉及个人的一些看法。西方古代和近代都有很多学者研究过谬误,他们的研究角度、目的彼此间不尽相同。下面只谈亚里士多德、边沁、弥尔三人的研究情况。亚里士多德著有《工具论》,全书有六篇,其中《辨谬篇》专门论述什么是谬误和如何防止、反驳谬误,其他各篇也或多或少地论及谬误。亚氏之所以较多地论及谬误,是因为他的逻辑学是应论辩的需  相似文献   

9.
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久无传本,世所罕闻。自2008年文听阁图书公司出版林庆彰先生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以来,此书亦幸得以重见天日。此书所侧重者,不在象数易例的使用与义理思想的阐发,惟在考辨卦爻辞中的字义与史实,盖属易学与史学的会通。本文撰作上以《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为研究素材,分别论述其著述背景与体制,并从中探究刘钰易学渊源,尤其于此书稽古治《易》方式,更多着墨,分之为(一)考究史实,不论时位;(二)广引典籍,考订字义;(三)证明史实,不推演理论;(四)随文求解,不争门户;(五)原文考事,多闻阙疑等五大特点,一一加以阐述说明,最后则论及此书的价值与得失。由于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于民国史事易学,特别是其中的"史料易"易学一派,堪称集大成之作,故本文中亦兼论易学史上史料易学的发展梗概。大体而言,《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书中考掘之史事,虽未必尽属可信,惟在新旧学术交替之际,在出土文献尚未大量发现之20世纪初期,刘钰与当时古史辨派学者的研究,在中国易学史上仍有其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希望透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吾人借以了解民国时期易学梗概,并藉资阐发前辈学者的潜德幽光。  相似文献   

10.
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久无传本,世所罕闻。自2008年文听阁图书公司出版林庆彰先生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以来,此书亦幸得以重见天日。此书所侧重者,不在象数易例的使用与义理思想的阐发,惟在考辨卦爻辞中的字义与史实,盖属易学与史学的会通。本文撰作上以《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为研究素材,分别论述其著述背景与体制,并从中探究刘钰易学渊源,尤其于此书稽古治《易》方式,更多着墨,分之为(一)考究史实,不论时位;(二)广引典籍,考订字义;(三)证明史实,不推演理论;(四)随文求解,不争门户;(五)原文考事,多闻阙疑等五大特点,一一加以阐述说明,最后则论及此书的价值与得失。由于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于民国史事易学,特别是其中的"史料易"易学一派,堪称集大成之作,故本文中亦兼论易学史上史料易学的发展梗概。大体而言,《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书中考掘之史事,虽未必尽属可信,惟在新旧学术交替之际,在出土文献尚未大量发现之20世纪初期,刘钰与当时古史辨派学者的研究,在中国易学史上仍有其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希望透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吾人借以了解民国时期易学梗概,并藉资阐发前辈学者的潜德幽光。  相似文献   

11.
寇征 《哲学动态》2001,(5):14-14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共同发起的“历史哲学 :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3月 7日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 2 0余人。会议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1 )历史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2 )西方历史哲学研究的现状 ;(3)历史哲学与其他哲学学科的联系 ;(4)如何在中国推进历史哲学的研究工作。何兆武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在会上比较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历史哲学研究上的变化 ,认为现在正是开展历史哲学研究的大好时机。涂纪亮先生则特别指出了…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本严肃的著作在写作的时候,总是有它的助缘和起因的。我们在读王树人、喻柏林两先生合著的大作《传统智慧再发现》时,尤其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王树人先生本是精通西方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专家;喻柏林先生则是对心理学颇有造诣的学者。他们之所以能从一个研究、传播西方文化的学者,转而深刻而较全面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智慧,一是得益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扩展开来包括对“五·四”以来的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和重新评估;二是对文化本身内在的“传统”本性的思考。可以说,没有“传统”也就没有所谓文化。黑格尔就…  相似文献   

13.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书中谈到,日本学者“受到资料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印度思想史的问题,“西洋人的研究就更差了”(参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83页。下引此书,  相似文献   

14.
1997年10月11日至17日,中华外国哲学史研究会华东分会在宁波市委党校召开了晚期希腊哲学研讨会。会议由杭州大学哲学系主办,宁波市委党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希腊哲学史》多卷本负责人汪子嵩、陈村富,中华外国哲学史研究会负责人朱德生,华东分会负责人钱广华,以及部分大学和研究单位从事西方哲学史和基督教史研究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审议《希腊哲学史》第四卷的撰写纲要,就第四卷主体部分——晚期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首先,与会学者就如何看待晚期希腊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  相似文献   

15.
道的教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丁&;#183;布伯(1878—1965)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自不待言,有P.A.Schilpp和M.Friedman碥的《马丁&;#183;布伯的哲学》一书为证。国内学界读过马丁&;#183;布伯《我与你》一书的人也不在少数(该书有60年代熊伟先生编的节译本和80年代陈维纲的全译本),但知道布伯对东方和中国文化研究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尽管他不懂汉语,但他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硬是把《庄子》和《聊斋志异》翻译成了德文,这一学事曾在德国轰动一时,据说海德格尔读的《庄子》就是布伯的译本。布伯之所以如此“痴迷”于东方文化,有两点原因。一是,他相信古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甚至可以拯救现代堕落的西方文化。二是,他不仅精通“西学”,而且对“东学”也理解颇深,他的犹太人背景使他天生地对东方文化存有好感,而他对哈西德教派长达五年的观察和研究,加深了他对东方神秘主义古韵的体会。所以,布伯本人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位最佳的沟通者。我们在此翻译布伯论东方和中国文化的三篇文章,目的也是要引起国内学者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比较完全”的西方伦理学史著作,是谢晋青一九二二年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西洋伦理学史》的作者,是日本伦理学家三浦藤作。一九二一年七月,他在东京中兴馆出版了这本书。谢晋青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将这本书译成中文,经高一涵校正,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一九二五年底初版发行。解放前,外国的一本学术著作出版后,这样快就被翻译介绍到我国确实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7.
钱穆学术思想史方法论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穆(1895年~1990年),现代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以通史、思想史、文化史为主干的庞大史学体系,尤其是学术思想史在其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从学术思想史方法论角度来租论一下先生对学术思想史研究所做的贡献。一、不争门户与学有宗主的统一章学诚在论及《浙东学术》时曾有一句名言:“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争门户。”(《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这句话可以用来概括钱先生一生治学精神。所谓“必不可有门户”,就是不争门户,为学贵在求通。所谓“学者不可无宗主”,是指学问…  相似文献   

18.
对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阐述的不自制理论,西方学者历来都有诸多争议,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在此书第七卷第三章对苏格拉底不自制理论的最后"承认",激发了后世学者持续的激烈争论。但这些争论很多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表述的错误理解之上。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理论的态度与其说是"承认",不如说是"反讽";以此"反讽"为基点,我们能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把握他关于不自制的圆通理论,并进而发现建立在错误理解之上的种种争论得以产生的根源及其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9.
2000年5月我参加了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宗教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为《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琐议》(同年12月在《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二期发表)。读了路遥先生的新着《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4月版)之后,受到很大启迪,尤其是他的一套方法论,使我感到那篇《琐议》殊嫌不足,有必要再议一番。一民间秘密宗教是秘密流传在社会下层中的,很不容易了解他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内幕资料,这是历来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们最感困难的。不像佛、道教那样,佛教有《大藏经》,道教有《道藏》一类的经籍汇…  相似文献   

20.
对于“儒教(或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尽管参加争论的学者并不很多,但它确是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最具挑战性,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并使众多中国学者甚感困惑的问题。然而,争论的文章发表在不同的书刊和专著中,查寻起来颇费周折。为使关注这一问题的广大学者较为便利而又全面地了解争论的情况及其发展脉络,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有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宗教文化出版社独具慧眼,特邀“儒教是教”说的提出者──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做主编,选编儒教问题不同观点的典型文章,于世纪交替之际(2000年11月)出版了《儒教问题争论集》。《儒教问题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